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李文财 黄永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两年了。两年来,作为供水区,十堰市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确保了丹江口库区湖北境内始终保持三类以上水质。
“万国治水”破解历史瓶颈
10日,十堰市张湾区犟河花园新村段,东风62厂退休职工罗远普和十几名同事在犟河边晒太阳。
“明年开春我们能不能再向河里放些鱼苗?”碰到区里干部,罗远普问。他担心眼前的几只白鹭过冬食物不足。
“几年前犟河可没有这个吸引力。”罗远普坦言,从前都是臭水沟,没鱼,当然也没有白鹭,人们也不来河边玩。
因先建厂后建市等历史问题,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涵管设施先天不足,造成犟河、神定河、泗河等5条河流污染严重,全部为劣Ⅴ类河流,成为典型的城市“龙须沟”。
为推进5条河流治理,两年前,十堰市政府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协议》,该厂成为全市首家社会化运营的污水处理单位。
“不推行第三方托管运营,监管也难以开展。”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说,以前污水处理厂归属住建委,公对公,处罚难以到位,这下资金和体制问题全解决了。
近两年,十堰采用PPP模式,将辖区内的90多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与北京碧水源、北京大学环境研究所、深港环保公司等多家治水权威开展五河项目建设。
多家运营公司各显神通,采用不同技术治水,如建设跌水坝、曝氧系统、湿地泡等。
“全球污水处理主流工艺就30来种,有20多种在十堰应用。”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畅军庆说,十堰治水可谓“万国”技术博览会,大大提高了污水治理能力。
目前,十堰已完成1000余个排污口整治,建成污水管网近1300公里,清淤疏浚河道140公里,关闭24家不达标企业,清除畜禽养殖286家,污水收集率达95%以上,处理率92.5%,垃圾收集处理率97%。
地方立法锁定山体保护
守得一方青山,方有一江清水。
十堰市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74.1万亩,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
然而,土地制约之痛,长期困扰着十堰。对于92%地域是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十堰,开山造地的冲动由来已久。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东风总部搬离时,丢下一句话,“如果有300亩平地,我们就不走了”。
如何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发展,又保护林地?
近年来,十堰按照“科学规划、生态优先、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原则,对部分低丘缓坡实施山地整理,城区累计新开发建设用地6万余亩。
山开多了,容易停不下来,限度在哪?今年,十堰市租来一架直升机,把全市主要干部运到空中,换一个角度看十堰。
“从天空俯瞰,我们的家园竟满目疮痍!”干部们说,视觉的震撼冲击着传统发展观,“保山保水保生态”成为更大范围共识。
近来,拥有了地方立法权的十堰,以首部地方法规《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锁定山体保护,用法律来抑制开山冲动。
“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山体”也被写进《2049远景战略规划》。规划明确,十堰长远规划要保持山地城市特点,发展与之相适宜的产业;要避免削山造城;不继续在老城区开山建设;在新城发展中,因地制宜、以生态环境评价优先,对需要保护的山区划出保护红线。
山水文章辉映车城
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全域风景区,武当山、太极湖、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山里的明珠逐一揭开面纱。
去年,十堰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亿元,占GDP比重达23%,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其中,美丽乡村、生态乡村迎客1500万人次,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30%。
青山绿水还留给十堰纯生态、高品质的农副产品。房县土城镇,沿路酒香四溢。63岁的瞿义明,每年都要酿制黄酒。仅去年一年,他家售卖黄酒收入十几万元。
土城镇负责人介绍,房县黄酒在西周时期已是“封疆御酒”。两年前,镇上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市里请来专家规划设计,打造特色民居一条街,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去年,黄酒销售6000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
电商则为十堰绿色生态农业“飞”出大山插上翅膀,现在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兴业。
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大学生翁新强创办合作社的同时,通过“实体店+电商+原生态农产品基地+产品配送”模式,去年销售五味子红酒20万斤,带动50多户贫困户脱贫。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中外两大商用车巨头——东风汽车集团、沃尔沃集团合资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去年落户十堰,启动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历经数载的锤炼,车城在山水的辉映下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