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有座清代大宅院 主人曾经富甲一方

历经沧桑,柯家大院只剩下断壁残垣。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章新俊 通讯员 傅必学

在房县门古寺镇有个秦口村,从秦口街向东走约3公里,有一片河湾,名叫“马家河”。这里有座清代宅院“柯家大院”,距今超过200年,大院的主人曾经富甲一方……

白手起家

在房县买地安家

柯家大院位于群山环抱的巨峪河口。据记载,数百年前,河水自东向西流,至马家河一带变得平缓,形成半水半陆的八卦形景象。柯家大院西山脚下有一狮子口形的石头,大院东头是郎峪河口,有个“大象头”。当地人传说:“青狮、白象守在柯家大院左右,像是看家护院的神兽。”

《柯氏宗谱》中明确记载了柯家在房县的发展史。清雍正十三年(1735),柯瑞炳领着一家六口从武昌府千里迢迢到房邑投奔家门谋生。因路途遥远,盘缠耗尽,无奈之下沿路乞讨至秦口,不料投亲不遇,又逢水土不服,举家病倒,幸亏一位刘姓人家周济。

病好后,柯瑞炳在刘家帮工养家,历时数年。柯瑞炳读过私塾,重视教育,自己先对孙子进行启蒙教育,后从私塾专读。十几年后,全家温饱不愁,还有了积蓄。经人介绍,在秦口街化家庄河边买下两间旧房,从此辟田耕织,算是在房县安了家。

时值太平盛世,柯家人丁兴旺,一方面重视读书,一方面改田造地,兴家立业。数年下来,到柯道远这一代,家族已经脱贫致富。清乾隆年间,柯道远从马氏族人手中买下了马家河这片土地。

历经奋斗

柯家富甲一方

柯家自从迁入此地,十分注重教育,后代人才辈出,家族兴旺发达。

柯道远的长子柯进发很有经济头脑。他看准火纸的市场广阔,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及山竹资源,大力兴建造纸厂,先在马家河建火纸厂,后在巨峪河建纸厂。同时成立骡马驮运队,将火纸卖往老河口。

与此同时,柯进发不忘抓农田水利建设。他用三年时间,在马家河修了三道河堤。他在农业、工业、商业三个方面颇有建树,可谓财源滚滚,年均收租近三万石。虽然家资丰厚,但柯进发并没有大手大脚,反而以节俭远近闻名。

清光绪年间,是柯家大院鼎盛时期。春节,院内家家张灯结彩,人人衣帽整洁,户户窗明几亮。除夕夜,爆竹连天,锣鼓喧天,通宵达旦。传说仅一个腊月,柯家大院买的鞭炮,就需要雇用二十多个挑夫运回,由此可见其繁华程度。

建于清朝

院落规模宏大

通过精巧的石窗,可以想象往昔大院的繁华。

门口石墩上的图案栩栩如生。

柯家大院的兴建始于清乾隆已未年(1739)。柯道远在兴建学堂的同时,建起第一座带围屋的四合院。屋基高于水平12米,高于地平8米,居整个宅院之首,正三厅四厢房,9米见方的天井,大门上方有人形支架,天井两头共计14间房屋,后人称“老院厅堂”。厅堂各悬匾额一方,厅屋匾额上书“进士堂”,正堂匾额写有“熙朝人瑞”。

“熙朝人瑞”这块匾额是有来历的。据《垂赵堂谱》记载:“清道光丁末年(1847),柯府出了一名进士,翰林院赠匾一方,上书‘熙朝人瑞’四个金边绣字。柯道远把这块赠匾悬于正堂,用来光宗耀祖。”

柯道远的6个儿子分别在这块宅地上兴建了6户门庭,规模宏大。次子柯进万自建四合院,后人称“万公院”。儿子柯进金于老院东首建起五正五厅六厢房的四合院。天井长12米,宽9米。正厅木柱直径为40厘米,漆以朱红色,上贴半圆形木制对联。雕花神龛上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终年香火不熄。正厅两侧是卧室,紧挨卧室是书房,琴棋书画一应俱全;天井两边各设一客厅,陈设古玩书画,古朴典雅。所有门窗均为雕花木格,配以多种色调,工艺精致考究。

饱经沧桑

只剩下断壁残垣

柯家大院分为三大块:老院,上院,下院。东西内走廊延伸500米,将三个大院串连成一个整体,沿途经过24个天井,彼此相通相连。远远看去,整个院落如蜂房。值提一提的是,各院建有地下排水道,直通河边。

引人注目的有两处景观:一处叫“三柳围石”。一块石板两米见方,30厘米厚。随着岁月流逝,三柳紧抱石体,石体与树相融,人称“三柳抱石”。有心人在石面刻有棋盘,供人对弈。另一处是叫“站岗树”。在院前的水沟两旁,各生一株粗壮的柳树,像两个站岗的卫兵。

历经200多年沧桑,如今的柯家大院已是面貌全非。河床几经改道,当年的八卦图形不见踪影,柳树也被砍伐;建筑几经拆迁,只剩下残壁断垣。柯家后人,一部分迁居他乡,一部分另辟新基,盖起洋楼。唯有那几株苍柏树依然立在老宅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望着这片宅院,向人们述说往日的辉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