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蝶变——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

原标题:宜昌蝶变——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宜昌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大关系”和湖北改革发展“四个着力”等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环保一寸不让、绿色发展更进一步,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上站排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一流。

云雾环绕的三峡大坝风景如画,蔚为壮观。郑家裕摄(中经视觉)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这座挟“峡尽天开”之势、享“山平水阔”之利的“大城”,就是长江中游起点——湖北宜昌。

浩荡长江为宜昌发展带来一次次历史性机遇,经历了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这座峡江小城几经蝶变,快速成长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跃居湖北第二。

但进入新时代的宜昌,经受了新的考验、面临着新的挑战。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当时,从上游到下游,从支脉到主干,长江生态系统不堪重负,警讯频传。沿线长期形成的粗放发展模式,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新要求矛盾突出。这种矛盾,在当时的宜昌尤为尖锐。

在宜昌当地干部的记忆中,2017年是压力最大、日子最难过的一年。年初,宜昌因“化工围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年中,作为地方财政支柱之一的宜化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前景堪忧;年末,部分县市遭遇统计督查问责整改,经济数据面临“挤水分”的要求。

三大冲击叠加的直接后果,是宜昌当年经济增速陡降至2.4%,在湖北13个市州中排名垫底,经济总量排名掉落到“老三”的位置。

宜昌人痛定思痛,重新出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化解“化工围江”危机,推进一江碧水系统治理,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转折性变化、深层次变革。

今年前三季度,宜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6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居湖北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湖北省第一方阵。

几年时间里,改变是如何发生的?经济日报调研组来到宜昌,探寻宜昌蝶变背后的答案。

化解磷的困境

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5%、湖北省的50%以上。依托丰富的资源和长江水运优势,磷化工业在宜昌勃然而兴,列岸成阵。

宜昌市经信局局长丁庆荣说,“化工产业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也是宜昌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吃饭产业’,一度贡献了宜昌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湖北省三分之一的化工产值,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

然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序发展,让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2016年最高峰时,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分布着化工企业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最近的化工企业距离长江不足100米。

厂房污水横流、码头沙尘漫天、江水持续恶化……湖北宜都市经信局总工程师杨学成回忆:“那时化工厂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在空气中遇水形成酸雨,群众反映,家里的门把手都被腐蚀了,晾晒衣服都不敢开窗户!”

粗放式发展得不偿失,也难以为继。长痛不如短痛,治污须下猛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宜昌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了化工产业的转型之战。他们提出“关改搬转”四剂药方,目标是3年内实现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清零”。

第一剂药方是“关”。

田田化工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距长江干流仅百米。此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年销售额近3亿元,利税近3000万元。2017年底,这家有着47年历史的化工厂正式停产,随后,300多套生产装置被陆续拆除。为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先后举办6期转岗培训,组织28家企业到厂区举行8次专项招聘会,400余名职工都得到妥善安置。

第二剂药方是“改”。

三宁化工是宜昌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关闭部分沿江生产设施后,公司主体在姚家港化工产业园区实施就地改造升级。2018年,三宁化工投资100亿元建设60万吨乙二醇项目,实现产品由传统化肥向精细化工和高端复合肥转变。目前,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占比63.47%,非肥化工产品产值占比近50%。

第三剂药方是“搬”。

为改变化工企业布局散乱的问题,自2017年起,宜昌高标准建设宜都化工园、枝江姚家港化工园两个专业园区,3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符合环保、安全标准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华阳化工是第一家搬入宜都化工园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徐波介绍,搬迁入园为工厂赢得了发展机遇。今年7月,公司一期投资2亿元的生产线顺利投产,产能从5000吨增至8300吨,产品种类也由8种增至16种,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

第四剂药方是“转”。

在枝江,聚龙环保公司整合3家同行企业资金主动转型,并入驻姚家港化工园。转型后的公司产能由原来3万吨扩大到22万吨,销售范围从宜昌扩展到长江流域,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凭借铁盐反应釜等10余项专利入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今年10月底,宜昌市累计完成124家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正在搬迁的还有10家,“关改搬转”阶段性攻坚任务基本完成。

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宜昌人清醒认识到,“关改搬转”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展化工,而在于要发展什么样的化工。

必须重新定位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让“老树发新枝”。

一吨普通的磷酸卖8000元,升级成电子级磷酸,一吨就能卖到24000元。谈起产业链向高端转型带来的显著效益,湖北兴发集团副总经理李少平颇有些兴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发集团走过了生产磷肥、农药为主的“1.0时代”,生产食品级磷酸盐为主的“2.0时代”,如今进入生产有机硅、微电子新材料为主的“3.0时代”。兴发集团拆除了邻近长江的22套生产装置,投入20亿元培育有机硅和微电子新材料产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子级磷酸、硫酸、蚀刻液系列产品,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华丽转身后的兴发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

对于磷化产业来说,无论如何转型、怎样升级,都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世界性难题”——磷石膏治理。

“废渣不废,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位于宜都化工园的泰山石膏(宜昌)有限公司,公司安质处处长王晓明说,他们以磷石膏为原料,经过化学去污处理后,研发出轻质高强的纸面石膏板和装饰石膏板,很受市场欢迎。“这些年效益越来越好,坚定了我们继续扩大产能的信心。”

在宜都化工园,像泰山石膏这样的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共有11家。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说:“今年前三季度,宜都市副产磷石膏385.85万吨,综合利用218.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6.58%。”

通过分类实施“关改搬转”,宜昌不仅破解了“化工围江”难题,传统化工产业也逐步实现“破茧重生”。目前,宜昌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2%以上;化工产业利润、税收连续两年实现10%以上增长。

全面推进长江宜昌段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使宜昌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图为俯瞰宜昌城区。杨柳之摄(中经视觉)

守护水的清纯

“清江清哟长江长,曲曲弯弯向远方……”宜昌傍水而居,因水而兴。宜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长江水系的开发利用。雄浑的长江、美丽的清江,哺育了两岸人民,润泽着这片土地。

然而,得之于水的宜昌也曾失之于水。一段时间内,长江不宁、清江不清、黄柏泛黄、香溪不香……水的优势变成了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开发长江水利,到保护长江水质,宜昌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扛起了新的历史责任:修复长江生态,筑牢三峡生态安全屏障。

治水先治渔。就是要让养鱼的收网,捕鱼的上岸。

一声号子响,江河泛舟忙,这是许多宜都市白水港村人最生动的记忆。“白水港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说,2018年,宜都启动渔民上岸、渔船退捕工作,一方面细化安置补偿,一方面保障转产就业,白水港村360名渔民弃船上岸,实现再就业。村民刘泽维告诉记者,退捕后他一次性拿到25万元补偿金,和老伴每月有退休金2000多元,空闲时还可以打打零工,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

像刘泽维这样收网上岸的渔民,宜昌市共有3678名。在政策扶持下,他们中有就业意愿的,100%实现再就业。

网箱养鱼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却是污染水质的重要源头。20世纪末,清江库区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高峰时期江面遍布4万多养殖网箱,面积达86万平方米。“一眼望去全是网箱,江面上漂浮的不是垃圾就是死鱼。”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村民鲁志国回忆说。

为根治“清江不清”的顽疾,2016年6月,宜都痛下决心启动网箱拆除工作,全面禁止网箱养鱼。同时规划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推进“鲟鱼上岸”“拆网箱不拆产业”。

走进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养殖车间,只见工厂化的养鱼池连成一片,室内恒温恒湿,不同品种的鲟鱼在各自池中游弋。公司负责人季坚义介绍,鲟鱼谷现有鲟鱼100多万尾,其中一部分承接原清江库区的网箱养殖鱼,弥补了养殖户的部分损失。公司最大限度挖掘鲟鱼价值,生产出鱼子酱、保健品、面膜等多种产品销往国内外。2020年11月,鲟鱼谷二期工程投产,鱼池面积增加两倍,养殖规模达到4000吨。

治水须治航。就是要管住船舶污染,发展绿色航运。

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舟楫往来如梭,航运日益兴旺。由于三峡大坝通航能力有限,每年有6万艘次船舶、50万人次船员、200万人次游客需在此待闸或转运,也就意味着大量的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要在此处集中排放。

“船舶污染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环节多,以往职能不清,扯皮不断,成了‘老大难’问题。”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党委书记梅常春介绍,2019年,市交通运输局推出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实现污染物“交接转处”的实时跟踪记录,打破了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在宜昌秭归港,记者登上“三峡环保8号”接收船,船长覃太春告诉记者,“行船如果有排污需求,只需用手机通过‘净小宜’下单,系统即会安排就近的接收船免费上门服务。”他们刚接收一批生活污水,正在向秭归服务区交付。

像秭归服务区这样的船舶污染物转运码头,宜昌共建有11个。今年前10月,宜昌市接收处理船舶垃圾1767吨,含油污水5338吨,生活污水116087立方米。

江上要实现绿色航运,岸上就要有岸电设备。近年来,宜昌加快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岸电全覆盖。

“船舶停靠后,关闭燃油发电机,用一根缆线接入岸电桩即可使用岸电。”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兴衡介绍,岸电不仅费用低,生态环保效应尤为显著。以秭归港为例,使用岸电年可替代电量1200万千瓦时、替代燃油2820吨,相当于减少8784吨碳氧化物、29吨氮氧化物、34吨硫化物、6吨烟尘的排放。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长江岸线治理,刻不容缓。

“有口皆查、有污必治”。宜昌对长江、清江流域内1971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制定“一口一策”,建立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清单,已立行立改1050个。同时,取缔非法码头216个、采砂场134家,宜昌市码头数量减少三分之二;全域生态复绿5.27万亩,修复长江岸线95公里、支流岸线196公里。

随着一家家沿岸化工厂“关改搬转”、一座座运输码头被拆除合并,曾经“深藏不露”的长江逐渐向人们展现秀丽的身姿。走进宜昌市猇亭区长江大保护纪念公园,远望大江奔涌,近看绿草茵茵。猇亭区委书记李小军说,这里3年前还是成片的煤堆场。他们拆除厂房、关闭码头,利用腾退的长江岸线建成生态公园,如今成为市民临江观鱼的一处标志性景点。

在秭归,记者披着月色登上木鱼岛,身后是山间小城的璀璨灯火,眼前是高峡平湖的浩渺烟波,人们徜徉在亭台桥榭、青草绿树之间,不时传来欢声笑语。秭归县县长顾鹏飞介绍,这里原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废弃荒岛,2018年秭归投入约5000万元,将这处荒岛打造成了群众和游客喜爱的休闲乐园。

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宜昌修复长江生态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宜昌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到Ⅱ类标准。2020年,在湖北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中,宜昌获评“优秀”并以98.6的综合评分位居湖北省第一。今年前9个月,宜昌纳入国家“水十条”地表水考核的16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100%。

岸在变绿,水在变清,天在变蓝,林中百鸟鸣唱,江上鱼儿洄游。一度成为“稀客”的江豚,如今已是长江宜昌段的“常住居民”。听说记者也想去江边“打卡”江豚,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珊珊翻出从自家阳台上拍摄的一段手机小视频:只见滔滔江水中,两只江豚结伴而行,不时探出头来,展露“笑靥”。

“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那‘天使般的微笑’,是对宜昌人为保护长江生态付出巨大努力的最好奖励。”陈珊珊感慨地说。

锻造链的韧性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里生态桃花、百里茶叶走廊、万亩柑橘公园……绿色生态产业在宜昌由点到面、扩面成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颜值、价值“两值齐美”。

走进5A级景区“三峡人家”,只见江水如玉带蜿蜒,山崖似令牌陡立,峡映灯影,石拟游僧,悬泉飞漱,绿潭澄碧……“去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三峡人家接待游客量仍然达到111万人。”宜昌三峡人家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王敏说。

紧邻三峡大坝的宜昌市夷陵区许家冲被称为“坝头库首第一村”,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坝区移民,勉励村民走绿色发展之路。3年来,许家冲干部群众不负总书记的期望,开民宿、栽茶树、种山果,农村电商有模有样,乡村旅游红红火火,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诗人屈原笔下的“后皇嘉树”,如今成了秭归人民的致富果。秭归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柑橘相关产业,2020年脐橙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60万吨。发展深加工企业20余家,电商企业1600余家。记者在龙头企业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看到,香甜的柑橘被加工成蜜饯、果酒、香醋等30多个品种,“从花到果、从皮到渣”吃干榨净,每年可以为橘农增收逾1200万元。

守护青山绿水,换来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宜昌日益深入人心。在加快“两山”转换、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宜昌开启了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探索。

“重新定位宜昌产业发展方向,需要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我们认识到,在‘壮士断腕’的背后,蕴藏着‘脱胎换骨’的重大机遇。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一批战略性、引领性的支柱产业,这就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宜昌市委书记王立说。

10月12日,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牵手宜昌,总投资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正式在宜昌高新区落户。如此巨额的单项投资在湖北省市州一级可谓屈指可数,而宜昌更看重的则是它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宜昌磷化工产业优势与宁德时代新能源技术优势结合,实现了进军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的目标,让宜昌化工产业链得以向高端延伸。

顶着满天的星光,记者来到宜昌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工地,只见数个土建标段都在挑灯夜战,挖掘机挥臂不止,渣土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一路上还不时遇到连夜搬迁的群众。宜昌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煜介绍,项目签约的第二天,市里就从各相关部门抽调40余人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列出38项任务清单,逐项推进。由于宣传到位、政策得力,老百姓积极配合,大面积的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

在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中,宜昌重点瞄准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大中项目快速落地。同时,围绕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布局,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

一个“造车梦”,宜昌人做了几十年,如今梦想成真。走进广汽传祺宜昌工厂,看板上当月“影豹”轿车下线数定格在10027辆,创下月产新高。“‘影豹’一上市就成了爆款,目前已有4万多台订单,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宜昌公司总经理梁伟彪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35亿元,2019年6月建成投产,由于自动化程度高,被称为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在广汽传祺带动下,猇亭区已聚集2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链初具规模。

作为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东土科技创始人响应家乡政府召唤,回乡投资建设了集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工业旅游体验中心、培训中心、供应链和订单中心“五位一体”的宜昌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青介绍,公司依托在工业芯片、工业软件、控制系统的长期技术积累,正在加快构建国产自主可控底层根技术平台。将发挥5G+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势,助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带动宜昌信息技术产业链优化升级。

生物医药是宜昌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今优势更优、龙头更强、产业链条更具韧性。人福药业是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定点研发生产企业,近年来,他们坚持“专精特新”创新发展道路,企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获批品种达到24个。2020年7月,自主研发的首个创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成功上市,今年单品创收超过1亿元。公司副总经理晏涛说,“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在宜昌投资60亿元,建设总部基地和高端原料药生产基地,可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极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产业是发展的基石,项目是产业的抓手。宜昌市市长马泽江介绍,前三季度宜昌市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1213个,实际到位资金1519亿元;累计新开工亿元项目516个、总投资1485亿元,分别增长80%、46%。“改善营商环境没有终点。我们不仅要招得来,更要落得好、建得快、留得下。”马泽江说。

集聚群的合力

2021年3月,从湖北鄂州调任宜昌市委书记的王立,发现自己多了一个新头衔:“群主”。

这个“群”,指的是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城市群。根据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宜荆荆恩城市群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翼之一,而宜昌则成了“一群之主”。

东承沪汉、西接成渝,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铁东西通道,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意义重大。湖北省委对“群主”宜昌寄予厚望:支持宜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省级副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

要发挥“群主”的引领作用,前提是要有当“龙头”的规模和实力。宜昌市委分析认为,县域经济不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为补上这块短板,宜昌加快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提升县级管理服务能力。支持县市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网状经济,带动形成“一县一品”。主动对接荆州、荆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宜都、枝江、湖北当阳、荆州松滋四市县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共建全国百强县域聚集区,培育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新增长极。

记者在枝江采访的时候,枝江市委书记余峰正在准备一场“大考”:第二天,他将在湖北省县域经济推进会上作视频发言,向省市领导汇报枝江的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枝江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提档升级不松懈,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全面小康指数百强、营商环境百强“三个全国百强”,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桂冠”。余峰介绍,刚刚召开的枝江市党代会确定了新的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商等“五新”产业,进一步挺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区域协同,交通先行。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通则长江通,中部畅则全局畅。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人流物流,不仅是宜昌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群建设的需要。

今年以来,宜昌交通建设好事不断:宜都长江大桥通车,连接两大百强县市;沿江高铁宜昌北站效果图亮相,开工建设在即;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随着城际和区域内“断头路”不断打通,“宜荆荆60分钟交通圈”“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圈”正在形成,宜荆荆恩城市群越变越“小”。

今年7月,宜昌、荆州联手推进焦柳铁路—枝城港—车阳河港多式联运项目开工,这是宜荆荆恩城市群首个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宜都市宁通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晨告诉记者,宜都枝城港区和松滋临港工业园两地相隔不过10余公里,过去两个园区货物运输主要通过公路来回转运,成本高、效率低。多式联运项目建成后,实现水运与铁路无缝衔接,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还为串起两地产业链提供了便利。

区域合作,产业为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意味着要变对手为握手、变竞争为合作,加快规划对接,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构建新格局、拓展新空间。

“以前宜都和松滋的化工园项目重复,竞争激烈。如今,双方在产业规划、项目引进和废弃物处理上均通盘考虑,让资源配置最优化。”松滋市经济开发区总经济师陈冬介绍,宜都和松滋在产业协同布局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松滋化工园即将开工的一个新能源项目用地空间不够,通过协商占用了宜都市68亩地,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办到的;从前两地园区各自规划建设发电厂,现在正在研究共建一个发电厂,实现跨区域集中供热。

由宜昌牵头,更多产业合作在渐次展开。建立重点项目合作库,以项目化推动城市群发展一体化,初步谋划重大项目351个,总投资11676亿元;联合荆州、荆门共同申报“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已获工信部1000万元奖补资金;携手恩施巴东、荆州松滋共同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开工项目63个,总投资103.2亿元……

文旅产业是宜荆荆恩的共同优势,具备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我们要跳出行政区划界限,推动建设城市群旅游联盟,共同开发文旅资源。”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海涛介绍,宜荆荆恩正在规划整合旅游景点和线路,着力打造“一线串珠”的旅游线路产品,实现由“一线游”向“一片游”深度转化。

传承“骚”的遗韵

如果说三峡是宜昌的地标,那么钢琴则是宜昌的物标。

宜昌之所以被称为“钢琴之城”,因为这里有全球最大的三角钢琴生产企业金宝乐器,年产钢琴7万余台,全球每7台钢琴中就有一台“宜昌造”;还因为宜昌是我国钢琴普及率最高的城市,“长江钢琴音乐节”已连续10年在这里举办,成为市民共同的节日。钢琴文化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钢琴,如同一个隐喻,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有机地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宜昌不仅规划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而且提出了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在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基础上,努力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我们提出这样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宜昌实力提升、能级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王立解释说。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生态文明与创新追求交汇,赋予宜昌这座年轻城市斑斓的底色和多彩的标识。

这是一座文化之城。

“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作为屈原故里、昭君故乡,宜昌有着神奇的历史传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几经搬迁的屈原祠如今坐落在秭归凤凰山上,坐西北而望东南,俯瞰着现代文明的结晶——三峡大坝。这位眷恋家乡的爱国诗人,目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不知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屈平辞赋悬日月,万古离骚识楚才。屈原文化是宜昌人最为珍惜的文化资源。为了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宜昌与学术机构合作,组建了屈原文化研究院。规划建设了屈原广场、屈原大道、天问台、天问阁、天问塔等公共文化场所,让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每年举办端午诗会、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80余场,参与各类诗歌活动的群众10万余人次,因此宜昌又被称作“诗歌之城”。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斌说,屈原文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品牌,具有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构筑以屈原为文化地标的精神高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城市立心铸魂,是宜昌城市文明建设的鲜明特征。

这是一座好人之城。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好人就是一座灯塔。宜昌在文明实践中努力倡导崇尚好人、关爱好人、礼遇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今年以来,先后有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获评“湖北好人”。宜昌市累计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提名奖13人次,上榜“中国好人”109人。可谓好人辈出,星光灿烂。

如果说评选出来的“好人”是耀眼的鲜花,众多的城市志愿者则是这座城里动人的“绿叶”。宜昌市注册志愿者达80.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97%。志愿服务组织有3800多个,还涌现出“三峡蚁工”“长江哨兵”等闻名全国的志愿服务品牌。伍家岗区杨岔社区活跃着一支“杨帆志愿者联盟”,发起人熊祥国向记者介绍,他们有18名志愿者每日轮流值班,吸引200多名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开展了关爱社区特殊家庭的“暖心家园”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护翼行动”。

这是一座暖心之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宜昌在文明创建中坚持从群众身边小事做起,群众盼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是全社会最牵挂的群体,今年宜昌市中小学都办起了小食堂,家长再不用为了学生的午饭来回接送;农贸市场群众离不开,管理又跟不上,宜昌新建改造菜市场65家、取缔马路市场15处;为解决市民停车难,市政府要求节假日期间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内部停车场都要向群众开放,同时规划建设更多智慧立体停车场;公交是大多数市民的“第二双脚”,交运部门合理增加高峰时段发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时间,推进智慧调控,让搭乘换乘更方便……正是这一桩桩琐碎小事,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宜昌正在宜昌市基层党组织中开展“筑堡工程”,就是要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筑”成服务群众的暖心堡垒,打通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市委要求基层干部以“早看窗帘晚看灯”的细心、贴心、暖心,围绕“八大服务场景”,办好群众身边小事。廖丹丹是伍家岗区伍临路社区党委书记,1998年就开始在社区工作。她感到,“筑堡工程”对社区建设要求更严更细,措施更具体,保障上也更给力。

这是一座活力之城。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不久前公布,人们发现,宜昌是除了湖北省会武汉之外,湖北省仅有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宜昌、扎根宜昌,彰显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来、留下来,就要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的城市环境。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宜昌提出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活力中心“五个中心”,完善城市功能。高标准推进宜昌科教城建设,积极招引高校院所设立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为宜昌育人聚才。以政府定补和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组建国家级三峡实验室。推动商贸物流等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体验消费、数字消费、首店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突出山水、文化特色,联通“两河六库”,提升“两坝一峡”沿线景观,加快建成百里滨江绿道,擦亮城市绿色底色。

从宜昌市区沿江上溯30余公里,就到了西陵峡南岸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宜昌保卫战的最后防线,江岸上零落的炮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长江在这里迤然西来,又遽然东去,由此峡尽天开,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峡江如画,世事如诗。今天的宜昌,走过了发展的弯路,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实现了从“化工围江”到绿色发展的历史性蝶变。正在以新的使命担当,适应责任之变、要求之变和格局之变,向着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

航程再启,天高水阔。风正帆悬,行稳致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