初中毕业,他便进了照相馆工作。他跋山涉水,拍摄各类水利设施图片,曾经为了拍到最美图片,掉下山崖摔断腰椎,他也被人们称为“郧阳区水利纪实摄影第一人”。现如今广泛流传的“全国劳动模范高华堂”的经典照片,就由他拍摄。
近日,记者走近身患重症的徐承林,了解他的摄影人生。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李寅 特约记者 周家山:
1991年11月,当地百姓在郧阳区谭山镇抬线杆架设电线。
16岁拿相机 从此相伴一生
在郧阳区,很多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童年照里,都有一张骑着小木马的黑白照片,在照片的右下角一般会有斜着的两行小字:“郧县(现为郧阳区)照像馆,某年某月某日”。那时,郧县照像馆是这里唯一可以拍照的地方,给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留下了共同的美好记忆。很多人因为这些照片而记得郧县照像馆,但极少有人会去想当时拍照的摄影师。
徐承林老先生,在郧阳区摄影家协会里是可尊称前辈的“四老”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44年9月。1960年7月从郧阳中学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被分配到郧县照相馆工作,为郧县父老乡亲照标准相、全家福和各类纪念照,并负责手工冲洗和放大。
在郧县照相馆工作了28年之后,1988年2月,徐承林调入郧县水电局继续从事摄影工作,一直到2004年4月光荣退休。
可以说,徐承林是当时郧县拿照相机的最年轻的人,也是与照相机相伴一生的人。
1990年,徐承林背着相机在郧阳区滔河水库拍摄取材。
为拍水利图片
滚下山崖摔断腰椎
徐承林后来在郧县水利战线工作15年,为郧县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经典的图片资料,可谓是郧县水利纪实摄影第一人。
在上个世纪机械化程度相对落后的年代,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主要靠双手和人海战术来完成,如建设水库大坝、水渠、发电站、坡改梯、水产、渔政、防洪抗旱等工程,大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
水利工程在哪儿,徐承林就在哪儿。火热施工的指战员、技术人员和父老乡亲在哪儿,徐承林的镜头就对向哪儿。那建设工地上的民兵突击队、铁姑娘突击队、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那劳动号子比赛、劳动竞赛、工地上文艺演出比赛,徐承林用一个个镜头拍出了工地建设上下一条心,比、学、赶、帮、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劳动热潮。
战士扛枪,工人挥锹,而对徐承林来说,相机就是他的枪、他的锹,水电建设工地就是他的战场。2000年冬季,为拍南化塘镇周家梁电站全景,徐承林在拍摄中边取景边后退,由于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退到尽头滚下山崖,摔断了腰椎。这次事故让他在郧县人民医院躺了整整三个月,出院后身上还背上固定腰椎的不锈钢架子,这不锈钢架子他一背就是17年。
1970年,女子突击队在郧阳区桂花乡(现为谭家湾镇)修建水利设施时合影。
留下经典镜头
定格全国劳动模范高华堂
还有什么比拿着热血和生命去拍摄的作品,更透着鲜活的生命力和昂扬的灵魂气息?徐承林拍摄的大量摄影作品成为各级报刊杂志的抢手货,一些水利建设的作品在各级影展和摄影大赛上展出并获奖,一些作品还入选各级水利志和地方志中。
翻看徐承林的摄影作品,你会被身临其境地带入那个千军万马搞建设的年代,会被画面中的情景所震撼,会情不自禁地感慨感叹,这就是他的摄影作品的力量,光影之境,境动人心。
在拍摄郧县水利建设和发展的大量图片资料的同时,徐承林还拍下了大量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全国劳动模范高华堂的经典人物形象就出自他的相机。
高华堂时任郧县大堰公社翻山堰大队党支部书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为带领众乡亲早日脱贫开垦荒山野岭,开山筑渠引水入村,硬是将几道山渠建成层层梯田,在山坡上引水灌溉种出水稻,使翻山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样板村、示范村的典型,高华堂也被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翻山堰村的先进事迹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一时之间,来此取经的队伍络绎不绝,其中著名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也带队前来参观学习。回去后只几年时间就远超翻山堰村治地规模,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个标杆。
毛主席在听取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的典型事迹后,向全国农业战线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的名字响彻全国。然而许多人却不知大寨的典型事迹是从郧县大堰公社翻山堰大队学习来的。而翻山堰大队党支部书记高华堂的人像摄影作品一经各级报刊展出便被很多人熟知,却鲜有人知道摄影作者徐承林的名字。
1974年12月,拍摄的全国劳模高华堂干农活的情形。
德艺双馨
500多幅照片被报纸采用
徐承林不但是郧阳区最年轻的拿照相机工作的第一人,更是德艺双馨的一位摄影家。郧县摄影家协会于1984年成立,他是创始人之一,也是协会的第一任秘书长。2000年,徐承林当选为郧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直到退休后才卸任。而他不管是在任或卸任都始终如一地关心支持郧县摄影家协会工作。每年的重大活动,他都会报名参加,用自己的视角拍下许多精彩的摄影作品。
当照相器材进入数码相机时代,徐承林放下胶片机械相机,购回数码单反相机,从头学起,不懂就问。很快就掌握了数码相机的摄影技术,拍出许多摄影佳作。
自从事摄影创作以来,徐承林有600余幅作品在国内各级摄影比赛获奖和展出,有500多幅摄影作品被各级报刊采用。在每一年度的区级摄影大赛上他都是大赛评委,他总是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地挑选上报作品,一轮又一轮认认真真地投票评选。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对他来说实属不易。由于徐承林身上背着固定腰椎的不锈钢架子不能久坐,只有工作一会站起来走几圈,活动一下又继续工作。他那种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和严谨态度,让晚生们十分感慨和敬佩。
他对学生的爱护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新入会的晚辈会员与他都能很快成为师生朋友,忘年之交。每当会员们之间有技术探讨、辩论、争执时,老先生总是几句玩笑话,换来大家一片笑声。
1980年12月,拍摄的郧阳区杨溪铺镇人造梯田。
重症在身不忘初心
带领摄影协会发展壮大
如今,徐承林身患重病卧床还与协会主席们见面,对协会今后的发展壮大,协会开展活动的方向给予指导。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摄影事业,他取得的摄影成果,对区摄影家协会的有益引导都是可圈可点可敬。
郧阳区摄影家协会从1984年成立之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160多人,会员作品的质量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国家级、省级、市级会员,在全市摄影家协会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每年的各级赛事和展览上都能看到郧阳区摄影家协会的摄影作品,各大媒体和网站采用郧阳区摄影家协会的摄影作品近万幅,有的会员一年发给各大媒体和网站的摄影作品就达3000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徐承林的关心和指导。
江河万古,春秋代序。
光与影稍纵即逝,摄影者却在瞬间的抓取中,让其永恒。而摄影者本身,也同时在那一幅幅传世的作品中永恒。
当后人翻阅那一张张摄影作品时,能看到徐承林老先生藏在镜头后凝视的眼睛,温暖的眼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