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京堰 十年十变 | 北京:“南水”让城市迎来双水源时代

编者按: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弹指一挥间,清澈如碧的汉江水已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向北奔涌十年。十年间,这一世纪工程在滋润受水区北京的同时,也为水源区十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北京日报与十堰日报携手推出“水润京堰十年十变”系列报道,从受水区和水源区两个角度,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两地带来的深刻变化,展现两地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致力保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杨超

初冬,北方大地黄叶飘零,落木萧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大宁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大宁调压池波光潋滟,碧绿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和白云。

“进水口就在水面下方,‘南水’通过进水口源源不断补充进来,所以咱们调节池的水始终都是活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房山管理所所长林雄告诉记者。

大宁调压池是“南水”进京后的第一处可见水面,也是南水北调北京地下输水环路的“总阀门”。为了保障入京后的输水流量,“南水”在入京第一站——惠南庄泵站进行加压处理,之后经过56.4公里的 PCCP管道输送,到达大宁调压池。

大宁调压池下设5孔闸门进行分水,分别将水输送到北京主城区、大兴区及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夏季用水高峰,最多的时候每天输送约420万立方米‘南水’,冬季小流量输水阶段,每天输送约200万立方米。”林雄说。

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初期,北京就在谋划市内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建成后,北京先后建设了南干渠、东干渠、通州支线、河西支线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到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时,全城已经形成了全长约107公里的地下输水环路,犹如一条“输水巨龙”,让沿线的自来水厂都拥有了“双水源”保障。

这条“输水巨龙”,一头连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头连接密云水库至第九水厂的输水干线,可以满足“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的需求,大幅提升北京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举个例子,假若发生‘南水’停水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把水源切换为密云水库水源,通过整条环路给沿线自来水厂供水。”北京市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高级工程师王艳说。

王艳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均设置了自动监测和移动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握水质情况,一旦发现“南水”异常,可立即进行处置,切换成本地水源,确保市民用水安全。

十年来,在水源区和调水干渠沿线各地的共同努力下,中线工程供水水质始终稳定可靠。

“‘南水’进京以来,从未出现过水质异常情况。”王艳说。

自2014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年均调水量约10.5亿立方米,10年来已累计接纳“南水”106亿立方米,累计超额调水8.83亿立方米。其中,2023-2024调水年度更是超年度调水任务2亿立方米,调水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创“南水”进京以来年度调水量历史新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