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杨洪霞 报道:3月29日,春日暖阳和煦地照耀着大地,置身于郧西县乡间,清风拂面,姹紫嫣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近年来,随着扶贫车间在该县遍地开花,许多曾深隐山间、经济落后的小村落逐步走出贫困,奔上小康路。
小小鱼钩大产业
今年32岁的陈群,是郧西县上津镇石庙村人。2016年,他回到家乡创办渔具生产车间,为2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年发放工资近40万元。
“我在鱼钩加工扶贫车间务工,月收入2000余元,还有时间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贫困村民朱邦英告诉记者,去年,她的务工收入超过2万元。
近年来,上津镇出台相关政策,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在集镇、扶贫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作坊),让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去年渔具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今年前两个月产值达400余万元。现在最缺的就是劳动力,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全年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陈群告诉记者,村民除了进车间务工外,还可以领取原材料,在家中加工成半成品,再送到车间,按件计酬。
在陈群的带动下,如今在该县湖北口回族乡、店子镇、景阳乡等10余个乡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渔具生产车间(作坊)20余个。
竹藤编出致富路
记者在郧西县国华竹藤编扶贫车间内看到,一根根长长的竹篾条在石辉应手中翻飞起舞,不一会儿,一个竹筛就基本成形。“我一天能编两个竹筛,收入120元,而买竹篾条只要五六元钱。”石辉应说,他今年68岁,做了32年篾匠活,如今是车间技术指导员,还带了3个徒弟。
土门镇关帝庙村村民蒋金贵,今年52岁,以前在外地打工。如今在国华竹藤编扶贫车间务工,每天可挣70多元钱。“在家门口打工,月收入两千余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蒋金贵说,跟他一样,在家门口靠竹藤编手艺挣钱的村民有100多人。
据国华竹藤编扶贫车间创办人黄国华介绍,去年,扶贫车间完成定向加工产品72万件,培训熟练工3000多人,带动2500名贫困群众增收。
“村民学会技术后,就在家里干活,产品由我们统一回收。目前,车间已接到6000多万元订单。我要把竹藤编产业做大做强,力争3年内产值达到5000万元。”黄国华说,计划在全县建设竹藤编扶贫车间100个,力争带动5000余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深山艾叶变“金叶”
在河夹镇杨家湾村1组的艾叶加工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将加工好的艾叶装袋,准备运往南阳大艾科技有限公司。
河夹镇党委书记余斐介绍,艾叶加工扶贫车间由该镇青山村外出成功人士胡克琼投资建设,主要从事艾叶收购和深加工,已与南阳大艾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灸一堂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对口销售产品。该车间年可加工艾叶1.8万吨,带动当地50户贫困户就业。
去年,河夹镇共种植艾叶3000多亩,437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订单”艾叶,户均年增收3000元。“今年,扶贫车间将延长产业链,由艾叶初加工向艾绒床垫、艾茶、艾灸、艾柱等多元化产品转变。”余斐说。
如今,在郧西县,渔具加工、皮鞋加工、服装加工、口袋加工等扶贫车间已达1000多个,带动2万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我们将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带动群众稳定增收。”郧西县委书记张涛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