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文/记者 冰客 特约记者 兰昌林 姬廷顺 图/记者张建波 报道:11月25日—28日,中国·郧阳“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郧阳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此次会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承办。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曾一度轰动了古人类学界,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郧县人”的发现动摇了人类起源学说,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100万年的缺环,“郧县人”头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郧阳博物馆,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
30年来,国际国内专家、著名文化学者、经济专家和友好人士,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从学术的、文化的、经济的角度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世界。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作学术报告。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发言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成果频出,高星、吴秀杰、李天元、冯小波、敖红、邢松、李超荣、杨石霞、李浩、董哲等专家学者纷纷围绕《人类的起源、迁徙暨中国早期人类遗存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头骨化石》《对“郧县人文化”的新认识》《郧县人遗址发现的手斧研究》《郧县头骨化石的年代学新结果》《郧县梅铺古人类年代及演化地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丹江口库区手斧工业研究新进展》等学术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形成一致意见和共识:学堂梁子遗址富集现象全国唯一、世界罕见。学堂梁子出土了最完整的两具头骨化石和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手斧和生产工具,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在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学堂梁子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经专家们集中讨论,达成一致共识,学堂梁子遗址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区域,在国内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秀杰作学术报告。
呼吁加快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开发、研究和利用。做好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掘,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以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依法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利用,推动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建成一个国际性的人类进化演化研究、科普教育、研学旅行基地。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吴新智,南非金山大学库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博士艾丹,法国国立博物馆馆长德伦雷先生先后发来贺信。北京联合大学、“郧县人”课题研究组冯小波教授介绍了“郧县人”头骨化石的研究情况及新发现。副市长刘运梅出席研讨会并宣布研讨会开幕。
学术研讨前,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遗迹馆;参观郧阳博物馆,观察“郧县人”化石、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研讨会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在郧阳区成立“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并揭牌。
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日报、湖北日报、十堰日报、十堰电视台、十堰晚报等国家、省、市媒体记者,对研讨会活动进行全程报道。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直播团队还对研讨会进行了全程直播,错过直播的市民,还可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十堰头条、云上十堰、十堰晚报微信、微博、秦楚网等平台点击回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