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梅洁
云上十堰讯(十堰日报)记者 纪枫波 报道:
在秦巴山东麓、郧阳区杨溪铺镇鲍沟村,有一座新落成、名曰“梅苑”的文学陈列馆。这里不仅是中国著名作家梅洁的根祖之地,也是感受梅洁大笔如椽,全方位品赏梅洁丰富人生的最佳“窗口”。
青山有幸,茅屋流芳。40年来,尽管这个出生在汉江边、少小离乡的女子,早已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作家,但她始终心系故乡,感念故土,并以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情写下轰动文坛和故乡大地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三部曲 《山苍苍 水茫茫》《大江北去》《汉水大移民》等33部文学作品。
日前,记者有幸实地探访“梅苑”,并面对面聆听梅洁深情讲述她和故乡的故事以及文学创作心路历程。
梅苑陈列的文学作品 记者 张建波 摄
少小离家情难离
大江北去心依归
7月26日清晨,梅雨初歇,凉风习习。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从十堰中心城区出发,走过郧阳汉江大桥,再沿着蜿蜒的柏油村道行驶20多分钟,我们终于到达位于郧阳区杨溪铺镇鲍沟村茨架岭的梅洁文学创作陈列馆——“梅苑”。
站在路旁的 “梅苑”标识牌处俯瞰,崭新的“梅苑”,如同一位衣锦还乡的游子,被苍茫的郧山汉水紧紧拥在臂弯里。
“欢迎你们光临……”看到我们,梅洁老师笑脸相迎,一一握手。75岁的她精神矍铄,满面春风。寒暄后,梅洁老师动情地讲述了她和郧阳、汉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命运纠葛。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冬天,梅洁诞生在郧阳中学教工食堂旁边的一间房子里。
1958年春,梅洁父亲被错划为 “右派”,工资停发,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母亲不得不到基建工地挖土方。1960年,梅洁的父母弟妹被遣送到杨溪铺镇茨架岭村进行劳动改造。家庭的变故,让梅洁幼小的心灵充满难以言说的酸楚、孤独和无望。
15岁那年的秋天,天空飘着冰冷细雨,梅洁含泪离开了郧阳,投奔在襄阳工作的哥哥。离乡后的梅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襄阳读完初中、高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农业大学 (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系。197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塞外张家口农业、外贸部门从事经济工作。
从南方到北方,从京城到大漠,从青春少女到为人妻母,经历风霜雨雪之后,梅洁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35岁时开始文学创作。
“梅苑”选址杨溪铺镇鲍沟村三组的茨架岭,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梅洁祖父母曾居住于此。1946年至1952年,梅洁随祖母、母亲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童年时光。1960年至1980年,梅洁父母、弟妹在茨架岭老屋又生活了20年。因此,梅洁对这里充满童年的记忆。
“老屋如同飘拂着灰发、眼神沉默坚定的祖母,一直矗立在那里,眺望着归来的我。在过往的岁月里,回祖母老屋的路上,留下了我太多的记忆。祖母去世近七十年了,但她的老屋,却一直封存在我的情感深处,回荡着一种特别的气息,思念、依恋、伤心、温暖……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回老屋看看,仿佛总有一只手,牵引着我走回乡下的这座老屋。每每回乡下的老屋,我都在努力辨认曾经的来路和去路,我都在回忆路上过往的岁月……”在7月5日举行的梅苑开放仪式上,梅洁动情地说。
“老屋见证了梅氏几代人的勤劳和纯朴,苦难与奋斗。我对这座老屋始终充满怀念。而 ‘梅苑’让我一生的寻找在这里有了归宿,我漂泊的乡愁在这里留下了奇美的风景。”梅洁深情地说, “如今在郧阳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老屋已改建为秦巴山深处的一处文化胜景。”
言谈之间,我们深深感受到,梅洁要把她文学之路的所思所感、所学所获,都留在这里。
著名作家贾平凹、王剑冰馈赠的书法作品 记者 张建波 摄
半生行走终不悔
郧山深处藏 “梅苑”
40年笔耕不辍,梅洁终成中国文坛一颗闪亮的文学之星,亦成为故乡郧阳一支盛放的红梅。走近梅苑,时时处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梅苑入口处,一条200米长的樱花大道,引导大家惬意浪漫地走进文学圣地。梅苑四周更是花木繁茂,房前屋后不仅栽植有大量梅花,还有桂花、木瓜、茶花、橄榄、玉兰等诸多花木,还有一池荷花。
“夏夜,在梅苑可以欣赏到荷塘月色,可以品尝到清香的木瓜;秋季,这里种植的30棵桂花树将香飘山野;冬天,可以和梅苑的灵魂之花——梅花一起在雪地里合影留念。”青年作家、上海君睿策划设计机构负责人、梅洁高级工作助理王成伟介绍道。
来到梅苑门口,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贾平凹的 “梅苑”题匾。
梅苑占地22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328平方米,一层设有梅洁文学创作陈列馆、中国名家书画作品展厅、书房,二层为私人生活居室。其中,梅洁文学创作陈列馆分为 《文思墨痕》 《经典荟萃》 《社会反响》 《永在路上》 《德艺双馨》 《书信寄情》六个篇章,以文字和图片形式隆重介绍梅洁经历、经典文学作品、采访笔记、创作手稿、家书、获奖证书,以及梅洁四十年来行走西北高原、大漠腹地、南水北调沿线时和人民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
穿越陈列馆,来到名家书画展示区,可以欣赏到全国各地近百位名家书画作品。这里不仅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梅苑”真迹,《小兵张嘎》小说原著作者徐光耀先生馈赠的书法珍品,还有武汉书法家公目先生书写、著名作家野莽专门为梅苑创作的诗词《卜算子·贺梅苑》,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散文家王剑冰先生的书法赠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白烨的书法作品,以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风靡中外的 《那山那狗那人》的小说原著作者彭见明先生的书法,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王祥夫赠画,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小说家聂鑫森书画作品,及黄家喜、叶继成、景贵社、赵虹、王国春、柳长毅、梅建华、梅建明等十堰本地书画名家作品。
参观完一楼,沿着楼梯记者来到“梅苑”二楼居住区。二楼有一间小祠堂,供奉梅氏先祖,是梅洁和亲属缅怀祖恩、诵念善德的精神空间。客厅和卧室里还有画家王国春先生所绘的紫藤图和梅洁哥哥、画家梅建华创作的梅花。此外,墙上还悬挂着梅洁的粉丝、郧西残疾青年汪礼根用2万多颗不同颜色的五谷杂粮精心粘制的梅洁肖像。
“梅苑不仅是个文学坐标、文化高地,也是一个名家荟萃的艺术殿堂。等到明年,这里将呈现‘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的山乡美景。未来,我们会考虑推出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个人作品展、作家的新书发布会、粉丝见面会、文学座谈会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梅苑的书香、墨香,香飘郧阳、韵染四海。”梅苑运营负责人王成伟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梅洁(左一)在梅苑 记者 张婧 摄
汉江女儿 “三部曲”
大笔如椽绘鸿猷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香必经 “苦” “寒”历练,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生的成功 “秘笈”。
40年来,文学 “苦行僧”梅洁行走数十万公里,始终以生命来写作。在她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最著名的当属曾一度轰动文坛的 “南水北调移民三部曲” 《山苍苍 水茫茫》 《大江北去》 《汉水大移民》。在梅苑记者看到, “移民三部曲”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1991年,阔别家乡31年的梅洁去襄阳看望哥哥。哥哥告诉她,家乡老郧县城已经沉没在水底,还有诸多家乡人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梅洁很吃惊,决定回老家看看。
当年10月,梅洁重返故土。眼前她魂牵梦索的古城郧阳早已物是人非。为了南水北调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城沉没在烟波浩渺之中。几十万郧阳人迁往他乡。而梅洁,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一定要记录下来。”心灵被深深震撼的梅洁,当即决定留下来,做历史的记录人。在家乡采访数十天后,梅洁写下了10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 《山苍苍 水茫茫》,生动反映了鄂西北48万人民为三线建设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1993年,作品在《十月》杂志头条刊发后,“爆响”京城:《十月》杂志社在北京组织召开一个48位国家级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北京十六家媒体开始报道或转载这部作品,人民日报海外版开始连载。
《山苍苍 水茫茫》在梅洁的家乡原郧阳地区同样引起轰动。原郧阳地区机关、厂矿、学校自发翻印10多万册白皮封面的单行本;汉江师范学院7年共计翻印4万多册,将其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山苍苍 水茫茫》也成为当时郧阳地区向省和中央各部委申报项目、争取政策支持的生动材料。
当年10月, 《山苍苍水茫茫》荣获第五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为梅洁记三等功一次。1995年5月和8月,该作品又分别获得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第五届 《十月》文学奖。
这一切,使梅洁受到极大鼓舞。梅洁心中对汉江、对家乡的铭记也越来越深沉浓烈。
汉水被人们称为 “中国的多瑙河”。在离开这条母亲河半个多世纪以来,梅洁一直把思念和眷恋融进汉水,融进深情美丽而又厚重的文字里。
2003年,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文联联合组织“南水北调汉江行,调水源头看东风”文艺采风活动,梅洁被邀请参加。此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停建、论证了十几年后正式启动。
闻此,梅洁决定,再次用手中的笔将这一切作全面系统、全景式反映。
2004年5月,梅洁向中国作协申报了撰写南水北调这一重大题材 《大江北去》的创作计划。谁料不久后,梅洁几度重病,头痛欲裂,无法站立。让她最痛心的是,一直支撑和相伴她半生的丈夫因病去世。天崩地裂的打击,让梅洁几乎丧失了写作的能力。
2005年春天,梅洁走出住了月余的医院。在北京安葬了丈夫的骨灰后,再度南下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希望在故乡能获得些许温暖,找到重新写作的支撑。
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梅洁的足迹遍布库区几十个乡镇和调水沿线的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五个省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十几本厚厚的采访笔记,11纸箱、总重200多公斤的采访资料见证了梅洁艰辛的采访之路。
完成采访后,梅洁克服病痛,历时8个月零10天,撰写了40余万字的书稿。2007年,北京十月出版社作为重点作品隆重推出了 《大江北去》一书。梅洁在扉页上写道: “谨以此书捎给我天堂里的丈夫。”遂后,梅洁带上两个儿子到先生墓地,焚书泪祭。
“《大江北去》在十堰举行签售活动时,父老乡亲们蜂拥而至的情景我至今难忘,两小时签售一千多本,成为读者奖给一个写作者的最大光荣。”梅洁回忆道。
因此,梅洁获得 “感动十堰人物”荣誉称号,也被郧阳人民亲切地称为 “汉江女儿”。
2010年11月,在十堰8万外迁移民即将完成,内安10万移民工作全面铺开之时,65岁的梅洁再度担负起了撰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重任。她先后数次赶赴故乡,不管是寒风刺骨,还是大雨滂沱,梅洁始终和移民站在一起,并随着滚滚车轮送他们抵达新的家园……
2012年9月,90万字的 《汉水大移民》 (上、下部)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此,梅洁在20年间,先后完成了三部、145万字有关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移民的长篇纪实文学,成为以文学方式撰写中国水利移民牺牲与奉献的第一人。这些贯穿梅洁后半生的作品,后来被评论界称为 “具有史诗性的文学巨著”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三部曲”。
“如果我的童年在那条江边没有把人生的全部都模拟完毕,我不会走向文学;如果幸福和苦难没有轮回,如果天堂和地狱没有接纳灵魂的善恶之分,我也不会如此眷恋那条大江……”梅洁说,“所有的痛苦都是上天对我的考验。我选择故乡,故乡也在选择我,这是我们相互的宿命。我写这些书,只有一个谦卑的心愿:当清澈的汉水润泽北方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笔耕不辍成大家
德艺双馨尽芳菲
人生如戏。
50年沧海桑田,家乡郧阳早已焕然一新,走向富裕,而梅洁也从汉江边上那个懵懂少女成长为文坛明星,成长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包括 “移民三部曲”在内,梅洁还出版、发表了 《爱的履历》 《生存的悖论》 《一只苹果的忧伤》 《泪水之花》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等共33部集、700余万字。曾获中国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第三届、第五届中国 “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 “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中国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孙犁散文奖,第一届、三届中国 “女性文学奖”,第九届北京文学艺术奖。先后获 《长城》 《作家》 《十月》 《黄河文学》《散文选刊》 《人民日报》等80余种文学奖项,作品入选230余种全国文学经典。
40年来,梅洁一直在感恩,感恩在她寂寞劳苦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总有那么多友好、善良的目光在注视着她、鼓舞着她。
采访中,记者也从全国各地数百种报刊、文学经典读本中、百余篇专家研究评论梅洁作品的文章和报道中,看到了一个文学生命真实而丰盈的存在。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这样评价:梅洁的文字能让人不自觉地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固然梅洁散文的大部分篇章写了她一己的情感和悲欢,但由于这一己的悲欢是依附于民族命运的跌宕,构筑在温暖的人间悲悯之上的,因此这悲欢便有了覆盖的能力。梅洁的散文里有为数不少的泪水和恸哭,她一向不以流泪为耻,她的眼泪证明了她和她笔下的一批女性有承担痛苦的最大勇气。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梅洁把责任与使命看得高于一切。”著名评论家、 《十月》杂志原副主编田珍颖2016年在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在梅洁史诗般的 “移民三部曲”中,梅洁塑造了一个个大善大爱大奉献的人民群体。她始终坚守 “写人民”和 “为人民而写”的原则, “人民性”构成了梅洁创作的价值高度,并支撑起她庞大作品的审美格局和价值内涵。
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雷达说,梅洁曾在故乡度过一段暗淡的童年,她也曾发誓永不回来。然而,几十年后,当她重新面对这片苦难而光荣的土地时,她的精神升华了,心胸开阔了,她的心里终于永远地有了 “岸”,找到了 “家”。她的作品里,我们读到了殷红的鲜血,慷慨的奉献,坚韧的努力,伟大的创业,读到了鄂西北人民用生命谱写的革命和建设的壮歌。
“《汉水大移民》虽然是真实的报告文学式事实描述,但其情节的丰富曲折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足以同很多虚构的小说媲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认为,梅洁用真实的文学报告社会重大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同时,获得了非常精彩的文学表达,成为开在 “南水北调”这棵大树上的一朵独特多姿的文学花朵!
记者手记
山高水长梅苑永春
梅香郧山汉水,文馨大江南北。
参观“梅苑”,我们的内心始终被梅洁老师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情充盈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游子在逆境中成长奋斗、向着人生目标不竭不馁拼搏向前的图景,感受到一个作家对底层民众深刻的悲悯、关爱和感恩,以及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作为汉江的女儿,梅洁用她博大的胸怀和责任担当,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汉江大移民进行了全面、权威的记录。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十堰人民永远铭记。
感恩作家梅洁博大的爱与奋斗,以及她的数百万字作品,赋予我们思考人生、善待世间的心灵与目光!
山高水长,梅苑永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