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韩玉砚
似乎是造物主的偏爱,盐池河镇汇聚的地形地貌之多,在武当山周边乡镇中极为罕见。传说中有稻谷流出的岩洞、险峻巨石顶端“飞来”的寨堡……196平方千米范围内,无数险、奇、幽、秀的景观,蕴藏诸多神奇与未知,吸引人去探秘。
流谷洞:千年岩洞传说有稻谷流出
民国十年《湖北通志》载:“盐池在均州东南一百里,池水四周上升紫气,左右草木十余里大气所染著,上如霜雪,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志书中的只言片语,道出盐池河地名的由来,也向外人揭示着当地沧海桑田中的神奇。
如果说盐让我们的一日三餐有了滋味,那么粮食的重要程度更无需赘言。在盐池河,不仅有证据确凿的盐泉,还有传说中有稻谷流出的神秘山洞,让人心生好奇。
传说中有稻谷流出的岩洞。
从镇政府出发,沿着公路一路北行,山峰障目、林木茂盛、野花葳蕤。随着海拔越来越高,不知不觉,草房沟村4组到了。这时回头看,群山已在脚下的远方。
当地小地名为平顶山,是因为村后的山峰似被拦腰斩断,只留下整整齐齐的一段平面,如墙似垣守护山下的十几户民居。在当地村民李明翠带领下,我们绕到房后前行约半个小时,又攀爬上一段近乎90度的陡坡,被一堵高耸入云的岩壁挡住了去路。
“流谷子洞到了。”李明翠说。定睛一看,岩壁最下方有一个高约2.5米、宽约6米洞口,隐藏在荒草杂树之中,若不是有人提醒,很容易错过。站在洞口,一股凉意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连打寒颤。
流谷子洞深约15米,彷如一条通向未知世界的神秘隧道,引人入胜。洞内并无想象中的石笋、石柱,只有“滴答滴答”的水声不绝如缕。洞壁最深处,滴水已形成一泓清泉,上方“夹角”处的裂隙正是它的来路。
小寨子地势险要,难以攀爬。
该镇人大副主席朱务国介绍,传说古时此洞能流出稻谷供周边的群众度过灾荒之年,故而得名流谷子洞。后来,有一贪心之人嫌洞口太小,出的稻谷少,人为地将洞口凿大,以便流出更多稻谷囤积,怎知弄巧成拙,仙人怪罪,此洞再也流不出稻谷了。
仔细观察,洞内还有一道浅沟通往洞外,似是人工所为。李明翠说,传说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论,但流谷子洞千百年来确实惠及着当地百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顶山不少百姓的饮水全靠洞里这股清泉,浅沟就是那时村民挖掘。后来村里经济条件变好,通了自来水,村民就很少再来。于是,这个岩洞依旧悄无声息地演绎着流水与光阴的故事。
小寨子:石头山寨矗立在5层楼高巨石上
十堰地区与“寨”有关的地名众多,对于户外探险爱好者来说,在荒郊野岭随时可能遇到山寨,已经是司空见惯。当随行的盐池河镇干部钱高伟提出,当地吴家河村纺车沟有一个小寨子,吸引着无数探险爱好者、考古学者想要探个究竟时,自恃“阅寨无数”的一行人颇不以为然——心想:寨子有什么值得看的,何况还是一个“小”寨子。事后的所见所闻证明,我们孤陋寡闻了。
纺车沟人烟稀少,村民王定梅家的房屋位于最高处,公路直通门前。停车后,顺着她家房后的一条羊肠小道继续行走约20分钟,一行人呆住了:略显空旷的眼前,突兀地出现一个约5层楼高,黑白相间的柱状巨石,巨石尖端还有一段整齐的人工石墙,让人疑窦顿生。
小寨子建在约5层楼高的巨石上。
绕到近前,与之前看到的嶙峋突兀不同,巨石另外两面平整、垂直,抬头仰望时如果不够仔细,难以发现顶端的石墙。巨石其中一面,竹子搭建的“脚手架”直通顶端,为了防止攀爬者发生不测,中间用一排木头阻隔,还上了锁。
能否从巨石较为突出的部分,徒手攀爬到顶端?记者与另一个朋友几经尝试后无功而返。最终,还是一个村民送来钥匙,我们爬上摇摇晃晃的“脚手架”。巨石顶端约100平方米,被三面石墙包围,存有寨门、枪眼及瞭望孔。寨顶岩石之上长满铁匠树,其中一颗最大的树龄约在三、四百年以上。
小寨子是何人建造?人和建筑材料是怎么运上去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返回时,王定梅介绍,听老辈人说,以前当地住着一个大家族,为了防范土匪、战乱,专门请人建了这个小型寨堡。“可能是先有艺高胆大的人第一个上去,再用绳子系着篮子把石头拉上去。上世纪的大集体时代,还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去砍柴……”
当地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贺龙部队途经盐池河打土豪、分田地,有土匪袭击部队伤员后躲进小寨子,企图依仗天险负隅顽抗。部队用枪击、火烧等办法都无法攻克小寨子,最终经过多日围困才将其一举拿下。
一度有商家看中了小寨子,打算斥资开发,因种种原因放弃。去年,王定梅家准备利用好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四个人在山里砍了一天竹子,又花费两天时间搭建了我们看到的“脚手架”,这才有人能够登上小寨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