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每年有55万人因心梗猝死 120全国急救日“救”在您身边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中国目前有2亿3千万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居全球之首。但是目前在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5%的抢救成功率。
为什么在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这么低呢?因为87%心脏骤停的情况都发生在医院之外,人的心脏一旦骤停,一般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5分钟之内,心肺复苏(CPR)和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今天,是全国各地急救指挥中心呼吁的“120全国急救日”,大家都应该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帮心脏骤停的人跑赢死神,重启生命!
这是个能救命的技能
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陈玉国教授曾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在应用心肺复苏术(CPR)抢救心源性猝死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况,以及国内在CPR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呼吁政府、医疗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共同努力,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提出的“进一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30%”的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已开展了数十年CPR培训,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所有经历过CPR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而美国这一数据为33%,法国为40%。仅在2012年,美国便有1310万人接受了CPR培训。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2分钟,2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可达90%,4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约50%,在10分钟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但8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发生时,要保证专业医护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发病现场是困难的。在急救白金十分钟内,每延迟1分钟胸外按压或除颤,抢救成功率将下降10%左右。
陈玉国呼吁,要从大力推进成立更多CPR培训机构、培养更多全职和兼职培训团队、创新培训方法和策略等多个方面全面改善我国公众CPR培训的严峻现状。
心肺复苏术(CPR)
解读
所有的心梗都“蓄谋已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
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说,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这些诱因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说它“蓄谋已久”并非没有根据。
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常见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如:
锻炼和睡眠不足:有研究对全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很多职场人每周锻炼时间甚至少到不足1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锻炼和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损伤,加重心脏的负担。
烟酒过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烟喝酒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喝酒过度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问题;而吸烟已经证实对心血管有明显的损伤。
长期熬夜: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长期熬夜,挤占睡眠时间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双重损伤,超负荷运转的身体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发生。
“这些外因叠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表示,不少发生意外的中青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其实还有未发现的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先天性心脏病等,但因没做规律体检未能及早发现,其实这些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有潜在未发现的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补充说。
有“三高”、心脑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内因”十分明确,只要重视治疗、控制好病情,风险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总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容易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快,种种危险因素与不良习惯悄悄形成叠加效应,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提醒
过半心梗两周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没有前兆吗?事实并非如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陈晓辉教授提醒,虽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数以上在发生前两周出现了明确的表现,患者会自觉身体和心理负荷过重,通常会表现为胸闷、胸痛,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情绪焦虑、失眠;外界诱因导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诱因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等。
如果出现这些不适,就应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出现长时间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应马上就医;抢救及时的话预后还好,但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心电不稳,可迅速进展到心跳骤停。
“大多数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专家指出,很多人只在出现心绞痛时才引起重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他提醒,很多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窒息感”,甚至是“濒死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正因为这些症状很短暂,易被人们所忽视,以为“只是一时不舒服”,结果一旦发病就猝不及防,抢救不及时、不得当,生命稍纵即逝。
在日常生活中,要预防猝死,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和加强锻炼;另外,要懂得识别压力,释放压力,防止过度劳累。
有血脂不正常、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人群要定期做相关筛查,有发病史的人群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控制好病情。
综合央视、中新社、《南方都市报》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