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8人从教 薪火相传见证十堰教育变迁

姚志伟全家人合影。

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颜克存 报道: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郧阳区,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共有8人投身教育事业,工作在教育一线。近日,记者来到郧阳区第二中学教师姚志伟家,听他们一家人讲述基层教师家庭眼中的十堰教育变迁。

三代人见证十堰教育发展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郧阳区二中,采访年过五旬的姚志伟老师,他如竹筒倒豆子般讲述了这个教育世家的故事。

姚志伟的父亲姚明理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值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姚志伟的二哥姚志宏走上讲台,适逢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姚志伟的女儿姚梦迪2019年入职教师队伍,中国人民已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

姚家祖孙三代教师生涯的起点,非常接近新中国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三代人前后跨越超过70年的教师生涯,见证了十堰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与翻天覆地的变化。

姚志伟介绍,自他父亲姚明理缘起教育开始,三代人中共有8人当老师,分别是他的妻子杨明翠、女儿姚梦迪、大哥姚志斌、二哥姚志宏、二嫂胡国岚、侄子姚文波,他们的任教涵盖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

1927年,姚志伟的父亲姚明理出生在郧县刘洞镇姚沟村一个“耕读传家”的家庭,有幸进入为躲避战火而迁址他家附近的河南商丘中学读书。3年后,他考取原湖北省第八高级职业学校。1947年郧县解放,姚明理被抽调到现在的白浪镇会沟小学担任代课老师。

1950年春,因业绩突出,姚明理转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77年,高考恢复后,姚志伟的二哥姚志宏成了第一批师范生,走进了神农架林区松柏小学的大门,站在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起跑线上。

1989年,姚志伟走上郧阳区第二中学的讲台。

2019年,姚志伟的女儿姚梦迪自英国爱丁堡大学读研回国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任教,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可以说,三代人70多年的接力传承,见证了十堰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时代变迁。

“能为教育做点事,踏实”

“我父亲是共产党员,是战斗在新中国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他亲眼见证和经历了郧阳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史,郧阳的教育与我父亲的经历不是写在纸上的历史,而是他们那一代人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们就是我们这些后辈人的榜样。”一提起父亲姚明理,姚志伟满心自豪。

从小深受父亲的教育影响,姚志伟和他的大哥姚志斌、二哥姚志宏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天生的亲切感,再加上父亲经常对他们说:“能为教育做一点儿事,一辈子都值。”于是,兄弟三人立志长大后要当老师,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适合他们。

对于父亲的教育情怀,姚志伟认为那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姚志伟说,1950年,父亲被当时的南化塘区委选拔参加“郧县首届讲师培训班”,毕业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他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通过考察成了郧县全境解放后公开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中的一员。

1985年,姚志伟的父亲被组织部门选调到县里文教部门工作,可他却割舍不下心中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最后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教育一线,重新当起了老师。

为此,姚志伟三兄弟曾不解地问过父亲:“有机会当官却不干,这样的人生选择值吗?难道不后悔吗?”面对儿子们的问题,姚明理总是微笑着回答:“能为教育做点事,我心里踏实得很!从来没有后悔过。”

三代人接力传承教书育人薪火

从父亲手里接棒后,姚志伟兄弟三人都以父亲为榜样,接力传承教书育人薪火。多年后的他们,也同样遇到父亲当年“是去是留”的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郧县工业局向姚志伟的二哥姚志宏抛去橄榄枝,有意提拔,让他改行。当他把想改行的话告诉老父亲时,被一句“教书有什么不好?都不教书,那谁教?”的话给顶了回去。

1992年,郧县民政局向姚志伟抛去了橄榄枝,他父亲又一次这样说。自此之后,兄弟三人就为了父亲的一句话,决定一辈子不改行,一辈子坚守三尺讲台,当一辈子人民教师。不仅如此,姚志伟和二哥姚志宏都找了同是教师的人生伴侣,一起携手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爷爷和父亲都是我的榜样,他们让我觉得当老师很伟大。“在姚志伟的女儿姚梦迪眼里,父辈的职业就是一道光,不仅照亮了他们的学生,也同样照耀着他们的子女。因此,她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教师梦,并发誓要用实际行动来守卫梦想,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父亲姚志伟的引导下,姚梦迪在读完初中后考入了十堰市一中,并于2014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读研,2019年归国留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任教。

“现在,国家很重视教育,我们对教育事业也充满信心,工作也更有激情了。”姚梦迪说,“把学生教好,是我们三代人共同的愿望。爷爷把教鞭传给了爸爸,爸爸又传给了我,我也会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沿着祖辈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