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伍家大院居民 缘何都说武昌话?

门头木质雕花具有明清建筑风格。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鲍欢

大院建于清初 内设48座天井

伍家大院所处之地,原本不叫伍家大院而叫杨家河,居民多姓杨。后因村里发生一场瘟疫,使得这里的杨姓族人所剩无几,就留下一个杂乱荒废的村落,鲜有人问津。

直到明朝末年,伍氏三兄弟迁徙至此才有了些许人气。传说,伍氏三兄弟原本居住在武昌城,三人为人正直、豪爽仗义。一次,他们替一名眼盲艺人伸张冤屈时与官府衙门结仇。为躲避官军追杀,兄弟三人携带家眷财物,结伴远行出逃,漂泊千余里路,终于来到鄂西北。

路过山峦叠嶂、风景秀丽的洛河乡(传说中的地名)时,兄弟三人心生喜悦。沿着山路越走越奇,景色愈美,一直走到人迹罕至的杨家河,伍氏三兄弟看到此地屋檐错落,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平坦,森林植被茂密,于是决定在此安营扎寨。

传说,伍氏三兄弟刚到杨家河时并不富裕,三人开田种地,自力更生。清初的一天,三兄弟正在田里干活,放在田埂上的干粮被一只土狗叼走,三人起身便追。追到一处井口前,土狗放下干粮逃走,兄弟三人捡回干粮时,无意中发现井底放有一大袋金银财宝,至此,伍氏三兄弟发家。

利用捡回的金银财宝,兄弟三人请来工人烧制青砖青瓦,打造屋脊木雕,建成占地十余亩的伍家大院。院落设计成一个偌大的四合院,内设48座天井,双砌石柱门楼,细纹雕花,灰墙翘檐,回廊雕花,彰显出一个豪门的奢华与繁盛。

土匪放火抢劫 家族大伤元气

随后,伍氏三兄弟各分一支在这里开枝散叶,分为大房、二房、三房,生活富足。经过多年发展,伍氏子孙众多,最鼎盛时全族有500口人。家族慢慢兴旺起来,伍家便开始在这里置办田产和房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旺族。渐渐地,伍姓成为这里最大的姓氏,竹溪伍家大院声名远播。

树大招风,清末政局动荡,土匪猖獗,伍家大院成了土匪眼中的“大肥肉”。一晚,土匪袭村,伍氏族人集体逃到山顶的换香寨避难。由于天井一重又一重,土匪在大院内找不到方向迷路了,一气之下放火烧屋,向山上进攻。

伍氏族人急于救火,匆忙下山迎战。经过一夜奋战,伍氏族人死伤众多,院落大部分被烧毁,仅存下两间房屋。

经历此事后,重建的伍家大院不复之前的宏伟气派,除了剩下的两间原宅,其余都是族人自建的土屋茅房。

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伍家大院的交通、教育、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族人的需求,大家纷纷外出谋生买房,许多人搬迁到县城附近。现在,伍家大院所剩居民不到30人,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不过有一点流传下来了,就是现居伍家大院的人沿袭着先辈的语言习惯,说的是一口武昌话。

历经近300年

青砖墙依然完好

伍家大院是鄂西北山区为数不多的古民居建筑遗存。

三月初,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伍家大院出现在记者眼前。大院依山而建,走进院内,只见断壁残垣,萧索破败,令人唏嘘不已。在院落一侧的稻田边,移民安置房正在建设之中。

走过杂草丛生的小路,记者看到从大火中抢救回来的两间老屋。踏上甬道,可见木制雕花的门窗布满灰尘,但上面的雕花十分清晰。抬起头仔细观察,二楼储物间的窗户用薄纸糊上,窗框上的木头都被熏得漆黑。

走到伍齐胜家的后院,一面青砖墙颇具明清建筑风格。“这是原来伍家二房伍远宁居住的房屋,加上我家,已经住过5代人。除了青瓦修理过,屋内其他地方我都没有动过,但是院里其他后建的房屋都垮塌过多次。”伍齐胜说,建老屋的一砖一瓦都是先人请专人烧制的。“老祖宗在技术匮乏的年代,居然可以建出这么牢固的房子,真是令人佩服。”

民俗专家介绍,从远处眺望,现存的伍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庄院建筑,四面环山,体现了厚重、对称的古民居特点。伍家大院,是鄂西北山区为数不多的古民居建筑遗存,遗憾的是,这个自然形成的古村落正一步步走向衰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