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端好绿水青山“金饭碗”

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郭军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叠翠的山峰……

仲夏时节,走进竹溪县,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竹溪县地处秦巴深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2.6%,享有“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美誉。在这片热土上,红三军转战巴蜀、中原军区官兵挥师突围、人民解放军十九军鏖战楚秦。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有近万名竹溪儿女参军参战,有681人献出宝贵生命。

近年来,竹溪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人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让路”绿水青山

“把地盘让给动物,相互都安生。”竹溪县桃源乡杨寺庙村73岁的村民黎永智至今仍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自豪。

杨寺庙村距县城200多公里,山大人稀。上世纪8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老黎积极响应“三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竹溪”号召,在房前屋后栽植了80多亩杉树,经过精心管护如今都长大成了材。

生态好了,野猪、麂子、猕猴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常常被它们一夜间糟蹋一空,种庄稼却一年不如一年。2012年,县政府出台“林进人退”政策,对主动迁到山下者给予生态移民补助。老黎主动响应,将家门口的几亩“当家地”全部栽上核桃,率先将家搬到了山下。

红豆杉、珙桐、小勾儿茶……这些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如今在竹溪县蒋家堰镇已集中连片种植。竹溪锦源公司老板彭寿高告诉记者,目前面积已达到8000余亩,是鄂西北规模最大的珍稀植物园。

为保护珍稀树种资源,竹溪县制定了《珍贵树种培育工作规划》,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珍贵树种培育工作。将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部门支出年度预算,并每年视情况增加,还将珍稀树种作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庭院绿化和城乡园林绿化美化的优选树种,先后在水坪、蒋家堰、新洲等10个乡镇和8个林场建起珙桐、银杏、红豆杉、鹅掌楸等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基地1万余亩,培育出珍贵苗木300万株。

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场主体的方式,打破珍稀树种苗木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水坪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引进一家绿化企业投资6500万元,在大石门村建立1000亩红豆杉培育基地,栽植红豆杉10余万株。

截至目前,竹溪县已累计建设珍贵树种苗木基地5万亩。其中,红豆杉基地1.2万亩,珙桐、黄檗、猴樟等基地1.5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5万亩、荒山造林2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194万亩,国有管护116万亩。同时,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实施生态移民2万多户,完成封山育林30万亩。

吃“生态饭”挣“绿色钱”

仲夏时节,蒋家堰镇莲花村,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桃子、李子挂满枝头,山上成片石楠、香樟迎风招展。过往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如画美景。

今年52岁的彭寿高长年在山东、河北承包工程,挣下亿元资产。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依然生活贫困,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5年,彭寿高做下一个决定: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他流转了

8000亩荒山,种植花卉苗木。成立竹溪县溪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林药套种、林下养殖等,套种2000亩玄参和药用牡丹、1000亩茶叶等经济作物。几年来,他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每年仅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就高达8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周边2000多户家庭实现增收,走上致富道路。

2020年,彭寿高成立湖北寿高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围绕“绿色、休闲、体验”主题,把莲花村及周边景点结合起来,打造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型景区,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泉溪镇石板河村在上世纪70年代曾有3座煤矿,所产的煤俏销重庆巫溪、陕西镇坪、竹山等地,是竹溪县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此外,还盛产灰板石、绿板石,因天然品质好,石材远销泰国等地。2003年,煤矿关停,吃惯“矿石饭”的小村庄成为深度贫困村。

2015年,泉溪镇利用绵绵青山、幽幽河水和超长石板画等景观,将石板河村境内贵妃峰、蜡梅沟、观音山、太极谷、凤凰湖等大小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成石板河旅游景区。2017年,又对石板河进行清淤,修建生态护堤、生态游步道、景观长廊、蘑菇亭等景观。同时,还将以前挖煤、石材留下的裸露山体和矿坑进行治理,让曾经的伤疤披上绿装。

随后,泉溪镇引进当地创业者张晓莲成立了竹溪县石板河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投入近百万元,将废旧老矿院改造成游客接待大厅、民宿客房、餐厅等,成功将老矿区打造成3A景区。为激活旅游,该镇还开辟省内外至石板河旅游线路和自驾游线路,与陕西省镇坪县牛头店携手开发乡村游……一系列举措,让石板河景区名气初显,吸引了重庆、陕西、四川等地游客,半年旅游收入达60多万元。

石板河村打造成3A景区后,部分村民回乡开农家乐、发展养殖等。村民柯昌山紧邻老矿区,去年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3间客房一个餐厅,一年收入近两万元。村里也根据需求,建起30多亩高山蔬菜基地、10万棒食用菌基地,产品供游客品尝购买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外地。

从喧嚣到沉寂,从没落到振兴,一波三折后的石板河村,正铆足劲儿,让村庄人气更旺、经济更活、日子更火。

三产融合尽享“美丽财富”

木质栅栏、竹编灯笼、斑驳石磨衬托着夯土墙,几棵古树佝偻着腰,青石板路向远方延伸……走进竹溪县桃花岛夯土小镇,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在石磨坊博物馆,身着蓝布衫、腰系红褥带的工作人员,伴着“哟哈嗨呀”铿锵的号子声,合力推动一根粗壮的木头,“哐当”一声撞向木榨的楔子,香油从古木榨下汩汩而出。重庆巫溪游客何香被吸引得驻足观赏:“看见各种泥塑造型,还有夯土民居,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非常亲切,这里的生态产品让人放心。这趟我订购了一万元腊肉、蜂蜜等竹溪特产。”

“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老了在家门口景区还能找到工作,拿到稳定工资,过上舒坦日子。”67岁的水坪镇向家汇村村民李玉新高兴地说,去年五一时就来上班,既活络了筋骨,每月还能挣两三千块钱工资。

岛上高端民宿、特色小吃、酒吧书吧等旅游硬件配套,陶艺、茶艺、漆艺、农艺、山二黄等地域特色文化互动体验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富了村民。去年以来共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3亿元。

竹溪县龙王垭茶场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茶场,“龙王垭”是中国驰名商标,获得过诸多荣誉,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实施文旅农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让一块茶园多头增收。”龙王垭茶业集团董事长郭承君告诉记者,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休闲养生山庄、陆羽文化广场、茶叶生产体验车间、露营基地等,让茶山变景区,游客蜂拥而来。

游客的到来,让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2020年,该集团共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尝到甜头的龙王垭茶业早已从被动做旅游到主动做旅游。

近年来,竹溪县抢抓老区建设、脱贫攻坚等机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农旅、林旅、文旅、茶旅、药旅等“十旅融合”,不断擦亮、叫响“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文旅品牌。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一个国家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一个4A级景区、50多个乡村旅游点、300多家星级农家乐。2020年,该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转自《人民日报民生周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