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杨洪霞 通讯员 朱昌饿 报道: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地处秦巴山区的郧西县如何鼓励群众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初夏时节,记者走访郧西乡间,只见青山绿水、姹紫嫣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随着扶贫车间在郧西县遍地开花,不少昔日隐身山间、经济落后的小山村将“小产业”发展成 “大生意”,助力乡亲们奔上小康路。
今年32岁的陈群,是郧西县上津镇石庙村人。2016年,他回到家乡创办渔具生产作坊,为5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年发放工资近40万元。
“我在鱼钩加工扶贫作坊务工,月收入2000余元,还有时间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贫困村民朱邦英说。
上津镇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在集镇、扶贫安置点建设扶贫作坊,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让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去年渔具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今年上半年产值达500余万元,全年产值有望突破4000万元。”陈群告诉记者,村民除了进车间务工外,还可以领取原材料在家中加工成半成品,再送到车间,按件计酬。
在陈群的带动下,如今郧西县10多个乡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居家式渔具生产作坊。
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近年来利用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绿松石和当地农副产品,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 “湖北淘宝第一村”。如今,村民们又紧跟潮流做起了电商直播。
25岁的张茜是下营村人,在电商扶贫中心拥有一个不大的柜台,主要销售绿松石。“淘宝、微信、直播,我都做。”张茜笑着说,从前淘宝店铺和微店的生意还不错,今年直播的销量起来了。和张茜一样,40岁的蒋立霞也在做直播卖茶叶,“我们除了销售绿松石,还卖本地产的蜂蜜、鸡蛋、粉条、茶叶、艾炙等土特产,让它们通过互联网‘飞’出大山,‘飞’进千家万户。”
其实早在2014年,下营村就被阿里巴巴集团授予“淘宝村”称号。依靠电商,该村2017年实现精准扶贫整村出列,2019年全村有60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凭 “一把小扫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胡朝柱的传奇创业故事在郧西县家喻户晓。2017年,胡朝柱返乡创办的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基地已达到1.36万亩,加工销售铁扫帚380万把,年生产总值2723万元,帮助全县500名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就这样,胡朝柱成为郧西县 “乡亲扶贫协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郧西县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工作思路,吸纳贫困群众就近稳定就业,为不便外出务工的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路。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妇女多、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多的实际情况,积极搭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平台,通过优惠扶持等方式鼓励社会能人利用乡镇、村组闲置集体土地建设厂房,或直接租用乡镇、村组闲置校舍、仓库等,组建乡、村两级“乡亲扶贫协会”266个,同时招引返乡创业人员4091人,返乡投资4亿元,创办市场主体4091个。
截至目前,郧西县兴建的渔具加工、服装加工、藤编加工、玩具加工、口袋加工等扶贫车间已达610余家,带动2万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人均增收6000余元。
“我们将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植一批 ‘土字号’ ‘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带动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奔小康。”郧西县委书记张涛信心满满地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