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挂榜崖的三个名字与传说

挂榜崖位于郧阳城对岸,崖长两公里,高达百余米。山如壁立,土为赤红色。(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冰客

在郧阳城东南岸,与郧阳城隔江相望的汉江岸畔有一座陡峭的山崖,遍山赤红色,十分奇特。关于这座山崖,当地流传许多传说,故此它有三种叫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挂榜崖”。那么,挂榜崖上究竟挂的是什么“榜”呢?

第一种说法:传为中榜者悬挂金榜

挂榜崖位于郧阳城对岸,崖长两公里,高达百余米。山如壁立,呈排状铺展,土为赤红色。崖顶为一平顶,与茶店镇相连。

挂榜崖之名来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康熙年间,郧阳非常重视科考,然虽寒窗学子众多,但成名之人寥若星辰,不禁使时任知府忧虑。知府多次重奖中举成名之人,以激励秀才举人科考。

知府重视人才,以求人才兴郧。这一决策鼓励了众多科考人士,学子们争相求学,寒窗苦读,力争金榜题名。就在康熙年间,举人王明德历经十年寒窗,第一个考取进士。闻知消息,郧阳府城内敲锣打鼓,夹道相迎,王明德披红挂彩,跨马游街,整个府城一片欢腾,煞是热闹。真有一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气势。

郧阳知府十分高兴,当即召见了王明德,并为他摆酒设宴庆贺,希望他能为府城之兴出谋划策。知府高兴之余,派人将王明德所中的金榜悬挂在天马崖右侧的陡峭山崖上,欣然题名“挂榜崖”,用以激励府城学子要像王明德那样寒窗苦读,早日金榜题名。此后,每逢学子科考高中,必将悬挂金榜于此。

这虽是一个传说,但却道出郧阳自古尊重人才,重视知识的做法。

第二种说法:“宝葫芦”保护过往船只

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挂榜崖又叫挂宝崖。民间传说,当时汉江水运繁华,千帆林立,郧阳码头商贾云集,为此,郧阳素有“小汉口”之称。郧阳河道内,过往船只众多,但却经常出没水妖魔怪,袭击船只和船工。“河神”为了保护过往船只的安全,便在悬崖上挂起镇妖伏魔的“宝葫芦”。每当江面出现妖魔,“宝葫芦”就发出万道金光,斩妖除魔,甚是灵验。自从悬挂“宝葫芦”之后,这里便再无妖魔出现。

当然,也有人认为可能是那神奇的山崖上真正藏有宝物,从而保护过往船只的安全平稳,不再发生灾难。

那时每逢年节,船工们都要来到挂宝崖前烧香祈福,祭祀河神,以保佑行船平安,生意兴隆。

第三种说法:“郧阳赤壁”与“文武赤壁”遥相呼应

挂榜崖还有一个颇为文艺的地名——郧阳赤壁。

据说,当时的官员看到这座山崖绝壁临江,又呈赤红色,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地形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增添郧阳的文化内涵,在评选“郧阳十景”和“郧阳又八景”时,就将其改叫赤壁。这样就和黄州附近的文赤壁、赤壁市的武赤壁遥相呼应,但为了和前两处的赤壁区别,就将郧阳这个既文又武的赤壁叫作“郧阳赤壁”。

对于郧阳赤壁的叫法,有志书记载为证。据《明统志》所载:“(郧阳)又五里为沄洲,以沄水得名,侧岸赤壁。”明万历版《郧台志·舆地·山川》载:“赤壁山,县东,隔江,俗号红岩山,势高峻,色纯赤,日光霞彩朝夕掩映,类黄州赤壁,故名。”明万历版《郧阳府志·山川》载:“赤壁山,旧名红岩,县东南二里龙滚滩侧,其势高峻,色纯赤,日光霞彩朝夕掩映,亦郡中一胜也。成化中,郡守余荩公暇游此,讶其绝类黄州之赤壁,故改今名。”清康熙版《郧县志·山川》中将“赤壁山”排在了山川之首,此外,还有清《湖北省志》、清《学在编》等均有郧阳赤壁的记载。

关于郧阳赤壁的来历,郧阳文化学者黄忠富还撰写了长达7000余字的《郧阳赤壁的由来》一文刊载于《郧阳府纪事》一书中,并摘录了明成化十三年(1477)以御史出名而擢升郧阳知府的余荩撰写的《郧阳赤壁赋》全文。因此,关于郧阳赤壁的叫法也是有史料记载可查的。

但关于郧阳赤壁这种叫法由于牵强,加之没有历史渊源,流传甚少,故知其者并不多。相反,当地人叫挂榜崖者最众。

当人们泛舟汉江,看烟波浩渺的江面,倾听龙滚滩声,回音袅袅,观天马书崖,思镇江塔遗址,再仰望挂榜山崖,回想昔日金榜盛况,心中不禁浮想联篇,顿添喜悦之感。

山崖挂榜已成传说,来此觅踪却为好奇之人留下无尽遐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