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告别人海战术 千余台智能机器人刷新进度条
武天高速智慧梁厂的智能张拉机器人。 (湖北日报通讯员 吴迪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卢家国 吴迪
智慧梁场,焊接机器人埋头苦干;收费站亭,收费机器人伸手接单……眼下,湖北强化中部大通道格局,高速公路里程冲刺8000公里大关。刷新进度条的背后,是智能建造的跃升。11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穿隧道、进车间、看大桥,踏访湖北交投集团在建高速“含金量”。
告别铁脚板,野外勘测“玩游戏”
“嗡……”随着一阵短暂的轰鸣声,一架翼展两米多长的无人机升至300米高,在宜昌市五峰梅坪天坑上空盘旋,省交规院工程师陈洋轻移操作手柄,岩溶地貌尽在眼前。无人机载雷达扫描成图技术,通过激光探测、三维建模,将地形地貌转换为立体图像。
勘察设计,是高速公路建设第一关。在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西延线勘测现场,群山延绵,地形复杂,给勘测带来很大难度。尤其是狮子垴隧道所在的仁和坪天坑、地下暗河众多。
空中有“千里眼”,地上有“顺风耳”。在狮子垴隧道上方330米山顶,一套“大地电磁系统”工具在山顶土壤中布置展开,隧道片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状况在仪器界面显示出来。陈洋解释,通过利用天然电磁场的变化,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有点像给大山做CT。
“过去公路勘测靠人海战术,手拿罗盘、地质锤,肩扛全站仪,用铁脚板穿行于深山老林。如今有了高科技,户外勘测就像是玩游戏。”从业多年的省交规院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红明感叹。
“千里眼”收集地形概况,“顺风耳”确定地下溶洞暗河位置,两者相得益彰。“科技创新也能换来真金白银。”王红明称,武松高速西延线有条特长隧道,最初设定线路近10公里,通过先进的物探技术、智能高精度地下水探测技术等,最终选定最优线路,比原方案缩短3.2公里,节约造价4.3亿元。
双臂机器人替代18人作业
从十堰出城一路驶往西南方向,经竹山到竹溪,一条在建高速公路在山中盘旋。这是十巫南高速,投资192.46亿元,全长84.9公里,工程桥隧比达85%。
走进正在施工的兴隆2号隧道,工人寥寥无几,一台20多米长的“机器人”——双臂凿岩台车正在作业。只见它伸展长手臂灵活转动,“手掌”是可钻透花岗岩的钨钢。随着一阵“突突”声,双臂机器人快速钻进,碎石纷飞,1分钟就打出4米多深的钻爆孔。操作手对记者说,它可替代18人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5倍。
“现在修隧道,像炒菜机器人一样,也有了8件套。”湖北交投郧楚建设公司党委书记阳晏说,鄂西北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遇到岩溶、暗涌、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为了啃硬骨头,GTR悬臂掘进机、双曲臂凿岩台车、多功能掘进机等隧道智能工装齐上阵。
倒逼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
如今,在湖北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活跃着千余台智能机器人,覆盖从勘察设计,到建造、运营全产业链。
机器人,已成为智能建造的代名词。那么,人的出路在哪里?
位于武汉东西湖的京港澳改扩建智能建造基地,电光石火间,各类焊接机器人舞动着机械臂,钢板下料切割、三维焊接、激光除锈、智能喷涂……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32岁的胡跃飞是湖北荆楚工匠、电焊高级技师。他坦言,焊接机器人无惧“烤”验,对传统电焊工来说带来挑战,但应看到,在一些非标准件的焊接上,电焊工的作用依然重要。此外,他认为,对就业来说,机器换人也带来新岗位,比如各种智能设备的操作手,这需要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
以前,收费站是劳动密集型岗位,在收费机器人替代的大趋势下,湖北交投集团做好员工的转型发展,通过组织各种培训,让员工从机械劳动转向技术人才,更好适应智慧化管理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
遇到司机未带手机,或只有现金怎么办?在沪渝高速红花套收费站出口,小车司机刘军按下自助缴费机器人的圆形求助按钮。与此同时,17公里以外的翻坝高速点军收费站智慧云舱内,云坐席操作员徐爱华通过远程可视对讲与其通话,指导他正确操作。
据悉,湖北高速有100多个收费站安装收费机器人,部分车道实现无人化值守。原有收费任务减少,不少站所收费员自学机电新知识,操作ETC预交易。有的直播带货,积极与周边景区对接,在交旅融合中找到新定位。32岁的收费员徐爱华转型成为一名网红直播员,从事ETC发行、路况直播、公益助农等工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