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乡村建设“六件事” | 服务“一老一幼” 守护“朝夕美好”——十堰聚焦“安幼养老” 增强幸福“底气”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7月18日,记者走进茅箭区茅塔乡廖家村安幼养老中心,看到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下象棋,大家说着、笑着,其乐融融。在这里,休息室、活动室、阅览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市把安幼养老作为乡村建设“六件事”之一予以强力推进,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加大设施建设投入,探索“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老有所安,乐享晚年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10年,生活费还是10元钱一天,从来没有涨过。”在郧阳区南化塘镇黄柿坪村互助养老中心,92岁的胡兴陇和几位老人一起开心地吃着午饭。

黄柿坪村常住人口3700人,留守老人有200余人。2013年,村里建立互助养老中心,把生活、居住困难的留守老人集中起来照料,将村卫生室搬到一楼,与当地卫生院签订一对一服务协议。

“孩子们接我进城住,但我愿意住在这里。在这儿有人陪着说话,吃住都方便。”老人杨升国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据统计,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67.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3%,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对此,我市扎实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织密养老服务网。

在竹山县擂鼓镇西河村,50位独居老人的手上都戴有一个手环,一旦身体出现异常,按下报警键,手环就会向村医、网格员以及家属发送求救信号。同时,该村在老人家里经常出入的地方安装红外设备,每隔4个小时监控联系一次,防止发生意外。

“智慧养老平台还在优化、完善,争取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随时监测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擂鼓镇党委书记赵斌告诉记者。

我市各地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构建有效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新格局。

张湾区探索推进“1+N”等养老服务新模式,填补城乡养老服务“真空带”,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竹溪县新洲镇为老人开设“幸福食堂”“幸福超市”,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照料服务和文娱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

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170家,养老床位达2.92万张;建成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1163个,覆盖率达66%。

幼有所育,不负所“托”

每天早晨,郧西县河夹镇杨家湾村村民赵娅准时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儿童之家”。

“这个‘儿童之家’是为1至3岁孩子量身打造的,教师都经过专业培训,把孩子放在这里尽管放心。”河夹镇干部刘瑞华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村“两委”腾出200平方米闲置房屋,精心改造成属于孩子们的天地,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安心托育。

幼儿照料,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市把托幼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坚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原则,推进农村托幼中心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形成幼儿园托幼一体化、闲置教学点改造成托幼中心、安幼养老结合等农村托幼中心建设模式,实现农村托幼有场地、有人管、有活动、有关爱。

在竹山县溢水镇何家湾村,每天8点准时开放“童伴之家”,特别是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童伴妈妈”总会站在“家”门口欢迎孩子们到来。孩子们早早过来找“妈妈”辅导学业、做手工,或者一起进入茶山聆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朝阳”蓬勃、“夕阳”绚烂,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

竹山县利用县乡村三级阵地,整合人力、政策和社会资源,探索推行“1+5”模式,确保幼有所托有平台、幼有所育有承接、幼有所爱有集聚、幼有所乐有特色、幼有所安有保障。

房县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多方发力协作、规范建设管理,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托幼中心。化龙堰镇上湾村托幼中心的村办县助模式、红塔镇南湾村的“村镇一体化管理”、白鹤镇的“党建+邻里中心”提升“四点半学校”服务效能等,有效回应了村民“幼有所育”的期盼。

“一老一幼”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下一步,我市将多措并举、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积极探索新路子,高水平做好养老托育服务工作,为“一老一幼”营造更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托起“一老一幼”稳稳的幸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