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来十堰感恩:“调水后家里自来水变甜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抱着对水源区的感恩之情,12月10日至14日,来自北京“乐水行”的9名志愿者从十堰火车站出发,开始环丹江口水库徒步行。他们途经郧阳区茶店镇、郧阳城区、安阳镇和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凉水河镇,最终抵达丹江口大坝。10日,记者与十堰民间环保组织“沧浪绿道”及4所高校的近20名志愿者,参与了其中一段10余公里的徒步行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曾雨 图/记者 刘成臣

5天时间环库徒步165公里

10日7时许,记者在十堰火车站广场见到了9名来自北京“乐水行”的志愿者,一起等候的还有十堰民间环保组织“沧浪绿道”及十堰4所高校的近20名学生志愿者,随后组成了一支20多人的徒步小队。

根据行程,10日至14日,北京“乐水行”的志愿者将从十堰火车站出发,经郧阳区茶店镇、郧阳城区、安阳镇和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凉水河镇,前往丹江口大坝,环库徒步行165公里。

当日,记者与徒步小队沿百二河、神定河、陕西路,完成了由十堰火车站至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一段10余公里的徒步行走,并参观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系统。

在北京来的志愿者中,年纪最大的王爱军已62岁。从2013年开始,他便跟随“乐水行”参与关注水体的徒步行走活动。据介绍,“乐水行”是北京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民间公益组织,致力于调查了解河流状况,其足迹踏遍北京市区及河北周边的江河湖库。

“每日行程在35公里左右,我一天能走20公里左右,这次可能会吃不消。”能否走完165公里,王爱军心里也没底,但他希望坚持走完,“饮水思源,徒步环库是表达我对丹江口库区感恩之情。”

调水后家里自来水变甜了

55岁的张峻峰是本次环库徒步活动发起人,从2006年起,他便开始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张峻峰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后,他深刻体会到调水给北京居民用水带来的明显变化。“通水后,我喝了一口家里的自来水,发现味道变甜了,不是以前的味道了。”张峻峰说,北京原来的自来水硬度很大,不怎么好喝。

当时,张峻峰还对水体进行了电导测验,发现水的含碱量由原来的380毫克/升一下子降到了200毫克/升以下。

“北京的水之所以‘硬’,是因为地下水是碳酸盐型的,钙、镁含量较高,所以烧开以后会有水碱。对人体无害,但口感不怎么好。”张峻峰说,丹江口水库的水就不一样了,水质“软”,十分甘甜。

61岁的冯耀海家住北京市丰台区,是最先喝上汉江水的居民之一。“丹江口水库北送的水进京后,北京的水质明显改善,水壶里的水垢明显少了。”冯耀海说,南水北调不仅解决了北京水“硬”的问题,更解决了缺水的困局。

据了解,目前,北京城区日用水量为27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南水北调供水为180万立方米左右,南水北调目前为北京城区提供近七成的用水。

用徒步唤起对水源地的关注

正是抱着对水源地的感激之情,张峻峰策划了这次徒步库区活动。

据张峻峰介绍,2015年9月,他有幸成为北京市民代表,参加了“金秋走中线 饮水话感恩”活动,从中了解到库区调水的情况。但市民代表重点了解了工程建设和水质安全等问题,对水源地当地情况了解很少。

张峻峰说,他读过十堰女作家梅洁的作品《大江北去》,从中了解到十堰丹江口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深感震撼与感动。

张峻峰说,他希望通过环库徒步,把最真实的丹江口现状告诉身边人,共同关注数十万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丹江口移民,关注水源地地区的发展,力所能及地回报水源地丹江口,为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据了解,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北京“乐水行”的志愿者已3次来丹江口库区徒步行走,并提出每年12月12日为“思源节”的倡议。每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纪念日,他们都会在丹江口水库周边举行纪念活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