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①退休教师撰书 揭开郧阳尘封的历史
《李氏家谱》总体保存完好,目前暂寄存在市档案馆。
唐太宗李世民三子李泰被贬郧阳,含恨病逝,留下一个大型唐代皇室墓葬群。许多人都心怀疑问,李泰的后人去了哪里?郧阳地区有没有李唐皇室血脉?
笔者决心依据方志及《郧县地名志》的提示,破解这千古之谜,于是在汉江南北寻访李姓人家。历时近一年,查清不少李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但李泰家族的后人却杳如黄鹤。
郧阳老人自称是皇子李恪后人,以《李氏宗谱》为证
在郧阳地区的寻访中,郧阳区江北一支李姓家族老人称,他们是唐太宗后人,但不是李泰后裔,而是李世民五子李恪后人。并称有家谱详记渊源,但秘而不示外人。
李泰、李恪是同父(李世民)异母兄弟。巧合的是,此二人是李世民14个儿子中颇具才华、为李世民所器重之子。李世民在废太子李承乾后,曾先后属意或面许立二人为太子继承皇位。但在云波诡谲、变幻莫测的宫廷权力斗争中,二人先后败北。继承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的,是李恪、李泰那位怯懦无能的弟弟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
历史真有一些巧合,大唐两位天潢贵胄居然都与郧阳区有瓜葛!李泰徙郧,史书方志有载,言之凿凿,且墓葬更为实证;李恪后人徙郧,是寻亲(李泰),抑或避乱?遍翻唐史,无此一说。重重疑云中,唯一的办法是寻找实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位李姓老人终于让笔者看到了《李氏宗谱》。书中称,这支李氏族人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大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身陷皇权之争,李恪因才高于世被冤杀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李世民共有14子,系皇后及9位嫔妃所生。若论这些皇子的母亲,则李恪母亲最尊。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朝末代君王隋炀帝杨广之女。李世民与杨妃共生二子,即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也就是说,李恪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血统。
按照封建传统,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这样,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因此,长子李承乾8岁即被立为太子。但李承乾后来欲谋杀父王而“抢班夺权”,濮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废为庶人,一贬徙郧乡。唯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便只有李治了,后来他果然继承李世民成为唐高宗。
但在当时,李世民知李治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这副重担,便寄希望于他最钟爱的儿子——吴王李恪。
《旧唐书·大唐诸子传》《资治通鉴》记载李恪曰:“司空、安州大都督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即名望甚高,甚为物情所向……欲立为太子。”
编撰《旧唐书》的后晋刘昫,综合评论太宗十四子,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
李世民认为李恪具文武之才,很像自己,并欲立他为太子,也因此对李恪格外厚爱。这在《旧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鉴》等典籍中记载颇多。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必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大统,又为武则天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打了个深深的漩涡!
李恪被冤杀后,他的4个儿子虽在武则天专权时遭流放岭南之外,但终因李恪影响至大而未被加害,且后来封王加爵,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孙子及曾孙辈也是代有名臣。
《李氏宗谱》录有李氏历代修谱的序言,计有明代正统年(1448年)、万历丙申年(1596年)、嘉靖丙辰年(1556年)、清代雍正癸丑年(1733年)、乙卯年(1735年)、乾隆癸丑年(1793年)共7篇修谱序文。这些序文大多由朝廷命官如工部侍郎、翰林院编修、布政使、大夫、知县等撰写。
清代名臣李凤翥曾为这本《李氏宗谱》作序
李恪的后人怎样延续到今日?
公元904年(唐哀帝天佑元年)军阀朱温挟持唐昭宗及朝臣到华州。昭宗知道朱温必杀他以自代,便密召宗亲大臣李道、李术、李衍堂兄弟三人(李恪第十二代孙),密嘱他们出逃以保李氏血脉。李道三人从陕西华州出逃,一直潜逃到江西建昌磨刀坑。两年后唐朝灭亡,李道方定居于此。
《李氏宗谱》记载这支李氏源于唐王子李恪,是否可信?笔者经审慎考证,认为可信。
其一,《李氏宗谱》记载了653年(李恪死)—1944年共1200余年间李氏46代繁衍迁徙状况,代代清楚,脉络分明。每代人生时、迁地、墓葬处大体都记载得详明可考。
其二,最珍贵的是,这支李氏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谱时,曾写信给李术三十七世孙、康熙雍正朝名臣李凤翥,请他代为写序。李凤翥在他所写《磨刀道公宗谱序》中印证了《李氏宗谱》所言的渊源流派。李凤翥在序文落款处罗列了16个职衔,其中有一个“工部右侍郎”。为此,笔者专门购回《二十五史》,在《清史稿·部院大臣表》中查出李凤翥于雍正二年至三年曾任工部(汉)右侍郎,即六部大臣。
在清朝文字狱大盛之时,若李凤翥自称皇族之后而无充足根据,更有遭人弹劾、带来杀身灭族之祸的风险。李凤翥何等聪明的学者、何等精明的重臣,断不会糊涂到为沽名钓誉而冒充皇族,拿身家性命开玩笑!
其三,笔者探究这支李氏渊源一事,被《湖北日报》记者获悉。记者到笔者家,核对了各种证据后,于2002年8月在《湖北日报》一版发文报道。
不久,湖北蕲春的李氏族人看到《湖北日报》,十分重视。蕲春退休教师李汉池专门来到十堰。李汉池称,湖北蕲春、大冶、江西瑞州数万李姓皆是李恪之后,并成立“赣西北鄂东南李氏家谱研究会”。他还带来了《李氏宗谱》,其中记述与郧地存谱相同,详尽列出李恪至清代的李氏传人。宗谱上印有皇族的龙凤图样。
更珍贵的是,他还带来李道(李恪九世孙、唐末带谱迁江西始祖)墓地的相关材料。称李道当年隐居的“江西瑞州府磨刀”,即今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中,李道及其子孙墓保存完好。李道夫妇墓碑刻文为“大唐太子太傅李公讳道字少贤暨裴氏夫人合墓”。千年来,李氏子孙尽心保护李道墓。笔者引荐李汉池与郧阳地区的李恪后人相见,果然是同一血脉,都个略矮,腰腹横大,嘴唇有须,下巴无胡。(邢方贵)
综上所述,《李氏宗谱》是可信的。
至于这支李氏何时、何因、经由何路线迁郧,《李氏宗谱》未载,笔者也在后续调查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