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红军长征队伍里共有哪几位年过半百的老红军?

核心提示:在中央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四位年过半百、飘拂着胡须的长者,他们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领导人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姜廷玉,原题:《长征中年过半百的老红军都有谁》

在中央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四位年过半百、飘拂着胡须的长者,他们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领导人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

1、长征途中“三不停”的党总支书记董必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年已半百,在长征途中担任了干部休养连的党总支书记。要带好这个连队,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长征途中,董老被人们称赞为“三不停的人”。第一,脑子不停。出发前,他总是要思谋一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想好应付各种问题的方案;驻下来,他会考虑明天的行军路线,作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即使半夜躺在床上,他也在总结当天行军的经验教训。第二,手脚不停。每到宿营地,他把背包一撂,就到各班去巡视,检查队伍到齐没有,检查营房分配是否合理,住宿是否安全等等情况;每当遇到一块好墙壁,他往往会打开墨盒,提起手笔,在上面书写标语。第三,嘴不停。他除了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政策外,还常给连队的指战员讲党的传统和革命故事,教大家怎样做群众工作,给年轻的连长、指导员传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一天下午,中央红军来到江西省信丰县的新田、固陂之间的一个小山坡上,部队决定在此稍作休息。董老赶忙把一些人召集起来,召开党总支会议,抓紧时间给大家布置任务。

正当大家谈得热烈时,突然,一架敌机飞来,在山顶上呼啸着低空盘旋了几圈后,扔下一枚炸弹,不偏不歪,恰好落在他们围坐的圆圈中间,炸弹落地后溅起的泥土噼里啪啦地砸向他们。董老的头上脸上都沾满了土,女红军危秀英和邓六金的脚被泥土埋没了,李坚真的身上也盖满了泥土。幸运的是,这是颗哑弹,没有爆炸。

然而,这次“炸弹落地不开花”纯属偶然。干部休养连在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上敌兵围追堵截的威胁下,经常有一些伤亡,有时连抬担架的民夫也跑光了,还得重新找,这对部队的情绪不免有些影响,但这些都难不倒董老。他常常召集大家开会,做思想工作,讲道理,鼓舞士气,使部队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从而使休养连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克服了长征中种种艰难困苦。

2、年过半百的休养连“秘书”谢觉哉

在万里长征路上,有几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常聚在一起,边走边谈。

其中一位,个头较矮,话语不多,但整天笑呵呵的,拄着棍子,缓慢而有节奏地迈动着步子,从不离开队列。他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兼内务部长和中央机关党总支书记的谢觉哉。

这位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秘书长,在长征途中,自告奋勇地担当了干部休养连的“秘书”。每逢到了驻地,谢老就拣屋檐下或屋角僻静处,斜躺在行李上休息一瞬,便坐起来,戴上老花镜,打开打土豪时弄来的账本,专心致志地写日记,将当日见闻入“账”。

有一次,董必武看见他又在记“账”,便开玩笑地说:“谢老,你干脆把连队的事情都细细记载下来,将来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呢!”

谢老一口应承:“好呀,你每天做了啥事,连队每天有什么情况,都告诉我,我当干部休养连的秘书。”

从此以后,谢老把4本账本都当作日记本,坚持天天记。大到战斗、战役,上级指示、电报,小到宿营烧饭,他都详细地记下来,绝不遗漏。诗兴大发的时候,他还经常写上几首古体诗词,当场念给战友们听。可惜,这4本珍贵的日记,后来在延安时遭日机轰炸全部被烧毁了。

征途多崎岖,徒步涉风尘。谢老始终保持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凭借着同志友爱,终于胜利地走到了陕北。

3、年近半百的粮食委员会负责人林伯渠

红军长征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林伯渠已年近半百。他不但以超乎寻常的毅力走过了万里征程,而且还担负着红军总供给部部长和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的重担。

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要筹粮筹款,保障长征部队的后勤供应。平时他和大家一起行军,到了宿营地,别人休息了,他还要忙着开会、调查、筹集和分配粮款物资,保证部队机关的给养。

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后,跟敌人作战不那么频繁了,饥饿成了严重的威胁,筹粮成了“愁粮”,有钱也弄不来粮食。一则,因为当地荒凉贫瘠、人烟稀少,人民缺食少衣;另则,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和严厉威胁,许多藏民隐藏了粮食,逃避一空,使红军的筹粮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时,费尽心机也找不到一粒粮食,只好到山里去采野菜吃。野菜被先头部队采光了,就只得啃草根、树皮。部队屡屡断炊,许多指战员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这时的粮食就是生命。

为解决粮食危机,中央决定成立由林伯渠负责的粮食委员会。在红军无法通过正常交易采购粮食的情况下,红军决定只好收割地里的青稞。为了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林老亲自起草了《关于收割番人(这里指藏民)麦子事的通令》,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发布。同时,做了许多木牌,上面写着红军部队的番号和割下麦子的数量,立在地里,告诉当地群众可以拿着牌子,向后面到来的部队要钱,或者保存起来作为将来向红军要钱的证据。

长征途中,大家都称林老为“老英雄”。黄镇还创作了一幅《夜行军中老英雄》的素描。画中的林老身着戎装,打着绑腿,拄着手杖,提着马灯,在茫茫夜色中,随着红军长征的滚滚铁流,昂首阔步,奋然前行……

4、拄着红缨枪行军的58岁老红军徐特立

在干部休养连乃至整个长征队伍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副部长徐特立的年纪最大,58岁。可在漫漫征途上,头发斑白的他精神格外健旺,背个小布包,拄着一根自制的红缨枪,跋山涉水,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

长征出发时,考虑到徐老身体虚弱,给他配备了马。可是,他坚持步行,不是让马驮行李,就是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很少跨上过马鞍。休养连的同志差不多都骑过他的马。大家看他一颠一簸地从早走到晚,而且经常摔跤,便连声劝他:“徐老,全连的人都骑过你的马了,你也该上马歇歇了,不然身体会拖垮的。”徐老笑着说:“都骑过了吗?那就驮行李嘛!你们放心,我这把老骨头硬朗着呢,拖不垮的!”

徐老不愿意骑马,到傍晚实在走不动了,就一手拉着马尾巴,一手拄着红缨枪,让马尾巴和红缨枪都分担一点身体的重量,继续前进。他有意以此磨砺自己的筋骨,锻炼自己的意志。

徐老多智多趣,多才多艺,在缺衣少衫的时候,他还显示出裁缝的本领。他头上戴的那顶帽子,就是自己缝制的。有一次,他捡到一块烂红布,觉得丢了挺可惜的,便利用宿营休息时间,做了条裤子穿。虽然,红裤子穿在他的身上,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在艰难困苦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活乐趣,令大家佩服。

于是,许多红军指战员常以“马儿牵着走,衣服自己缝”,来称赞徐老的艰苦朴素作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