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人”写进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20240829A01_240829073438606388128.png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报道:8月28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统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看到,“郧县人”与闻名中外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并列,被写入课本第一单元第1课。随着该教科书于今年秋季学期在全国初中使用,“郧县人”将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

该教科书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目标导学中明确指出:“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从教科书中的“古人类活动时间轴”上可以看出,“郧县人”的出现时间在“元谋人”和“蓝田人”之后,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前。

该教科书在第一单元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中介绍:“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所配的“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清晰标注了“郧县人”遗址的位置。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提取出土(资料图片)记者 刘旻 摄

据了解,“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2022年5月发现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遗址,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它与此前在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一起,填补了东亚直立人演化史相关空白,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发展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片)记者刘旻摄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陆成秋认为,此次“郧县人”被写进人教版历史教材,将让全国初中生了解到这一重要考古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背后是几代湖北考古人努力的结果,也反映了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人类起源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视。

“‘郧县人’的考古发掘,是我国对人类起源探究的重大成果,证明汉江流域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郧县人’写入初中历史教科书,对激发全国青少年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湖北省新时代考古学建设共同体理事会秘书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表示。

“郧县人”被写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科书

相关报道<<<

沉睡百万年 一醒惊天下——“郧县人”被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记者 段吉雄

8月28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郧县人”被写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科书,在教科书第一单元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板块内,记录着“郧县人”的发展历程和距今时间。随着该教科书于今年秋季学期在全国初中使用,郧阳是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实证地将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28日,记者就“郧县人”实证百万年人类史、社会各界对“郧县人”被写入教科书的反响以及“郧县人”“重见天日”背后的故事进行了采访。

“郧县人”实证百万年人类史

2022年5月,“郧县人”3号头骨破土而出。

此后,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郧县人”3号头骨与此前同一遗址发现的1号、2号头骨,同属于至少百万年前的直立人,且头骨保存更加完好、形态更为清晰,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汉江,作为中国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孕育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因子。位于汉水上游河畔四级阶地上的学堂梁子遗址就是汉水孕育人类先祖的典型见证。在这里,先后出土了三具距今100万年的人类头骨、大量远古动物化石及石制品。人类头骨数量及完整程度,哺乳动物化石之丰富,世所罕见。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所在的郧阳区,位于汉江上游、秦岭南麓,埋藏着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史前人类遗迹。

1989年,文物普查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了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由此揭开了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的序幕。1990年,第二具更加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发现,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由此获名“郧县人”1号头骨和“郧县人”2号头骨。1990年至2021年,考古人员前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进一步探明了遗址类型及范围,丰富了遗址的内涵。

特别是2022年5月18日,新发现100万年前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与以前出土的1号、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地貌位置、地层序列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显示人类化石埋藏于早—中更新世地层中,处在东亚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填补了人类演化链条中100万年节点的缺憾,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新的发现为实证中华大地100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学堂梁子遗址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这是一次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三位一体’的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境内及东亚直立人来源和发展方向的认识。难得的是在同一层面上发现人类化石、人类自己打制的石器及动物化石,这对我们认识百万年前人类生活的具体情境十分重要。”在谈及“郧县人”3号头骨发现的价值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出土现场记者刘旻摄

距学堂梁子遗址直径百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距今约80万年的“梅铺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白龙洞人”、距今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等多处古人类化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十堰古人类遗址如此富集,在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

沿江而下,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出土的距今100万年的剑齿象牙化石,长3.24米,中部直径0.25米,总重200公斤,再次把人们的思维带回到数百万年前那个古生物群活跃的时代。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看,十堰不仅不是边缘地带,而且是中国文明演进、文化交融的重要核心区域。”汉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吴冰表示,十堰历史文化足以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更是中华大地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的缩影。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33米、33年、3号头骨

——“郧县人”“重见天日”的偶然和必然

“‘郧县人’3号头骨的考古发掘,涉及一个人类本身的永恒命题,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8月28日,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队领队陆成秋对记者说。

在考古界看来,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的“郧县人”3号头骨,属于“世界级重大发现”。因为“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体质特征。同时,3号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

自“郧县人”3号头骨在2022年5月18日被正式发现,到同年12月3日被顺利提取出土,中间经历了半年多漫长而辛苦的发掘清理过程。

“最初的预估应是20至30斤,可到了提取当日,当最后的分离工作结束时,足足60多斤。这可是一件‘世界之宝’,所以当时比起兴奋更多的是小心。”在团队协助下,陆成秋小心翼翼地将头骨化石提取出土,稳稳地放入特制的保险箱妥善存放。

“从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是在对话。”回忆抱起“郧县人”3号头骨那种沉甸甸的感觉,陆成秋依然非常兴奋,“我在揣摩,他到底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其实,这个头骨的出现,已经告诉我们了很多信息,比如100万年前的祖先长什么样子。”

头骨复原模型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与1号、2号头骨化石位于同一地层。其中,1号离2号3.3米、离3号33米,1号与3号又在相隔33年的同一天被发现。

“一开始,我们还不太敢公布这个数据,看起来太巧合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在陆成秋看来,倘若说1号、2号头骨化石的相继被发现,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3号头骨化石的问世,或许指示着此地为古人类经常活动之地而非临时营地。学堂梁子遗址保护面积50万平方米,分布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从1989年的考古发掘到如今,12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才被发掘了775平方米,就已经发现了3具头骨。

“这不都是巧合。这说明学堂梁子遗址保存下来的古人类遗骸比例,实在是太高了。虽然相关的数据确实是偶然,但至少说明这一遗址的遗存非常丰富,值得去做更深入的探讨。”陆成秋说。

202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毫无悬念入榜。在公布的遗址简介中,是这样定义该发现的巨大价值:“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本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这3个人是男是女?他们之间有无血缘、姻亲关系?他们去世时年龄有多大?还会出土第4具头骨吗?”陆成秋说,目前他们正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从形态、结构、年龄、性别与埋藏情况等方面开展精细研究。

“虽然我们这一辈子做不完‘郧县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但是我们会舍身去做,尽早解开祖先留下的谜题。”陆成秋弯腰跪坐在考古工地中,用舌头舔尝着遗址土层,来感受挖掘区的不同地层,聆听百万年前大地的心跳。

2023年8月,“郧县人”被写入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材

“郧县人”被写入教科书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为十堰厚重的历史底蕴而自豪”

“郧县人”从此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让“郧县人”写进教材,让更多人知道“郧县人”、了解“郧县人”,无数人为此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的推动者和见证者。虽然在教材中关于“郧县人”只有很少的几句话,但意义非常重大!作为“郧县人”遗址的现任考古领队,我将带领团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持续深入开展学堂梁子遗址的考古学、古人类学、古动物学、古环境学、地质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做好“郧县人”的价值和意义阐释,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珍贵遗产,建设国际性的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基地,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湖北贡献、学堂梁子遗址贡献。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队领队陆成秋

郧阳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从中生代到新生代,从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从古代到近现代,这片热土生命喧闹,薪火相传,生机勃勃。“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面世,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再添新实证。距学堂梁子遗址直径百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1万年到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郧阳被古人类学家高星誉为“世界人类演化圣地”。所以,“郧县人”被写入历史教科书是开端也是必然。未来,郧阳考古发掘的潜力巨大,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接续努力,愿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践行湖北担当、贡献郧阳智慧。

——郧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谢守军

将紧抓“郧县人”被写入教材的宝贵时机,组织学生参观校内的“远古人类遗迹”专题展厅,让孩子们看一看远古人类传递信息的神器——“单孔埙”、弥陀寺学堂梁子上发现的远古时代珍稀“象牙化石”、精美的“石饰件”、古朴的石斧等物件,感触先民日常生活的风雅情思、朴实辛劳。课外组织师生赴“郧县人”发掘现场的考古方舱参观考察,亲身体验考古魅力,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历史脉搏,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民族豪情。

——郧阳区青曲镇初级中学校长庹敬东

“郧县人”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十堰秋季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的最闪亮元素,是广大教育人尊重科学、积极争取、不断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育界的大事、要事、喜事,是320万“守井人”给全国人民的一个恒久礼物。十堰元素走进统编教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进一步激发我市50多万中小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知行合一,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做好“人人都是收信人”活动;以开展奥运精神专题宣讲为契机,学习十堰籍运动员郑钦文不畏强手、为国征战,勇夺网球女子单打冠军、创造中国网球历史的奋斗精神;讲好十堰故事,传递十堰声音,号召全市中小学生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勇争第一、勇敢追梦,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新篇章。

——十堰市教育局基教科王绪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