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马桂滨 通讯员 毛长青 报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作为全省农业特色资源大市,十堰市正锚定打造“绿色农产品输出地”目标,以七大产业链建设引领农业产业之变,以“五无乡镇”建设深化农村生态文明质变,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如何围绕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保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实现农业稳产增效与农民稳定增收同步推进?日前,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肖旭。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我市是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
肖旭:围绕粮食安全,结合政策要求,我市重点从三个方面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及时足额发放补贴,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将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卡通”直拨到户,今年全市共补贴耕地面积253.12万亩、资金1.89亿元。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对购置应用耕、种、收等17大类、93个品目农机的,给予单台100元至15万元不等的补贴,对报废更新拖拉机、播种机等15种农机的,给予单台600元至2万元不等的补贴。三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面向承担粮油、茶叶、水果的耕、种、管、收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实施主体,给予亩平30元至70元不等的补贴。
记者: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底,加快构建保护就是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依托政策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肖旭: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战略性水源地,生态优势就是农业优势,绿色低碳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坚决扛牢“守井人”之责,聚焦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力促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农业减排固碳,重点服务支持县(市、区)申报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等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可争取资金5000万元。二是抓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完善从标牌到品牌、名牌、王牌的梯次培育机制,今年支持7大产业重点企业申报绿色有机品牌176个、补贴资金118万元。三是抓农村人居环境美化净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六件事”和“五无乡镇”创建,服务支持县(市、区)申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中央预算项目,最高可争取资金1.1亿元;对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改达标的,给予每户1500元至3000元奖补。
记者:为让十堰“山货”成为叫响全国的“抢手货”,我市在扶持农业重点产业发展上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
肖旭:聚焦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和设施渔业等农业七大重点产业,着力强龙头、壮链条、建集群。一是扶优扶强,市财政每年给每个产业链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左右,重点支持市场主体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二是招大引强,对引荐全国500强企业或国内各产业前5名农业经营主体落户十堰的商会、中介组织或个人,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三是培新育强,对新认证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经营主体,实施贷款贴息和重点农业产业保险补贴。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肖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市农业农村局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协同发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强化技能培训,今年市县两级投入900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名。同时,持续实施“雨露计划”,对脱贫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对象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每名学生每学期给予1500元补助。二是强化联农带农,全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014家、家庭农场9887家、村级乡村运营公司138家,覆盖全市41万农户。三是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今年全市到位中央、省、市、县四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26.19亿元,实施到村到户项目1149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对脱贫人口或边缘易致贫人口用于生产经营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小额信贷,给予全额财政贴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