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文物修复者蒋黎波: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蒋黎波正在清理古钱币

清理修复后的古钱币看起来十分清楚

历经时代变迁,许多文物进入沉睡,需要匠人还原。文物修复,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十堰市博物馆内,一群文物修复者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用信念扛起传承大旗。蒋黎波就是其中一员,从进入博物馆工作至今,他已修复过上百件文物。在博物馆工作14年,大部分时间只做这一件事,枯燥是必然的,但用他的话来说“很值得”。

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周仑  报道

“触摸”历史 探寻古人的精湛技艺

严冬时节,寒风凛冽。在市博物馆考古部的窗前,蒋黎波正安静地在一枚古钱币上将表面的锈蚀除掉。即使在室内,面对这些文物,他也时刻佩戴着口罩,保持高度的专注。有时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怕自己操作时一个闪失损坏了文物。

蒋黎波正在清理的,是2019年从闹市区六堰发掘的那批古钱币。为了让市民和考古工作者尽可能了解文物,蒋黎波和他的同事们正全力投入在整理工作中。

1981年出生的蒋黎波在博物馆已经工作14年了。他最初从事博物馆消防保卫,如今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无论哪项工作,他都很热爱。2014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走进十堰,当时市博物馆人手不够,考虑再三后,馆领导决定让原来在安防部工作的蒋黎波上手试试。“我对文物挺感兴趣的,就想好好钻研,感受古人的精湛技艺。”他说。

并非科班毕业的蒋黎波,对文物一窍不通。但就是凭借着对文物保护事业的一腔热血,他选择了不断探索。“馆藏几万件文物信息需要登记,这也是我第一次离文物这么近。”不同质地的文物,修复流程、工艺和周期也不相同,在整理文物的过程中,却需要同样的细心与耐心。“当我戴上白手套,第一次触摸文物时,可以感受到土陶器的古朴、青铜器的恢弘、金银器的精美。”蒋黎波说,时光仿佛穿越了千年,他在其中看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历史文明。

“感受”历史 第一次修复青铜器花费几天时间

在刚转入陈列保管部时,市博物馆还没有什么文物修复项目。但巧合的是,仅仅过了一年,2015年10月,荆州恰好有一个青铜器文物修复项目,需举全省之力共同完成。市博物馆选派了蒋黎波前往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文物修复这项工作。

在那批前往荆州的人员中,许多人都跟蒋黎波一样第一次接触文物修复工作。刚到荆州时,大家并没有急着工作,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与其他文物修复不太一样的是,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地方摆放着桌子大小的电动工具和许多化学制剂,看起来更像车间。一般来讲,传统的青铜器修复主要包括几个步骤:整形、拼对、焊接与粘接、补配、作旧。

蒋黎波说,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事们第一次修复了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斝(jiǎ)。“第一次修复主要是给这件青铜斝进行表面除锈。因为其表面覆盖着有害锈,渐渐会腐蚀文物。”从除锈、补配、作旧到加固封护,蒋黎波修复青铜斝花了好几天时间。

“青铜器修复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一个项目包含许多工艺流程和工作环节,需要许多人相互协作,但更多时候是要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据他介绍,因器型不同,青铜器合金成分不同,保存环境不同,每一件青铜器所体现出的病害特征和损害程度各不相同。“就像我们上医院要挂号分诊一样,每件文物都有档案资料,我会先认真看文物修复档案。”蒋黎波说。

他介绍,有的青铜器锈蚀严重,通体矿化,上手就掉“渣”,修复起来很难。对于局部缺损的青铜器如何复原,不仅需要文物修复者有“好手艺”,更要具备丰富的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知识,才能分析判断。回想起当年修复青铜器的艰辛,他记忆犹新。“因为到了细节部分都要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气呼出,手一抖发生意外,所以我们经常被憋得面红耳赤。”他笑道。

“复原”历史 他完成与千年前匠人的对话

在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放着各式各样的修复工具,台虎钳、矫形器、锉刀、刻刀、电磨机和大包小包的粉末等一应俱全。在那个完成修复工作的小房间里,远离外界的喧嚣,专心致志把一件件文物修复好,时间仿佛变得很慢。“有时候干起活来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蒋黎波说,自己有时候没弄明白怎么修时,就白天想、晚上也想,反复琢磨……

青铜器是国之重器,长期修补,受此影响,修复者的性格仿佛也沾染了这股气息。在工作间里,蒋黎波跟他修复的文物待在一起时,内心很安静。

在蒋黎波几年的文物修复生涯中,让他记忆深刻的便是修复一个银质梅瓶。“那件文物通体錾制了梅花盛开的图案,从残件上看,制作这件器物的匠人颇费心力,梅花构图疏密有致,花卉绽放富有韵味,可惜缺损严重。”蒋黎波惋惜道。

如何恢复完整的梅花图案,是这次修复的关键,需要考验修复人员的艺术功底。复原的枝条花卉,和残件上风格一致,才会浑然一体。蒋黎波回忆道,当时修复这件器物时,他先在纸上临摹图样,画了一张又一张,尝试领会当时工匠的创作思想,用了几十张稿纸设计残损部分的清样。

经过不断努力,虽然梅花的样子出来了,但和原件比起来,仍显得呆板。他反复观察原件,用手触摸,感受枝条转折处的高低起伏,研究花卉的朝向变化而产生的花瓣层叠关系。经过一周的不断琢磨和反复尝试,这个梅瓶终于被修复好了。“修完后,我拿着它端详半天,终于感受到一丝丝灵性。”千年之前的匠人与蒋黎波心有灵犀,这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其实,搞文物修复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蒋黎波打磨一件青铜器时,曾受过伤。“当时使用模具机打磨,戴的防护眼镜起雾看不清,我就取下了。结果铜粉不慎飞进我的眼睛里,眼睛很痛,无法睁开。”他采取了紧急自救措施——不断对着眼睛冲水,冲洗半个小时,异物感消失了。“这次的经历也让我在以后修复文物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保护。”他说道。

因兴趣而投入,因热爱而坚守。十堰博物馆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修复任务都落在了蒋黎波和他的同事们身上。现在,他们每天都在修复室内对各种文物进行修复。

和蒋黎波一样,无数文物保护人员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心倾听文物的声音,并与文物完成对话,延续一段璀璨的历史,共同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文化图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