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赵华林!白手起家带领村民致富,回村创业干得风生水起

赵华林查看大棚里的草莓长势。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伟

她开大货车跑工地运砂石料,是别人眼中的女汉子;她成立合作社,搞种植、承包鱼塘、开农家乐,是村民口中的“大能人”。她就是十堰堰杨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女“掌门”赵华林。

回首自己走出大山打拼出一片天地,再到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回村干事创业,带领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赵华林说:“爱拼才能赢,是我这20多年来的人生感悟。”

赵华林夫妇幸福甜蜜。

结婚立下誓言 “努力挣钱过上好日子”

前天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张湾区柏林镇鲍花村,赵华林正和丈夫陈德玉在合作社里忙碌。作为合作社的女“掌门”,她每天要处理很多事务。“20多年前,我一心想进城打拼,没想到如今又回到山沟,每天和泥土打交道。”赵华林笑着说。

今年41岁的赵华林是郧阳区安阳镇人。2001年,她高考失利,决心学个一技之长,闯出大山。思来想去,她去驾校报名学习 B2驾照。持 B2驾照,可以驾驶重中型货车、专项作业车,这对于女生来说难度很大,但赵华林有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头。父亲帮她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她到十堰跑货运出租,风里来雨里去,努力打拼。

比赵华林大4岁的陈德玉是柏林镇鲍花村人,当时在十堰城区的一家企业打工。赵华林经常将货车停在陈德玉打工的工厂附近,一来二去,两人熟悉了,异样的情愫在两人之间萌生。但这段恋情遭到赵家强烈反对。陈德玉家境困难,兄弟姐妹众多,赵华林的父母担心女儿出嫁受苦。

两人恋爱7年后,赵家终于同意这门亲事。2008年,赵华林和陈德玉领证结婚。婚礼办得十分简单,两人买不起房子,就住在陈德玉不足3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结婚当天,赵华林和陈德玉信心十足,立下誓言:“我们一起努力挣钱,过上好日子。”

跑货运很辛苦 她咬牙坚持攒下第一桶金

2009年,十白高速即将全线开工。规划中的这条高速公路,正好要从鲍花村经过,赵华林从中发现商机:“我有 B2驾照,可以开大货车给工地运送砂石挣钱啊!”

赵华林和丈夫东拼西凑,借钱购买了一辆二手大货车。陈德玉不会开车,也不敢轻易辞职。运送砂石料的大货车司机多是男性,鲜少有女司机。满满一车几十吨砂石料在坑洼不平的工地道路上进出,路窄处会车时排起长龙,也需要帮手观察路况、指挥驾驶、壮胆撑腰。为了能和妻子一起跑车,陈德玉经常换成夜班,白天休息时就坐在驾驶室里当帮手。

跑工地送砂石料,十分辛苦。伏天炎热,最高气温近40℃,驾驶室里热得像蒸笼,赵华林大汗淋漓。为了赶着送砂石料,她顾不得休息,咬牙继续开车。工地上尘土飞扬,她跑一趟工地,汗水掺杂着泥土,脸上“画”出一道道泥印。

工地施工有时赶工期,赵华林白天忙得顾不上按时吃饭,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送砂石料。尽管又苦又累,但是赵华林从不喊累,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默默做好后勤工作,按时帮妻子打饭,在家帮妻子做家务,尽量减轻她的负担。

夫妻齐心辛苦打拼,家庭的经济状况蒸蒸日上,攒下一笔可观的积蓄。因为能吃苦,在货运司机圈子里,赵华林有“女汉子”的称号。

合作社工人把成熟的西红柿采摘装箱,随后送到城区销售。

毅然回村创业 发展特色种植奔“钱景”

结婚后,赵华林经常回丈夫的老家鲍花村探望老人。她发现,村里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许多土地都是留守老人在种,几乎都是粗放式耕种,产量不高。在农村长大的赵华林看到这一幕,觉得很可惜。一次,陈德玉半开玩笑地对赵华林说:“不如我们回去种地吧!”赵华林觉得,鲍花村的山场资源丰富,又地处城乡结合部,不管是种植、养殖还是旅游,都大有可为。另外,他们已有一个女儿,希望安定下来,不再四处跑车。

说干就干。2017年,赵华林卖掉大货车,回村创业,鲍花村“两委”十分支持,帮助他们承包土地,给予政策扶持。

回村创业,赵华林夫妇聚焦特色种植这一项目。他们聘请农业技术员,选种优质水蜜桃、西瓜等水果,销往十堰城区。由于他们重视农业技术,土地获得丰收,收入可观。摸索出门道后,第二年,他们成立十堰市堰杨生态农业合作社,吸纳140多名社员,其中多是本村及周边的村民。合作社初具规模,尝到特色种植甜头的赵华林夫妇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农户种植优质水果,他们免费教授大家种植技术。

赵华林发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大山里绿色天然的花生、芝麻等研磨出来的油备受欢迎。这一年,他们又在村里开办油坊。他们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附近村民的芝麻、菜籽、花生。

他们出产的食用油货真价实,销路不错。而油坊榨油后剩下的油饼,成了改善土壤肥力的最好肥料。2019年,合作社盈利近20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2000元。

致富不忘乡亲 多种经营带火一座村

赵华林夫妇勤劳踏实,干事稳扎稳打,事业渐入佳境。现在,赵华林夫妇已在村里建起70多个大棚,不仅种植辣椒、花生、西瓜、香瓜、西红柿、草莓等蔬菜瓜果,还承包一座水库,开展垂钓业务。在合作社不远处的公路边,他们又开了一家餐馆。经常有市民来到村里钓鱼、采摘水果、吃农家菜,享受闲暇时光。原本冷清的鲍花村,日渐热闹起来。

合作社的成立,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带来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的愿望。鲍花村的王大叔今年60多岁,年纪大了无法外出打工,一年到头就靠着种地养活自己。合作社成立后,王大叔利用种地的空闲时间,到合作社做工,每年额外收入1万多元。

在鲍花村和附近几个村,像王大叔这样来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很多。高峰时,每天几十人一起在大棚里锄草、育苗、采摘水果。每年,赵华林夫妇支付的工钱达几十万元。王大叔提起合作社,赞不绝口:“他们夫妻都是大能人,成立合作社给我们创造做工的机会,我们跟着他们干,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顾家里,两全其美。”

这些年来,赵华林一直提倡原生态种植,遵循自然生长。不管种什么水果,她要求尽量施饼肥和猪牛粪,因此水果口感好,受到客户好评。合作社成立后,村民们家的农家肥也不愁销路了。

作为合作社女“掌门”,赵华林负责开车送货,把水果送到市内商场、超市。每天晚上,她最后一个下班,经常小腿浮肿。她和丈夫齐心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陈德玉因此当选张湾区人大代表。

赵华林夫妇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并没有满足。“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未来会更加美好。”赵华林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