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京堰 十年十变 | 北京:超1600万市民喝上优质“南水”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今,第九水厂已累计接纳30.5亿立方米‘南水’。供水高峰期,我们一天就会取用135万立方米‘南水’,今年的取用量更是第一次达到了出厂水量的90%,创下历史新高。”11月8日,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制水车间,副厂长王玥指着一个个巨大的过滤池告诉记者。

始建于1986年的第九水厂,是北京市最大的地表水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71万立方米。在这里,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与本地水热情相拥,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4道常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等深度处理工序后,一路欢声笑语,奔向千家万户。

2014年12月27日,从丹江口水库出发的一渠清水,历经1276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北京,分流至6座水厂。10年间,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增加到16座,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优质的“南水”。

“‘南水’进京前,第九水厂的取水地一直是密云水库。考虑到地域不同,我们担心如果突然切换水源,市民饮用不习惯。”王玥告诉记者,最初该厂是按照4份本地水兑1份“南水”的比例来制水,后续逐渐提高了“南水”用量。

一渠通南北,清流润万家。为迎接“南水”到来,2011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建立了中试基地。

“北京的供水管网修建年代不同,材质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南水’,我们特意从北京截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管道送到丹江口,进行适应性试验。同时,又将丹江口中试基地生产的自来水,用水车运送到北京20处供水管网管段中进行适应研究,帮助‘南水’与北京供水管网顺利对接。”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告诉记者。

在距离第九水厂不远处的关西庄泵站,矗立着一个半人高的长方体设备,这是北京市水科院自主研发的藻类AI自动监测设备,被工作人员戏称为“藻脸识别”。

“采用传统人工方法对水中的藻类进行采样分析,整个过程至少需要48小时,而‘藻脸识别’设备可以实时、自动采样,识别、统计并反馈数据,全程只要20分钟。”北京市水科院城市水生态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蕾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市民喝上优质“南水”,北京市水务部门不断扩大“南水”供水覆盖范围。

“南水”进京之初,首批接纳“南水”的自来水厂有6座,供水范围主要是丰台、朝阳、海淀等中心城区。

“那个时候通州、大兴等地还无法使用‘南水’,后来随着通州地表水厂、大兴黄村水厂等一批水厂和输水支线的陆续建成,‘南水’供水覆盖范围大了很多。”周政说,今年通水的昌平新城地表水厂,是昌平地区第一座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

“现在,水壶、蒸锅都干干净净的!”今年80岁的市民陈秀娣喝了快20年的地下水,以前烧水壶不到一周时间就得清理一次水碱。2021年,她所在的小区供水水源从自备井换成了“南水”,她家的饮水质量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南水”进京超11亿立方米,其中水厂利用量超8.5亿立方米,占比近80%。10年间,北京喝上“南水”的市民从900万增加到1600万以上,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七成以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