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范学堂到本科院校 汉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发展扬帆起航

 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文、图/ 记者 唐晓玮 刘成臣 通讯员 石琰鑫

“汉水泱泱 武当莽莽 师范文脉 源远流长……”11月16日上午,汉江师范学院体育馆内歌声嘹亮,激荡人心。来自北京对口协作高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高校、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及兄弟高校,市直单位领导与各界代表,十堰市及县市教育界同仁、校友代表、师生逾千人齐聚一堂参加汉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共叙百廿师范史,展望新时代新征程强师愿景。

矢志师范教育,百廿正是芳华。对汉江师范学院而言,2024年意义非凡,迎来了教师教育120周年的里程碑。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虽历经更名与迁徙,但矢志不渝地秉持师范教育之初心,培育出逾十万名遍布华夏的杰出校友,被誉为鄂西北“基础教育的脊梁”和“党政干部的摇篮”。

六迁六建书写忠诚与奉献

1977-1992 郧阳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回望汉江师范学院的过去,“迁”“建”二字贯穿始终,被称为“车轮上的学校”。

1950年,省立郧阳联合中学成立,师范教育占半壁江山。1954年,郧阳师范学校独立,首次迁建至郧县老城。1958年9月,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校园处于淹没区,1959年二次迁建。师生自力更生、肩挑背扛,克服重重困难。

1967年,丹江口水利枢纽竣工,水位上涨,学校第三次迁建至十堰市白浪。师生就地取材、昼夜不息、赶建校园。1970年,因二汽建设 ,学校再迁回郧县香炉崖。师生兼顾基建与办学,共度艰难岁月。升格为大专后,香炉崖条件已不适用,1979年获批迁建至丹江口市金岗山。

1980年1月,郧阳师专新校区基建启动,教工们披荆斩棘,以牛毛毡搭建简易工棚,自采砂石,自修工具机械,边干边学,建设过程历经4年。1983年暑假,学校迁至丹江口。此后二十年,学校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办学实力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众多青年才俊。

2005年10月,因地理位置限制,郧阳师专再次提出迁建请求,获湖北省政府部门批准,迁往十堰市城区,开启第六次迁建。历经8年,占地646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在十堰市北京路建成。2013年7月,学校主体及万余师生迁入十堰校区,结束迁徙历史。

近60年来,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三线建设、南水北调,汉江师范学院四越汉水6次迁建,每一次都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作出奉献牺牲,书写可歌可泣的历史。

从师范学堂到本科院校的跨越

1904-1910师范学堂时期。

在汉江师范学院校史馆中,珍藏着一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签发的毕业凭照,它见证了学校的前身——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的诞生。该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张之洞推动的湖北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标志着该地区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自那时起,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变革,从简师、乡师到八师、郧阳联中,再到郧阳师范、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郧阳师范专科学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一次更名都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壮大。虽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挑战,但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进入21世纪,郧阳师专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此后,学校积极筹备升本工作,多次邀请专家进校考察指导,并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尽管在升本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但学校从未放弃努力。

2015年,省里明确表示支持郧阳师专独立升本,为学校升本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同年6月,湖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专家组对郧阳师专进行实地考察,并同意将其升格为汉江师范学院上报教育部。

2020年,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经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评审和教育部的公示,2016年3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在郧阳师专基础上建立汉江师范学院,开启了十堰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20年里,汉江师范学院经历了从师范学堂到本科院校的跨越,始终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彰显出面向地方、服务乡村的师范教育特色。

在新时代,汉江师范学院制定了“三步走”发展目标,明确了立足十堰、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谱写本科教育发展新篇章

2021年9月,焕然一新的丹江口校区投入使用。

作为全省较年轻的本科院校,升本8年来,汉江师范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本科内涵建设的主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鄂西北大地上谱写出本科教育的新篇章。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拥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立项2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7个,“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承担“国培”“省培”计划项目101个。

学校承担的“国培”“省培”项目也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第三方匿名测评中连续五年名列前茅,充分展示了在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实力。

围绕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类型定位,汉江师范学院基本形成“数量够用、教授引领、骨干支撑、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59人,专任教师65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3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56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8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2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

毕业典礼。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十堰地区50%的中小学教师和30%的基层干部均为汉江师范学院毕业生。胡安梅、蔡明镜和黄春立等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更是彰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他们扎根在乡村教育默默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守水护水融入师生血脉

“作为建在库区、发展在库区的高校,汉师一直都是坚定的环保志愿者。”在汉江师范学院秋季开学第一课上,学校党委书记付永昌寄语广大学子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其转化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动力,积极参与守水护水节水志愿活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湖北和十堰市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汉江师范学院。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汉江”命名的高校,汉江师范学院依水而建、因水而迁、由水而兴,受汉水文化哺育滋养,师生对水的热爱和对水生态的保护,早已经融入血脉。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学校更是将守水护水视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厚植水生态保护理念。

在近十年的实践下,学校如今已成为水源地守水护水节水的中坚力量,师生志愿者队伍中先后走出“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湖北省第七届长江学子”“十堰市优秀生态环境宣讲员”等优秀青年志愿者。同时,学校还依托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研活动,为地方生态环保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环保事业,汉江师范学院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校拥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湖北省网络素养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优秀实践基地;蝉联七届“湖北省文明单位”,获评首届“湖北省文明校园”;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多名师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特岗教师”“荆楚楷模”“荆楚好老师”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入选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双甲子风雨兼程,新时代勇立潮头,汉江师范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强基固本、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文化铸校”五大发展战略,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而努力奋斗。

月照明德阁。

“聚八方英才,育国家栋梁,立德写春秋, 启智迎朝阳,汉江师院,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正如校歌《扬帆起航》所唱,汉江师范学院正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扬帆起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