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生态文明大旗 14个专题平行分论坛掀起“头脑风暴”

高擎生态文明大旗 唱响美丽中国强音

——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14个专题平行分论坛掀起“头脑风暴”

编者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月16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同时举办14个专题平行分论坛,论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污染防治攻坚、生态法治、绿色交通、土壤修复、生态旅游、生态保护修复、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理念与理念交织,思想与思想碰撞,智慧与智慧共鸣,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头脑风暴”,迸发了启人思索、催人奋进的真知灼见,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聚焦攻坚·厅局长论坛 记者 张启国 摄

聚焦攻坚·厅局长论坛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聚焦攻坚·厅局长论坛举行。论坛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题,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好经验、 好做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工作好经验、好做法,生态环保铁军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好经验、好做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在主旨演讲环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吴舜泽以《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总结和有效做法》为题,介绍了我国各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远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凝心聚力全面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介绍了天津在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具体行动和重要举措。

在经验交流环节,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缨分享了成都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经验,甘肃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梁开军介绍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威段)生态环境变迁与治理的过程。与会专家和嘉宾们一致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记者罗毅)

绿色发展·区县长论坛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1月16日下午,绿色发展·区县长论坛举行。论坛围绕县域绿色发展道路、美丽乡村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管家模式等议题进行。

区县长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柴发合等五位专家作了主旨演讲。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区长付兆庚、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坤等八个县市区相关负责人作了绿色发展经验交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对各地作的经验介绍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她说,这些经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共性方面,都注重在理论方面的坚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制度创新,体现了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在个性方面,各地在“两山”理论的实践中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特色农业、文化民俗、全域保护等方面发力,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委会副主任朱远总结道,各地作的经验介绍是对“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大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个主旨,走好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吴忠斌)

以法护航·生态法治论坛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11月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以法护航·生态法治论坛” 举行。论坛主题是“完善生态文明法治 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环境保护法治、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研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高校法学研究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研究智库”三大议题展开研讨。

如何推进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推进国家环境资源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带头执行,必须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应该尽快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生态化改造,起草制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综合性法律,适度实现环境法律法典化,不断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资源法律体系。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立法,同时要明确立法思路,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引领,呼应百姓需求,鼓励全民参与,讲求实效。

在交流与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咨政智库、构建严密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高质量发展与保护优先原则等话题畅所欲言。(记者纪枫波)

陆海统筹·江河湖海论坛 记者刘旻摄

陆海统筹·江河湖海论坛

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第四分论坛陆海统筹·江河湖海论坛举行。论坛主题是加强陆海统筹,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在提出保护修复近海生态环境的宏观举措时指出,陆域要合理施用化肥、严控畜禽养殖及城市污染排放;在海域方面,除国家权益需求外,一律禁止围填海;修复支撑重要经济鱼类的滨海湿地。

如何利用好水资源?环保专家万本太认为,要走污水多级循环利用之路,从污水的排放口到水资源的利用口,乃至到水龙头的喝水口多级循环利用。研促会首席咨询专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季松提出海洋滩涂湿地是国土的观点,建议建立国际合作科研大项目“国际湿地研究”。研促会驻会副会长、研究员王春益指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共建世界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在介绍城市黑臭水体成因与治理思路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诚文认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系统性工程,需打破传统以收集处理、达标排放为导向的末端处理模式,以水环境质量达标为核心,倒逼城市水系统整体提升。(记者朱江)

保卫净土·土壤修复论坛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16日下午,保卫净土·土壤修复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扎实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5位领导专家就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中肯建议。8位嘉宾和一位企业代表现场对话交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对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问题与意见,随后专家针对嘉宾们提出的问题现场答疑解惑。

此次论坛主要讨论三个议题,一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保障机制,二是污染责任人认定,三是污染地块修复实践(技术、方案与应用)。5位专家分别围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与技术体系现状,场地污染的成因、治理修复策略,场地环境调查的不确定性,受污染地块如何进行从源头清理、过程收集和终端处理等方面深入交流和研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晓文表示,希望通过论坛的召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共同为打好净土保卫战作出更大的努力。(记者杨天娇)

保卫蓝天·绿色交通论坛

大力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平行分论坛中的第五分论坛——保卫蓝天·绿色交通论坛举行。该论坛以“绿色低碳,助力交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保卫蓝天、绿色交通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杨文银表示,交通运输是污染物排放源之一,调整运输结构是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举措。今后要朝着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融合效率,形成“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宜联则联”综合运输服务体系的方向努力。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刘立生说,湖北将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绿色交通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重点突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积极构建绿色交通。

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研促会常务理事李义强表示,交通运输是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重要领域之一,园林生态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实质功能,理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记者罗伟)

仙山秀水·生态旅游论坛

推动生态旅游创新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可以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也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16日下午,在仙山秀水·生态旅游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旅游——“两山论”的重要实现途径展开发言和讨论。

此次分论坛主要围绕深刻理解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生态旅游作为“两山论”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和生态旅游业践行“两山论”的案例分享三大议题开展讨论。与会专家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推动生态旅游创新发展。

专家们表示,新时代践行“两山论”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共生,构建生产和生态的良性循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论坛上,来自武当山景区、郧西县以及广东观音山、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等旅游景区和单位负责人,就落实生态旅游和“两山论”的重要实现途径进行了交流,并介绍了各地生态旅游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做法。(记者杨建波)

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论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昨日下午,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论坛举行,9名专家学者作“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主旨演讲。与会嘉宾以“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道法自然与和谐共生”为主要议题,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共同探讨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哲学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促会副会长潘家华作了题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新范式:经济学原理的生态革命》演讲,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的政治经济学困境,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范式变革,从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方面进行深刻阐述。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文明以《用生态文化实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从正确认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用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在广西的实践、用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了演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以 《天人合一思想与武当山生态保护》为题,从天人合一思想与武当山道教建筑,明代保护武当山生态环境的敕谕进行演讲。(记者李平)

丹江口环路公路

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论坛

建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论坛举行。7位领导专家就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和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进行演讲,分享了各自精彩观点和中肯建议。5位嘉宾现场对话交流,分享各自工作中与南水北调生态补偿相关工作的进展和问题,就完善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相关问题深入交流。

此次分论坛主要讨论两个议题,一是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7位专家分别从流域生态补偿的地方实践与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中国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深化秦岭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确保中线调水长治久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建立饮用水生态补偿制度几点讨论,下沉式再生水系统助力南水北调生态补偿等7大方面进行演讲。

5位嘉宾在现场对话交流阶段,分别从十堰的生态地位,目前水源区在生态保护上还面临着哪些特殊的困难、国家和湖北省层面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做了哪些探索等方面做了交流。同时5位嘉宾分别从创新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方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拓宽十堰生态补偿资金方面,完善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等给出各自的建议。(记者叶楚榕)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国际论坛

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举行,论坛主题是“聚焦互联互通,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与会嘉宾围绕“聚焦互联互通,深化绿色务实合作的探索途径”“社会组织搭建桥梁,助推‘民心相通’的实践创新”“各方多元互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与案例分享”3个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对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强化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将生态文明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搭建合作平台。

如何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建议,构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与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加强绿色规则、标准的制定和对接,为绿色发展提供规则,指引探索制定生态环保服务政策、措施和工具,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如绿色金融政策和工具、生态影响评价制度、绿色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共享,发挥绿色经济的驱动力。同时,大家建议,绿色生态十堰建设要搭上绿色“一带一路”快车,建成“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示范基地。(记者张贞林)

实践探索·危废产业论坛

合理利用处置危废垃圾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实践探索·危废产业论坛举行。6名发言领导、嘉宾对危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提出了各自观点。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琦指出,我国危废处置面临的问题有危废处置能力区域不平衡、产能利用率低、危废行业监管难等,必须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处置能力和防范能力,出台相应的危废规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城市建设应当坚持系统论,全面布局,应当打持久战。在建设试点时,应坚持安全第一。

在经验交流中,5位嘉宾分享了各自工作中与南水北调生态补偿相关工作的进展和问题,就完善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相关问题深入交流。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贺晓军表示,十堰与荆门一样,作为地级市应该在生产领域构建完善产业链条;在流通领域着力构建回收体系;在生活领域着力推进绿色消费。此外,城市生态环境应该突破五个关键领域。

北控城市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徐彦军说,十堰的生态环境十分不错,希望通过论坛的召开,强化群众的“危废意识”,合理利用处置危废垃圾。(记者周仑)

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大数据论坛

数字底座赋能生态环境保护

16日下午,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大数据论坛举行。该论坛主题为数字底座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分生态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赋能智慧城市发展两大议题。

论坛中,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主任章少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席北斗、十堰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勇、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新、华为公司生态环境行业解决方案专家李彪、江苏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佳茗等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对十堰来说,利用大数据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恰逢其时也恰逢其地。今年的生态文明论坛在十堰举行,必然能带动十堰在大数据助力生态文明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席北斗称。

近年来,我市在构建数字底座赋能生态环境安全、数据高效应用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智慧环保数据公开赋能生态环境宣传、“两山+区块链”赋能智慧环保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记者何利)

生态创新·乡村设计论坛

乡村振兴要立足产业绿色发展

16日下午,来自国内外十余位知名高校的专家、业内学者在生态创新·乡村设计论坛上,围绕“城乡生态设计与绿色社区发展”“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传统生态智慧与农村生态修复”三个议题,为乡村振兴与生态设计建言献策。

研促会特邀咨询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陈存根强调乡村振兴要立足产业绿色发展。他认为,乡村振兴应以产业为基础,发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立足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坚持走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子,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农产品。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震认为,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柱,生态是关键,文化是根本。在乡村振兴上,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农业遗产等,实现传统生态文化与乡村的全面振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约翰·萨卡拉通过视频作了题为《生态创新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对设计者而言,生态文明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地区,城市可以从乡村振兴中受益良多。从基层活动角度来看,中国在生态文明涉及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重视乡村的健康发展。(记者曾雨)

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论坛

生态修复诠释完美山水城

16日下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举行。本次论坛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题,以“生态保护红线与生物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两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为提高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建言献策。

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等6位专家分别从“我国矿山环境问题与特征分析”“功能恢复: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向”“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几点思考”“美丽山水城市创建的时代意义与发展之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生态补偿:差异性和突破路径的思考”6个方面作了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方面主旨演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汪正义等人做了生态保护修复经验交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总规划师张义丰在主旨演讲中说:“美丽的中国必然有美丽的城市,美丽城市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健康养生,体现在多元活力的共生城市,体现在真山真水,原汁原味,体现在人地的和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至高境界,十堰完美诠释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记者徐国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