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苑医院第二隔离病区关闭 近八成收治患者已康复出院

医护人员正在巡视病房。

云上十堰讯 记者 周仑 报道:经市卫健委同意,市西苑医院于3月2日启动对隔离病区的整合工作。将原有病人有序转至第一隔离病区和第四隔离病区。作为我市城区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定点医院,百余名医护人员在这里连续奋战。如今,随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陆续治愈出院,这里也将整合资源,将病区开始合并。整合后的病区进行终末消毒,各类设备保持完好,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以继续战斗。

八成患者治愈出院 第二隔离病区关闭

作为我市定点救治医院,市西苑医院在1月19日便紧急成立了新冠肺炎第一隔离病区。随后,在市防控指挥部、市卫健委的领导下,由十堰城区13家医院联合抽调多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前往市西苑医院,作为定向支援该医院的医疗团队。

随着疫情发展,市西苑医院成立了第二、第三、第四隔离病区,分别由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支援医疗队牵头负责。其中,第一病区有22张床位,第二、第三、第四病区均有37张床位,总共133个床位供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使用。截至3月4日24时,医院先后接诊184名确诊患者,其中142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确诊患者出院率近八成。

针对此情况,经市卫健委批准,市西苑医院决定合并病区,将原先的隔离第二病区中的病人主要集中到第一病区。“我所在第二隔离病区中,目前仅剩的14个患者也正在陆续好转。”第二隔离病区负责人刘玉全说道。

病区的合并,也代表着两病区的医护人员将互相分享经验。刘玉全表示,第一隔离病区的负责人吴激波、乐文随、林剑勇等人拥有者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他们也均参加过非典、H7N9禽流感等多次传染病战“疫”中,原来在医院时,他们便会常常对病人病情进行讨论分析,各抒己见。

目前,已关闭病区的医护人员无感染,将集中安置隔离14天。14天后将陆续返回本职岗位,将经验分享给自己医院的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病情。

剩下的三个病区也将逐步整合

市西苑医院的事就是十堰的事。其实,不光是刘玉全所在的市太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铁路医院、茅箭区人民医院等3家医院抽调的医护人员。这支团队中,最小的护士仅有27岁。结束了医学观察期后,他们回到了各自家中,与家人团聚。

为了这次的合并,医院提前制定了病区整合的方案,以合并病区的形式进行整合,按照先开先整合原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西苑医院的病区将逐步整合,把二、三、四病区陆续合并到第一隔离病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分担医护人员的前线压力。“我们这样做,是从节约防护用品和人员长期备战的角度出发。”市西苑医院医务科科长杨文军说。

从2月2日我市首名确诊患者出院,市西苑医院的精湛医术也让患者赞不绝口。疫情初期,大小杂事都需要磨合衔接,必须争分夺秒。早上八点不到,到清洁区换下自己的衣服,戴口罩和手套,然后在办公室进行交接班,吴激波开始总结并安排当天的工作。

吴激波说,进入病房查房之前,必须梳理好所有的工作,以降低进入隔离病区的频次,这样可以避免来回进出扩大污染,能让防护服可以多穿一段时间,疫情初期,医疗物资比较短缺,能省则省。病患的治疗时间内,除了了解每位患者的治疗手段和康复情况,吴激波还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与病人、家属进行深度沟通后,掌握密切接触者,完善资料记录,为疫情管控及时提供信息。

正因为如此高密度的工作,压得医护人员喘不过气来。“合并”便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最重要的一环,越早合并,前线人员的压力就越小,有更多的医生护士可以轮换。”吴激波说道。

腾出的病房已消杀完成,可随时投入使用。

一对一交接 打消在诊患者疑虑

在合并病区中,最为复杂的一环便是对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交接,并对病人转移病区前要充分告知,作好解释沟通,防止安全事故和院内感染。“这项任务可以说最为繁琐,每位患者情况都不同,对重症或不宜转运的病人,我们也不能强行转区。”市西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

如何保证诊疗工作的连续性成了合并病区的当务之急。工作人员表示,刚合并时,很多患者不理解,认为应该一直由熟悉他们身体情况的医护人员来治疗。为了打消患者这种念头,医院早已有所准备。病区之间会对患者及医疗文书进行一对一的交接,对患者后期治疗也会聚集在一起讨论。

正是通过多种举措,让患者的疑虑消失了,从3月2日合并病区后,市西苑医院又有数十位患者陆续出院。不知不觉中,医患人员都将彼此视为一家人,不仅医护人员的口碑的得到了极大提升,更使医患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疫情之前,很多人都会认为医生和患者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这场疫情中,大家看到的却是双箭头的爱。

在默默为彼此打气的过程中,医患也早已超越了字面本身,他们反而更像朋友。记者了解到,在合并病区至今,患者对医院此举早已没有抱怨,而是纷纷表示理解。他们也十分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康复,也希望医护人员能够早日回家团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