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桥夕阳红

编者按:9月12日,本报反映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报道《“由治到美”接地气“鸡毛蒜皮”也关情——“石桥爷爷”出马有面子更有里子》推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和讨论。此后,本报记者四顾石桥村,深入挖掘“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的亮点和经验,于今日推出深度报道《百年石桥夕阳红》,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呈现“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在处理村级事务、维护邻里和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寻其对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意义,敬请关注。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肖邦明 纪枫波 兰璐 通讯员 张自柯

蓝天白云下,红红的柿子格外显眼,田野里包菜把身子裹得紧紧的,白萝卜像个胖娃娃破土露肚。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与烟火气充盈的石桥相映成趣。

石桥村是张湾区红卫街道的一个行政村,相传数百年前因这里的一座石头桥而得名。

昨天下午,记者四顾石桥,但见“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多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鸡毛蒜皮事”急煞“娘子军”

本届石桥村“两委”班子成立于2021年,成员多由女性组成,人称“娘子军”。

新班子成立之初,时有群众上访,不是这家的鸡下地偷吃了庄稼,就是那家的狗咬伤了人。更令人猝不及防的是,随着京能十堰热电等6个重大项目落户石桥村辖区后,因拆迁安置工作等带来一些矛盾纠纷,群众诉求日益多元,村干部疲于应对、分身乏术。

这可急坏了村党支部书记赵晓霞,她掂量得出这些重大项目的分量以及将会给村里带来的发展前景,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葬送机遇”,后果就是“丢失民心”。于是,一连串的“应对部署会”不分昼夜地召开,繁琐的“鸡毛蒜皮事”不分昼夜地调解。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信访工作上。

“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信访问题,可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环保等一项项工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高效解决矛盾纠纷,从而腾出更多精力搞服务保民生、抓生产促发展,成了石桥村村干部反复思考的问题。

有人提出“谁的狗咬了人就把狗打死”,也有人建议“谁影响了重点项目生产建设就法办谁”。“处罚不是目的。”村“两委”认为,“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关键是要从‘日日忙调解,无暇抓生产’的窘迫中找到分身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村党支部副书记罗俊俊还真找到了“开锁钥匙”。罗俊俊是土生土长的石桥村人,孩提时代就跟随时任村干部的外公走村串户,小小年纪便见证了基层工作的复杂艰辛,同时也梦想着成为一名像外公一样信念坚定的基层工作者,完成外公未竟事业。

抱诚守真女汉子。2022年,已外嫁的罗俊俊主动请缨,从条件较好的原工作社区调回家乡石桥村。

对石桥村知根知底的罗俊俊通过梳理村情、倾听民意,经过缜密思考、多方论证,与已入古稀之年,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较高威望的张道安老人协商一致后,于今年年初提出“石桥爷爷说事”模式,请村里德高望重、能说敢管、说话管用的乡贤老人出马,协助村“两委”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罗俊俊的主张得到村“两委”其他班子成员及张道安等老人的大力支持,“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今年3月正式挂牌。

“石桥爷爷帮”夕阳“明镜悬”

人说夕阳无限好,最美是黄昏。民风淳朴是石桥村的鲜明特色,“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挂牌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有来祝贺的,有看稀奇的。当然还有一帮人既不看稀奇、也不凑热闹,他们大都是进入迟暮之年的老人。

“看到‘娘子军’没日没夜地忙,我们也着急。这下好了,有了工作室,就有抓手了。”张道安老人虽然年老但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工作室成立之前,他就和村里叶克平、叶富清等老人自发行动,协助村委会处理村里邻里纠纷。

爱管“闲事”的“石桥爷爷”们有了阵地就更积极了,每天准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班”。老人们向记者袒露心声:“我们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乡亲们规规矩矩做人,走出去不给石桥村丢脸。”

今年5月,京能十堰热电二期工程配套供热管网建设中,村民李大嫂与施工方因占地补偿产生纠纷。张道安积极从中协调,一边上门为李大嫂讲政策、讲法律、讲工程建设带来的好处,一边与施工方协商补偿事宜,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石桥爷爷”出马,一个顶俩。7月下旬的一天,张湾区方滩乡居民田女士路过石桥村时,被村民王奶奶家的狗追赶,田女士慌不择路摔伤了腿。田女士多次向王奶奶讨要说法未果,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评理。在工作室,张道安老人和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她。经实地调查、当面协调,张道安老人和村干部跑了四五趟,最终帮田女士讨回500元补偿。

红卫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南金伟对石桥村处理矛盾纠纷模式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项目多,纠纷就会多;发展快,矛盾自然不会少。石桥村党支部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用活辖区能人贤士的智慧,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民生福祉。

“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能成事,其中“六个一”工作法的作用不容小觑。

“进门一杯茶,让矛盾双方舒缓情绪。”张道安向记者诠释“六个一”,“递茶不分先后大小,而是同时递上。‘说事’过程中,以‘一个微笑拉近距离’,避免双方无序争吵;用‘一条纪律明确规则’‘一种倾听表达尊重’;调解深入后,更需‘一些灵活彰显智慧’,最终用‘一把火候推动和解’。”

看似普通的“说事”,经过“六个一”,竟能化干戈为玉帛。

石桥村7组的陈高银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也是“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志愿服务队成员之一。听闻承包7组堰塘的陈大爷因为堰塘管护的事情与村干部吵闹,他主动找到陈大爷,以同龄人的身份跟陈大爷细聊,耐心找到相关依据,有理有据、有情有节,让陈大爷心服口服,主动承担堰塘维护责任,对发现隐患的部位立马整改,还对陈高银竖起了大拇指。

9月16日上午,石桥村1组叶大叔的女儿在微信群反映,其父亲的脸部被邻居家夫妇抓伤多处,请求“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帮忙协调。工作室成员叶克平老人闻讯立刻赶到现场,经了解,双方因田间地界问题发生肢体冲突。两家田地相连,中间有一道公用渠,插在公用渠两头的地界木桩不知去向,双方均认为是对方所为。叶克平对村里的经年往事如数家珍,跟这两家讲起曾经的友好渊源和代代情谊,用安徽桐城六尺巷“礼让故事”感化两家人,让双方在温情的氛围中放下成见,重新划分地界边线。

一桩剑拔弩张的纠纷,在“石桥爷爷”的调解下和平解决,还让两家人真正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的珍贵情谊。

半年多来,在张道安的感召下,陈高银、叶克平、史修成、叶富清、叶刚、时宴宏、吴有华等20多位“石桥爷爷”加入工作室,积极参加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成立以来,调解各类矛盾45起,没有一起因服务不到位发生上访事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邻里和为贵”看齐“六尺巷”

六尺窄巷,宽和街坊;百米短巷,历史悠长。

古有“张吴礼让”六尺巷佳话,今有“石桥爷爷”的“六个一”新说。“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墙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匾牌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石桥爷爷”“明镜悬、正压邪、和为贵”的鲜活见证。

每次到石桥村,总是看到“石桥爷爷”张道安随身挎着一个包,记者好奇地打探这不离身的包里装有何物。这时候一向心直口快的老人却故作神秘,并不搭话。还是罗俊俊揭晓了答案:爷爷包里“三件宝”,收音机、钢笔和手表。

见记者面露疑色,罗俊俊连忙解释:“手表是张爷爷的‘生物钟’,方便他掌握处置矛盾纠纷的火候;收音机用来收听党和政府的声音,提高处置能力和办理水平;钢笔是民主法治的象征,张爷爷还是村民民主推选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不合法不公平的条子他不会签字。”

张道安接过话茬,笑着说:“这可不是我的创新,是从村委会‘娘子军’那儿学来的一招‘狠棋’。”

正是这招“狠棋”,刹住了歪风,正名了石桥。

和气好生财,风正一帆悬。“以前,石桥村的通村路是泥巴路,雨天泥点子,晴天一身灰。你再看看现在,柏油路直通村里,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是城里人都羡慕的好地方啊。”张道安越说越自豪。

随着环境变美,石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手工藕粉、手工水饺、手工糖包……石桥村5组玉兰树小院主理人兰姐每天在院里忙得不亦乐乎,纯手工制作的美食才能吃出童年的味道,大家都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这两年,石桥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天然气通到家里,污水直接进入了管网,公路也修好了,乡村环境变成了梦想中的样子,我住在这里很舒心。”兰姐高兴地说道,“我看村里变美了,便将家里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开门挣票子,进屋过日子!”摇身一变,兰姐化身庭院经济的主理人。她对自己的新身份既自豪又满意。

除了玉兰树小院,石桥村还有苏里小院。5组村民小易将自家老院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改造,满院的绿植、老物件以及石子路,古朴的味道,让来客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风情。小易乐呵呵地说道:“以前,我把工作室开在外面,每年还要交几万块租金,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一直闲置。后来,我和媳妇把它重新打造了一下,既满足了工作需求,也符合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在石桥村,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小院,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成为石桥村一道风景,仅此一项年增收200多万元,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就业创业渠道,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石桥村6组的乡贤叶刚是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退休后积极加入“石桥爷爷说事”志愿服务队伍,发挥自己见识多、人脉广、有市场专业知识、对产业发展有独到见解的优势,为石桥村发展建言献策、链接资源、搭建平台,先后帮助石桥村56位乡亲创业就业找到了门路。

“现在村里有游园、书屋、农产品展销馆,村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活动攒积分还能换礼品,生活越来越舒心。”村民叶大妈说,“娘子军”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石桥爷爷”做了大伙的知心人,大事小事有人问,难事愁事有人管,老百姓充满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环境好了、口袋鼓了、民生稳了,石桥村发展更加有底气,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实现多领域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矛盾信访量较上年同期下降45%,村民满意率达100%。村子先后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数字乡村”平台、幸福食堂、体育健身中心、“积分超市等,老百姓和社会各界点赞不断。

真可谓,百年石桥静如钟,“鸡毛蒜皮”谁问津,新时代的“娘子军”,“石桥爷爷”动如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