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日子美 幸福生活歌未央 ——郧阳区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工作综述

 

郧阳区白浪镇会沟村菇农将香菇装箱待销

生态有机茶园一角

安阳镇安阳口易迁安置点袜业“扶贫车间”

独居老人搬进幸福院

鸟瞰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王雁博 特约记者 姬廷顺 通讯员 陶彦生

这里是恐龙家园、人类故乡;这里有郧山莽莽、汉水泱泱;这里曾留下革命先辈的热血,也浸润着一代代建设者的汗水。这里是郧阳。

郧阳,曾一度与贫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郧阳府便是为处置鄂、豫、陕三省流民而建。新世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郧阳儿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让郧山汉水再也不被贫困笼罩。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消灭贫困的有效途径,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郧阳区始终把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作为易迁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把农特产品转化为商品、把村庄田园转化为景区、把群众难事转化为干部家事,让群众搬到好地方、找到好门路、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尚。

“三大五进”安置模式: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渴望的焦点和热点。郧阳区结合自身特点,立足长远发展,打破区域界限,实行全域大集中、全员大产业、全优大配套,进城就近务工、进园服务创业、进镇发展产业、进中心村灵活创业、进幸福院兜底保障“三大五进”模式,建成354个集中安置区,21685户63495人实现“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就业及产业覆盖”三个“百分之百”。全区近4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实现脱贫,从源头上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脱贫难题。

一朵香菇兴起一座城。在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该区坚持建房先建厂、扶贫先扶业,投资8.6亿元,整理土地3000亩,建设香菇产业种植示范园1200亩、袜业车间5.1万平方米,同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安置全区18个乡镇4237户15380人,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一个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按照全产业链、全生态链、全价值链模式,区建扶贫产业园、镇村建扶贫车间、户建扶贫作坊,在谭家湾镇建设食用菌循环经济扶贫产业示范园,成立华中食用菌研究院,建设研发中心和香菇交易市场,引进企业19家,建成智能化四季出菇工厂,在19个乡镇年种植香菇4000万棒,2万户贫困群众“种”出了小康生活。郧阳香菇被国家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好香菇”称号,国家发改委以政策导引推介香菇产业扶贫的郧阳模式,郧阳“香菇之城”悄然崛起。

一双袜子带富一群人。针对易迁群众就业需求,郧阳区抢抓袜业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机遇,先后引进26家袜业企业,日产袜子120万双,年产值可达20亿元,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该区近万名留守妇女和老人从田间走进车间,从农民变成工人,袜业扶贫经验入选全国2019年十大产业扶贫案例。同时,该区引导易迁户发展小种养、小作坊等,培育各类扶贫作坊2700余个,带动近万户农户在家门口创业增收。身残志坚的大柳乡易迁户柏化凤,种植15亩白芨,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全村20余户增收致富,其脱贫事迹被央视推介。

一座青山蹚出一条路。绿水青山是郧阳发展最大的靠山。该区先后拆旧复垦宅基地9024亩,新增流转土地近10万亩,42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易迁户”方式,把农民变社员,把荒山变绿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80万亩,1.5万户易迁群众挑上了“金扁担”,吃上了“生态饭”,守护绿水青山的日子越过越美。通过种花种树种春天,村庄变成景区,田园变成花园,民房变成民宿,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绿色红利不断分享。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有机成为郧阳农特产品的“招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郧阳人民引以为傲的“标配”,秀水郧阳、人类老家成为国内外游客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

加大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易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郧阳区易地扶贫搬迁着眼长远、城乡兼顾,起点高、措施硬、效果实。该区坚持双向发力大集中的安置模式、民本至上大配套的服务理念、绿色发展大产业的后扶经验、文明乡风大培育的文化创建和党建引领大帮扶的小区治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郧阳模式”。

实施大配套服务,促进群众安心奔小康。郧阳区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后续帮扶,让群众无后顾之忧,安心抓增收。出台易迁群众户籍自愿迁移、原土地山林承包权不变等政策,统一配套生产用房、畜禽养殖栏圈和每户1分菜园地,让易迁群众吃菜有着落、畜禽有处养、农具有处放、生产生活有保障;在集中安置点配建学校8所、卫生室2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7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23个、物业机构188个、小商店363个,所有安置小区均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通网络,有路灯、有公厕、有垃圾箱、有绿化、有污水处理设施,公共服务全到位。引导1.5万名包户干部开展“十个一”后续帮扶活动,宣讲政策,排忧解难,发展产业,不断提升搬迁对象获得感和幸福感。

探索大治理格局,优化社区治理温暖一片心。郧阳区坚持社区治理一盘棋,在区组建群众工作委员会、社会治理中心和矛盾调处中心,在乡镇聘请金银铜牌人民调解师、设立驻所民调室,在村配建警务室和调解室,把村治调主任纳入辅警管理序列,在集中安置点成立党组织57个、居委会17个,形成党建引领、多级联动、协同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服务一张网,建立“党员、网格员、技术安全员+中心户长、楼栋长、警长”的“三员三长”工作机制,开展疫情阻控筛查防反弹、环境卫生督查防脏乱、矛盾纠纷排查防激化、安全生产检查防事故、规划建设审查防违章、林火洪汛巡查防灾害等“六查六防”,建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畅、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郧阳。向善向上一条心,开展家风家规大培育、家庭环境大清洁、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培育等“三家建设”,评选“十星农户”,整治人居环境,涵养文明新风,健全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开明开放、向善向上”成为郧阳的新精神,“社会主义最好,共产党最亲,勤劳致富最光荣”成为63万郧阳人民的共同心声。

以工代赈补短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圆满完成了易迁和脱贫任务的郧阳区,更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不断补齐产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油橄榄四季常青,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发展油橄榄产业生态价值明显。郧阳区已有近50年的油橄榄种植历史,2015年以来油橄榄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该区因势利导,在谋划以工代赈项目时,大力扶持杨溪铺镇杨溪铺村建设油橄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试点项目,建立“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的赈济方式,提供大批就近就业岗位,多渠道带动当地农户增收。项目在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远提升扶贫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优秀示范引领作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规划,助力全区主导产业纵深发展。

郧阳区以油橄榄产业为核心,在全区推广建设优质油橄榄基地,辐射14个乡镇、30个村,发展5家油橄榄企业、10家油橄榄专业合作社,油橄榄成为当地农民致富“金果子”,成为乡村振兴“好路子”。

“十三五”期间,郧阳区共争取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1645万元,实施以工代赈示范项目5个。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让当地农村环境及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提高了农户收益。先后组织670人参与工程建设,带动当地农户增收254万元。

在打造产业链的同时,郧阳区充分尊重群众就业创业意愿,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因人提供就业岗位,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壮大产业,不少农民成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产业工人,在产业链上共享发展成果。该区坚持户户走到,全面摸排,分层分类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就业、转移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五类信息库”,精准掌握贫困群众就业意向。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解百难”活动,深入区内所有企业、重点项目和商场超市走访调查,摸清区内企业用工需求。搭建就业供需对接平台,成立区宏途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建立岗位信息发布机制,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加快转移就业,促进返乡创业。湖北鑫榄源、汉江绿谷、耀荣木瓜、长江医药等42家企业担当社会责任,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易迁户”方式,把农民变社员,把荒山变绿地,建成蔬果、核桃、木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80万亩,1.5万户易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脱贫。

下一步,郧阳区将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两山”理论,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