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共有116个非遗项目,看看有你熟悉的吗?

去年6月4日,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武当山特区玉虚街开演。

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周仑 报道: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前,我市拥有116个非遗项目,包含10项国家级非遗、38项省级非遗、68项市级非遗,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和民俗全部的十个门类。

非遗项目涵盖类别广

十堰地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积淀深厚,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彰显出十堰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非遗多级名录体系。相比湖北省其他地市州,十堰非遗数量排名靠前。

纵观十堰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38个省级非遗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和民俗类项目最多,均为6项,民间舞蹈类项目占1项,数量最少,为郧阳凤凰灯舞。通过数量可反映出我市非遗项目偏重于民间,以近年来的大量创作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非遗项目。

省级非遗竹山堵河剪纸亮相武汉军运村。

非遗活动频展开

去年4月2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伍家沟民间故事大王李天有来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向孩子们讲述原汁原味的伍家沟民间故事。至此,他已先后走进镇小学、狮子沟小学、七色光幼儿园等学校的孩子们讲故事达几十余次。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活化石”、武当山下的“聊斋志异”的伍家沟民间故事早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更好地传承并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丹江口市政府通过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进校讲故事、中小学生表演情景剧、开设民间故事课程等多种形式,让伍家沟民间故事走进学校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其实,不光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伍家沟民间故事,我市其他非遗的活动也频频举行,去年6月4日上午,十堰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武当山玉虚街开演,来自各县市区的5个非遗类别共13个非遗项目参加了此次展演。活动现场,武当武术、凤凰灯、神戏、山二黄、道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三弦、民歌、吹打乐、草把龙、四六句等省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

在去年举行的武汉军运会上,省级非遗竹山堵河剪纸亮相军运村,成为军运会上我市唯一亮相的非遗项目。军运会结束后,展出的几幅剪纸作品还被本届军运会主办方永久收藏。作为省级非遗堵河剪纸的传承人周坤,同样在用自己的行动普及非遗文化。

武当功夫已成为全世界不可多得的非遗瑰宝。

非遗文化发展传承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上,常有八旬高龄的师傅,徒弟却是二十多岁。人才断层、资金缺乏,这是中国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的现状,也是我们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据了解,我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36名省级传承人和14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郧阳凤凰灯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史清今年已经58岁了,时至今日,他仍然高高举着凤凰灯上下翻飞。作为十堰地区仅存的唯一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天在郧阳区文化馆,都可以看到他把弄凤凰灯的身影。“看得多了,就想试试。”直到现在,史清扔记得第一次舞动郧阳凤凰灯,惹得旁边人嘲笑的场景。嘲笑没有打消史清学习郧阳凤凰灯舞的热情。16岁时,他拜师于被誉为“耿家凤凰”第四代传人的民间艺人耿少臣,学演撑凤头或凤尾表演技艺。从此,史清和郧阳凤凰灯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不能走,我一走了就没人发扬文化了,文化需要传承。”史清说,为把郧阳凤凰灯舞传承好,郧阳区文化馆在郧阳科技学校设立了郧阳凤凰灯舞传承基地。这也满足了史清想把郧阳凤凰灯舞表演技艺教给年轻一辈的想法,他多次前往学校向教师和学生们传授郧阳凤凰灯舞表演技艺。在他看来,文化需要普及,更需要传承,“所有的文化都离不开传承,那时候也想过一些办法,但年轻人不愿意接受非遗,他们喜欢更高尖端的科技和更为新奇的职业,我们这一行其实很苦,所以不好传承。”史清无奈地说,在史清之后,这门手艺又将如何传承?这却成了问号。

不光郧阳凤凰灯舞,我市其他非遗同样如此。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温冰表示,非遗传承有其特殊性,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温冰说,“相比之下,非遗与现代生活离得远,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不能忽视,反而却更得重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