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亿农场: 80后企业家流转土地养牛养蚯蚓

在张安明的苦心经营下,牵亿农场现已初具规模。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何利 实习生 谢亚琳

房县大木厂镇的张安明是名80后,他13岁时因家庭贫困辍学,15岁外出打工,23岁成为东莞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26岁自办企业,33岁时回乡建起了家庭农场。如今,除了在流转来的土地上养殖肉牛、种植牧草和中草药以外,张安明在他的牵亿农场玩起了新花样,他将其中的160亩土地拿出来,专门用来养殖蚯蚓。

80后企业家返乡建农场

在房县大木厂镇,1982年出生的张安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于家庭贫困,张安明读完小学就辍了学,15岁时到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一家台资企业做机修杂工,他做起事来认真负责,8年后当上这家企业的副总经理。2008年,他辞去副总经理的职务,创业办了一家鞋线带公司,后来又在越南创办了一家鞋线带公司。

2015年3月,张安明决定回乡投资。在仔细研究农业政策之后,他决定在家门口建一个家庭农场。在选择项目时,张安明觉得牛肉价格多年来波动不大,再则牛是食草动物,抵御疾病能力强,于是他投资1000余万元,成立房县牵亿农场,在大木厂镇的东河村建起牛舍,又从河北省引进西门塔尔牛和夏洛来牛,开始养牛。如今,张安明的农场养殖规模已达到500多头。

除此以外,他还以合作社的方式,接纳了村里10户贫困户到农场里务工。马明成以前是东河村有名的贫困户,张安明让他在合作社喂牛,每月工资3500元。“工资高不说,还能同时照顾家里。”马明成说,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元钱,这让他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像马明成这样的固定工人,在张安明的农场里还有7位。除了一年4万多元的固定工资,这些人还可以利用自己家的土地种植牧草,卖到张安明的农场里增加收入。

“我以参与合作社的方式入股农场,每年能领到6000元的分红,平时到农场打短工,一年下来也能挣2000多元,另外将家里废弃的玉米秆卖到农场里,一年下来又是2000多元。”村民张继军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农民在大木厂镇还有很多。

除了自己养殖,张安明还以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周边农户进行肉牛养殖。由牵亿农场提供小牛犊,为养殖户提供防疫、管理、喂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跟这些农户签订协议,保证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成年肉牛。“现在已经带动周边100多户贫困户开始养殖肉牛,其中养殖规模达10头的家庭就有10多家。”大木厂镇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称。

500多头牛每天听着音乐进食

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张安明见多识广,他养牛的方式也别有特色。“张总的花样多,每天都给牛听音乐,我养了一辈子牛,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养殖方式。”马明成说。

按照农场的养殖手册规定,所有的牛每天进食两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而每次给这些牛喂食的时候,都要同步播放音乐。“就像人在酒店里吃自助餐时,餐厅里会播放音乐一样。”同样是80后的陈余告诉记者。

陈余毕业于成都市的一所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一年多前,他被张安明从成都招聘过来,担任牵亿农场的场长,负责农场的日常事务管理。除了管理农场的各项事务,现在陈余还会扛着锄头下地,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

“现在农场从附近的3个村子共流转到了3000多亩地,分别用来种植黑麦草(用作养牛的饲料)和中药材等。”陈余告诉记者,到了玉米、水稻成熟的季节,他还会组织工人到附近的乡镇和村子收集稻草、玉米秆,然后运回农场,经过粉碎、发酵等步骤的处理后进行储存,最终用来作为牛饲料。

“早前因为养牛的人越来越少,农民们都把玉米秆直接放在地里焚烧后当肥料,十分污染环境。”大木厂镇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牵亿农场收购玉米秆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房县的化龙堰镇、土城镇等好几个乡镇。

牛粪养蚯蚓一路卖到沿海城市

跟很多农场主一样,张安明同样也考虑到了农场的循环式发展,于是他又做了个决定,那就是流转土地养殖蚯蚓。

农场里养殖的500多头牛,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粪便。以前除了将这些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种植基地,或者免费送给村里的一些农户外,总是还有不少牛粪没地方处理。“今年年初,我们决定发展用牛粪养殖蚯蚓这个项目,现在已小有规模。”陈余说,目前,农场从流转来的土地中划拨了160亩,专门用来养殖蚯蚓。

平整土地,将牛粪埋入地下,再放上蚯蚓幼虫。“等幼虫长成成虫后,卖给钓鱼爱好者或者垂钓基地,这样既减少了牛粪的浪费,又增加了农场的收入。”陈余说,一个小盒子里面装上七八条活体蚯蚓,运到渔业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就能卖到3元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