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十堰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

云上十堰讯 记者 吴忠斌 报道:6日下午,市经信局召开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由“十二五”末的1845亿元增长到2276亿元,年均增长5.4%。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950家。

发展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17亿元、531.2亿元、511.3亿元、544亿元,增速分别为11.4%、13.6%、4.0%、5.5%。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950家,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0—100亿元的企业3家,10—50亿元的企业18家,1—10亿元的企业323家。

全市工业总产值由“十二五”末的1845亿元增长到2276亿元,年均增长5.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9年,全市县域工业(含郧阳区)实现产值852.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37.4%,较“十二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地方工业占比68.7%,按照可比口径较“十二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初具规模,相关企业发展到21家,成立了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张湾工业新区成功申报创建了全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十三五”以来,全市汽车工业产值从2015年的1134.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504.3亿元,年均增长7.3%。

整车方面,与东风公司签订实施“1+5”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整车生产企业达到9家。产能达到90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达到7家,产能31万辆,全市年均汽车产量达到56.1万辆,占全省的汽车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逐步形成了“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的发展雏形。

专用车方面,全市新增专用车企业22家,总户数达到35家,占湖北省专用车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年均生产专用车11.1万辆,约占全省专用车产量的40%,专用车产品公告达到1700余个。

零部件方面,积极开拓乘用车、特种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市场,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达到430家,其中产值过亿的有180家,全市整车与零部件产值比由“十二五”末期的1:0.85提升至目前的1:1.09。

县域经济集群效应彰显

全市列入省级的十堰商用车、十堰生物医药、竹房城镇带有机食品饮料、丹江口市汽车零部件、郧阳区铸锻件、竹山绿松石、张湾区智能装备制造等7个重点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其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对全市工业经济稳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县域GDP达到869.4亿元,比2015年(553亿元)增长57.2%,年均增长10%以上。县域GDP占全市比重为43.2%,比“十二五”末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光缆网络总长度超过25.86万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840G,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0.08万,移动互联网用户319.59万,全市城区光纤宽带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机智能交互等新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应用不断拓展,全市被列入国家、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94家;企业上云数量达到160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应用过程控制系统、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调度系统等信息系统的达80%,数控装备化率超过70%。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落后产能加快淘汰,2016年以来,共关闭退出煤矿8座,淘汰煤炭产能42万吨;关闭钢铁企业1家,淘汰退出钢铁产能54万吨,化解过剩产能80万吨;淘汰电解铝产能3万吨。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节能降耗、循环产业发展等持续推进,4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企业(产品)名单,4家企业入围国家《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2018年底,十堰入选全国第二批“两山”实践基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