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张熙
阅读提要: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审查进度,争取今年出台。
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眼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冲刺“最后一公里”,将创新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工作,湖北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工作,预计今年6月底正式上线。
碳市场成交额占全国54.4%
去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也是《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
这意味着,到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前,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4年,湖北碳市场交易启动。2017年12月,国家决定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
注册登记系统,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目前,武汉市中北路青鱼嘴的碳汇大厦正抓紧建设中,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办公用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已纳入373家控排企业,总排放量2.75亿吨,约占全省45%;总产值1.1万亿元,约占全省30%。碳市场覆盖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第二产业产值的70%,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等16大行业。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严宓介绍,2020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居全国首位,累计配额成交3.56亿吨,占全国50.8%;成交额83.51亿元,占全国54.4%。
碳市场功能愈加丰富
目前,湖北碳交易市场正开展各类创新探索,进一步丰富碳市场功能。
据介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与6家银行签署1200亿元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在全国首创了碳基金(5支)、碳托管(592.28万吨)、碳质押融资(15.4亿元)、碳众筹、碳保险等碳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同时推动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达128个,预计年均减排量214万吨。目前已有217万吨省内贫困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入市交易,创收超过5000万元。
此外,还和军运会、冬奥会组委会合作,推出低碳军运和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将个人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回收、光盘行动等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数据收集并转化为碳减排量,捐赠给军运会和冬奥会,实现大型赛事的碳中和。
驱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协议的重要举措,还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据了解,2014年至2019年,我省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逐年递减,配额缺口企业占比由43%增加到68%,形成有效倒逼机制。而同期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以2019年为例,采用碳排放强度下降法的111家企业中,73%的企业排放强度下降,采用历史法分配的228家企业中,60%的企业排放量下降。
未来,我省将积极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入市,做大做强试点碳市场,为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提供支撑。还将继续探索创新各类碳交易产品和碳金融工具,建立“湖北省绿色产业项目库”,设立湖北“两山”绿色发展基金,建成“湖北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全国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集绿色交易平台、绿色发展基金、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大数据平台、绿色能力建设培训中心于一体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闭环,以市场、金融和技术三引擎驱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