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冰客 报道:5月30日上午,随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挥锨动土,标志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工。此次为该遗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也是我市首次大面积考古发掘。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遗址保存了连续的地层序列和系统的古环境信息,目前发现的遗物主要有2具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2400余件标本。学堂梁子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出土文物、现存面积、保存完整度、堆积丰富度、可持续工作条件等方面,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和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和古人类学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因发现两具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头骨——郧县人1号和2号头骨而闻名于世,一直以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共主持了5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古人类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在内的大量珍贵标本,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的重要实证之一。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同时,在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和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仅有、世所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
2020年11月下旬,在郧阳举办了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以共识和倡议的形式呼吁对郧县人遗址及相关材料加大发掘和研究。同时,在省文旅厅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的积极争取下,学堂梁子遗址的发掘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许可。
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发掘单位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发掘内容为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发掘面积为 800平方米;发掘时间为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发掘领队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陆成秋。
据悉,学堂梁子遗址2021年的发掘与研究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联合主导实施,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配合实施。当日启动的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工面积达800平方米,为我市首次如此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将成为郧阳乃至十堰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日下午还召开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工作座谈会。
<<<相关链接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工作时间线
1989年5月,郧阳地区(今十堰市)组织全地区文物普查。郧县博物馆王正华和郧西县文化馆屈胜民为一个普查小组,负责郧县的文物普查工作。5月18日,他们乘船沿汉江逆水而上,来到曲远河口,在村民曹钰的带领下,在学堂梁子顶面的麦地里挖出了一个包裹着骨化石的钙质结核块。结核块后来被修理出来,经专家鉴定是古人类头骨化石,即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
1990年5—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第二具保存较好的古人类化石,同时获得了脊椎动物化石以及石制品数十件。
1990年10—11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
1991年11—12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25平方米。
1995年12月,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
2000年10月,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史前研究室、人类古生物研究所、摩纳哥王子阿尔伯特一世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和进行了一次新的田野工作,从遗址中提取了大量样品,用于沉积学、微观形态学、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年代学和孢粉学的研究,同时,在古人类学、古哺乳动物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发掘区域为Ⅰ、Ⅱ、Ⅲ、Ⅳ区,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标本2000余件。
至此,遗址已经进行的五次发掘工作,发掘面积总计2575平方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