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记者 张贞林 特约记者 肖巍
今年是十堰市“希望工程 圆梦行动”开展的第18个年头。18年,我们温暖坚守;18年,点滴爱心汇成洪流!3700多万元助学善款,从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精准送到近万名寒门学子手中。回望过去,“心怀感恩,传承爱心”是永恒的基调,让十堰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一座有大爱的城市。正因为如此,“大爱十堰”托起一座城市 “善的力量”,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让我们一起记住“十八助”活动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
企业踊跃捐款,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希望”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它从很多人那里来,最终会传递到更多人那里去。今年是我国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
十堰市“十八助·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活动启动后,不少爱心企业积极为贫困学生捐款。
国瑞阳光地产集团十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年,该公司向“十八助”捐款10万元。该公司是一家非常有爱心的企业,十堰市第一个“阳光慈善班”就是以该公司的名字命名。此外,该公司还捐建了阳光小学、农村希望厨房、福山公园等。
在今年的爱心榜上,湖北爱婴贝美贸易有限公司、十堰大洋五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贺钰投资有限公司、湖北武当太和索道有限公司、十堰翔天工贸有限公司、十堰途圣科工贸有限公司、中润(十堰)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十堰市创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十堰九色鹿水生态推广中心、湖北豪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争先恐后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展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形成一股爱心接力的暖流,滋润着贫困学子的心田,给他们送去阳光、送去希望。
“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行动”作为中国公益领域捐款数额最高、资助学生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公益项目,已持续开展8年。今年,十堰共有70人享受该项目,每人5000元。
广发希望慈善基金由广发银行向中国青基会捐款设立,其宗旨是“关注贫困家庭孩子的健康和教育”。今年,十堰共有100人享受该项目,每人3000元……
“致富不忘本,饮水当思源”,正是这些爱心企业秉承的理念。不少企业家坦言,虽然目前面临一定经济压力,但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承担社会责任,将爱心传递下去。
众多市民做好事不留名,默默献爱心
8月14日下午,一位市民给记者打来电话:“张记者,今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开展得咋样,我还想拿出1万元钱,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位爱心市民姓郝,是每年“圆梦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只是他很低调,不愿意宣传自己。当天下午,郝先生来到本报编辑部,一边看本报今年刊发过的贫困学生报道一边说:“报道的孩子各有各的难处,但都很勤奋,我们不能让这些孩子在上大学时被困难挡住,大家都伸出手,积少成多,帮帮这些孩子。”随后,郝先生决定拿出1万元现金,分别资助董有先、杨丹、王申奥4000元、3000元、3000元。郝先生再三表示,不报道企业的名字,也不提他的名字,他只想尽己所能,帮助困难学生。
在“十八助”活动中,匿名捐款已蔚然成风。一位叫“真诚”的网友,在外地看到贫困学生的报道后,给学生们送去捐款,我们至今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资助竹溪贫困学生段瑞雪3000元。他将段瑞雪的事情告诉上高中的女儿后,他女儿也将自己攒的1000元零花钱转给段瑞雪。段瑞雪告诉记者,这些好心人她都不知道名字,但她会把这份爱记在心底。
记者统计近年来的助学报道,发现匿名献爱心的人士不在少数,他们默默地关心着贫困学生。
爱在接力,当年接受资助学生捐万元
8月2日,本报刊发了《十堰小伙当年接受资助走进大学 如今拿出万元帮寒门学子》的报道,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发。网友盛赞小伙杜家毅一家知恩图报,称“他们的举动,必将感动整个暑假”。
杜家毅9岁那年,父亲患病离开人世,杜家毅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2014年夏天,杜家毅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经本报报道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读完本科学业。2018年,杜家毅被学校保送中科院研究生,如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研。今年暑假,杜家毅和母亲商定,拿出一万多元钱还给当年资助自己的好心人,或者将这笔钱捐给今年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
“感谢十堰晚报发起并坚持了十几年的助学活动,是这项活动让很多像我这样的贫困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同时也感谢那些默默付出的好心人,是他们让我在最无助的时候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杜家毅说。
有一种回报叫我成为了第二个你,曾经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如今已接过爱心助学的接力棒。
无独有偶,在今年报道的贫困学生中,考上陕西师范大学的蔡莹莹得知“十八助”报道的贫困学生中还有几人获得捐款较少,主动与记者联系,表示愿意转捐2000元给考上华中农业大学的洪子宸。她说:“我把这笔钱赠予更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份善意传递,让更多的人得到救助,让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求学路。我相信,这也是那些爱心人士的心愿!”
知恩图报,受助学生用各自的方式表达谢意
今年“十八助”共采访报道了20名贫困大学生,社会各界纷纷施以援手,彰显了车城人的大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受助学生在接受爱心人士捐赠的同时,不忘回复一句“谢谢”。“谢谢”二字虽简短,却真实表达了受助学生的心声。
竹山女孩袁潇菲在感谢信中说:“令我难忘的是有一天早上,一个老爷爷给我打电话说要资助我,这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在我的认知中,老人一直是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人,老爷爷却在我困难时愿意拉我一把。如果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我也许永远不会懂得善的意义,它跟人的年纪大小、地位高低无关,它取决于你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
竹溪女孩聂淇在信中说:“第一个发来短信的小四叔叔很亲切,他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有什么困难告诉我,我会尽力帮你,但千万不要被乱七八糟的事情诱惑,自己要照顾好自己’。简短的话语如春风细雨在我的心中轻轻拂过,我记住了,也很感激。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爷爷说‘只要你好好读书就好’,这简单的9个字,其实已经包含了爷爷对我的期许与关心。以及陈大哥、谢哥哥、朱阿姨、谢叔叔、邹叔叔,你们都话语不多,但每一句叮嘱都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你们的帮助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每一份帮助都在告诉我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感恩”、“传承”的种子,已在寒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种反哺……受助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恩人。助学路上,有了这股感恩的力量,爱的传承必将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因为爱,世界变得更精彩
■记者 张贞林
特约记者 高霞
今年的“十八助”,我先后采访了董有先、黄静坤、丁志强、蔡莹莹、赵秋菊等人。这些贫困学子的身上,都透露着坚强和勇敢,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然而他们并未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比很多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
我走访贫困学子的第一站是郧阳区南化塘镇黄柿坪四组,来到了董有先的家里,这个个头不高、体型偏瘦的男孩,年龄虽小,却显得格外成熟。
董有先的父亲因车祸去世,86岁的奶奶偏瘫已10年,母亲双耳失聪,患有轻度间歇性精神疾病。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这个坚强的男孩没有掉一滴眼泪,而是选择勇敢面对现实,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一个家。
在交流的过程中,当他讲到父亲过世、高中在校请假回家找妈妈时,我的心深受触动——这样的年龄,本该是在父母膝下承欢,衣食无忧的,而董有先却因为家庭遭受了变故,扛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用自己孱弱的身躯,尽力替过世的父亲照顾好奶奶和妈妈。
谈起上大学的计划时,董有先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对他而言,妈妈身体不好,奶奶偏瘫在床,突然间远离她们,担心她们过得不好。
当董有先励志求学的故事被报道后,他收到了多位爱心人士的资助。对此,董有先十分感激,并写了一封感谢信:7月29日,承蒙十堰晚报援助,将我的故事刊登到了报纸和网站上。翌日,便有爱心人士拨通了我的电话,说十分愿意帮助我完成大学梦……我十分感谢他们的帮助,并将用行动证明自己,我会变得更好。
董有先告诉记者,上大学后,他将继续努力,在学业上更加精进,一方面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爱心人士的回馈。将来有能力了,也会将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世间的一切美好,都因有了爱心的传递,让人心变得更加温暖,让世界变得更加精彩。我们相信,眼前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度过难关,这些贫困学子的未来一定会熠熠生辉。
一次难忘的心路之旅
■记者 曾雨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注定要让许多人铭记一生。
从7月29日起,我参与“十八助”采访,先后前往房县、竹山、竹溪、丹江口等偏远山村,接触了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随着报道的刊发,陆续有社会各界人士向这些寒门学子献出爱心。正是因为这些爱心,众多寒门学子的命运得以改变。在此,我向各位爱心人士表达衷心的谢意!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十八助”采访。以前从同事的助学报道里,了解了许多学生艰苦求学的感人事迹,现在我能亲历现场,坐下来和他们面对面交流,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心路之旅。回顾这一路的采访历程,是交织着心酸与感动的过程。
在众多贫困学子中,印象深刻的是竹溪县汇湾镇小河口村的聂淇。她家是精准扶贫户,自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12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一人外出打工养活一家四口。在学校,她省吃俭用,刻苦学习,每周生活费仅80元,每晚学习到深夜。高考结束后,她到温州打工赚学费。
初见聂淇,她有些紧张,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我的问题,生怕说错什么。经过一番耐心交流,她这才完全放开,袒露心声。尤其是聊到妈妈时,聂淇忍不住哭了出来。这种真情实感,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
在去竹山县城关镇桥儿沟村贫困学子龙坤家采访时,又是另外一番感受。龙坤家住在半山腰上,家里房屋漏雨,墙上布满水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一家八口人靠龙坤父母打工卖菜养活。
作为家里的长女,洗衣、做饭、摘菜、喂猪、照顾妹妹和弟弟,成为龙坤假期的一切,为了赚取学费,她还要去县城的补习班做兼职。多年的磨砺,让龙坤比同龄人显得成熟。
在“十八助”采访中,这样令人动容的真情流露不胜枚举。我一次次被打动,尽管长途跋涉,尽管酷暑难耐,可面对一个个坚强、努力、懂事、拼搏的贫困学子,这些苦便如烟云散去。
我想,对这些寒门学子而言,这个暑假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铭记,他们将带着爱与感恩踏上新的征程,去追求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磨砺,让他们更坚强
■记者 杨天娇
今年7月底,“十八助”圆梦行动专访启动,我首次参与采访,有2名贫困大学生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
第一次走进贫困学子董诗雨的家里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到:家里连一件像样的电器都没有,客厅里只有一个长凳和一张用废旧模板做成的茶几,头顶的吊扇一打开便吱吱作响。见记者一行到来,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立即起身切西瓜让记者解暑。
贫困给她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难,同时也磨砺了她的身心。两年前,董诗雨的父亲确诊患上了癌症,身体不好的母亲一直在家,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爷爷和智障叔叔,年纪尚小的董诗雨早已学会了做家务。看着她做家务时娴熟的模样,我泪水盈眶。她的生活状态是我从前无法想象的。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考虑的是读哪个专业费用低,毕业后能尽快找到一份工作养家。
随着“十八助”采访的深入,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逐渐显现:他们并没有被贫困击垮,十八九岁的年纪,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仍然带着纯真善良的笑容面对生活,他们用让人钦佩的高考成绩证明了自己。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贫困学子是洪子宸。这个戴着眼镜的高挑少年,一直守在路口等候我们的到来,一路上,他一直在说:“麻烦你们了,谢谢你们。”这个热情好客的男孩,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
然而在这个成绩的背后,是他比常人更多的坚持和付出。在洪子宸高考前3个月,父亲因一场意外高位截瘫,20多万元的医疗费把这个家庭彻底掏空。当看到洪子宸为父亲穿戴假肢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们一家三口相互支撑,这个家没有被击垮;他们用爱互相感染,这个家依旧温暖。
助学报道陆续见报后,好心人的捐助源源不断,让这些贫困学子完成了上大学的梦想。这群十八九岁的孩子,用他们的励志故事打动了社会,也赢得了尊重。他们虽然生活上不富裕,但内心却很强大;他们经受住了磨砺,也收获了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祝愿他们的明天一片光明!
为自强不息的他们点赞
■记者 韩玉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经历了逆境,人才能成长”“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会向你露出笑脸”。回顾近年来参加的助学公益活动报道,我们总能聆听到一些家长、学子的感人故事,并被他们的不屈与坚强感动着,同时也体会着社会爱心的涌动。
每年助学期间,我们分赴各地学生家中实地采访,讲述贫困学子坚韧的求学故事。采访期间,我每次都在收获不一样的感动,感动我的有那些急人之所急的社会爱心人士,有那些为了下一代省吃俭用的家长,有那些在逆境中刻苦学习的孩子。
高考结束后,当大多数孩子或四处旅游,或宅在家里玩乐时,听话懂事的19岁女孩赵秋菊为筹集上大学的费用,早已在当地集镇宾馆打工。
在读者的反馈中,不少人被赵秋菊的励志故事感动。“贫困学子们逆境中艰苦求学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一家人,我的孩子也因此变得更加勤奋好学。”郧阳区一名魏姓家长说。
妻子身患多种疾病,家里还有一双儿女,依靠一份微薄工资支撑家庭的任东升,觉得家里条件不好,亏欠女儿很多。女儿读高三期间,为了给她增加营养,他经常中午下班赶回白浪,精心做好饭菜后,骑着摩托车送到位于张湾区的学校,“女儿是我们的骄傲,尽管家庭贫困,但是我们总想给她一个美好的未来。”
任东升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看到报道后,大家纷纷向这个家庭伸出援手。捐资助学的王先生表示:“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更多的是陪伴。”昨天,爱心企业家朱先生来电表示,希望为仍需帮助的学子送上一份爱心。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榜样不只是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在暂时的困难面前,贫困学子的家长没有等靠要,而是迎难而上,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难以估量。“人生要靠自己把握”,面对贫困,这些寒门学子在获得有关部门和好心人帮助的同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做有理想、有追求,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年轻人,让人感佩有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