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12月26日16版报道。点击查看原文
原标题:扮美武当山 呵护汉江水——十堰入选全国第二批“两山”实践基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刘汉泽 通讯员 叶相成
12月15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开幕式上,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实践基地名单公布,十堰榜上有名,省内仅此一家。在全国29个荣膺这一称号的地区中,地级市仅有3个,另两个为衢州、丽水。
“武当山、汉江水、汽车城”,近年来,十堰着力擦亮这三张名片,赋予其“人文、生态、新经济”内涵,让绿水青山不再是获取金山银山的牺牲品,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能、优化结构的推动力。
从排污到治污
12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张湾区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老厂区,但见办公楼窗明几净,厂房宽敞整洁;大门外,清澈的犟河静静流淌。
“这家企业历尽坎坷,终于转型成功。”十堰市环保局张湾分局局长左辉介绍,2008年前,万润公司生产氧化铁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车间里污水横流,生产废水又黄又臭,直接影响犟河水质,被环保部门“紧盯防守”。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堰环保监管门槛进一步提高,万润公司污水处理时好时坏,屡吃罚单。有人提出,索性将其一关了之。
再不转型,死路一条。2015年,万润公司瞄准新能源电池这个新兴产业,组建国内顶尖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新能源材料研发。同时,组织专业团队对污水处理进行试验与工艺调整,最终研发出一套零排放污水处理工艺。
短短3年,凤凰涅槃。如今,万润公司在张湾工业新区建设的基地可年产磷酸铁2万吨、磷酸铁锂5000吨,年销售收入10亿余元,污水处理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环保要求达标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技术提升,科技带来的高附加值令企业如获新生。十堰对绿水青山的追求成为企业发展的“压力阀”。
“向昨日的传统告别,向今日的规范迈进”,在恒融实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悬挂着这样一幅醒目标语。这家以汽车燃油箱、电动车整车装配为主导的企业,前身是一家玻璃啤酒瓶厂,2013年开始转型,目前跻身十堰“百强企业”。
“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近年来关停并转规上企业560多家,拒绝环保不达标项目160多个,倒逼企业从排污转向治污,提升技术含量,优化发展质量。”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说。
图为:十堰大山中的魅力乡镇。(视界网 叶相成 摄)
从卖鱼到卖水
“库面上的网箱密密麻麻,船都划不动。”这是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村民叶明成对往昔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丹江口水库兴起网箱养鱼。关门岩村260多户人家,从事网箱养鱼的有190多户,有网箱1.4万多只。村干部陈诚回忆,当时全村水产品产量315万公斤,渔业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但这背后,是惊人的生态代价。“起初的规矩是一亩一只箱,后来发展到一亩七八只。网箱太密,水不流动,水质越来越差。鱼长得慢,价格也低。”叶明成说。
为保一江清水,网箱必须清理。记者登上“国环监一号”环保监测船进入库区,但见湖水清澈如练,过去星罗棋布的网箱不见踪影。据统计,经过3年多持续努力,十堰18万余个网箱被“清零”,同时,该市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进一步净化水质。
“水质好、环境美,大家都受益。”陈诚介绍,关门岩村正发展柑橘种植和乡村游,追求“水里有鱼,坡上有橘,家中有客”。
在丹江口,有一条“水都大道”,水资源加工企业沿着大道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这里有最好的水源,加工出超国家卫生标准的水。”润京水业公司办公室主任周光霞介绍,该公司已形成年产2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值两亿多元。
2017年,丹江口8家水资源利用企业年产值26.2亿元,占该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49%。
生态水就是财富。2018年6月,华彬芙丝矿泉水在竹溪县投产,一期总投资6.57亿元,年产25万吨高端矿泉水。在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税收3.8亿元,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
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已成为十堰招商引资的王牌。2015年,东风汽车与沃尔沃集团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落户十堰。此前,沃尔沃曾多地选点,时任沃尔沃集团董事会主席思文凯到十堰考察后,一锤定音:“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让人印象深刻!”
图为:犟河河道成美景。(视界网 叶相成 摄)
从卖货到卖景
石砌山墙,青瓦屋顶,古朴壁炉,原木桌椅……走进郧阳区樱桃沟村“50山居”,原生态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原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一座土木结构四合院,一度当作羊圈,后改造为客房,每天可接待8位客人住宿,每间客房一晚500元。
旧房改造点石成金,村民纷纷效仿。上世纪60年代的房屋被改造成“60居”,还有“70黄酒坊”“80居”“90居”等。村里聘请专业机构统一规划,不开山、不填沟、不毁林,小到院子围墙,大到房子结构,都融入山村环境。
村口有个农家小院,名为“龙升酒庄”,老板刘龙升54岁,以前在十堰打工。樱桃沟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他回来开了农家乐:“樱桃花开、樱桃成熟的季节,游客吃饭都要排队,生意好的一个月能收入十几万。”
村支书朱德永介绍,全村开了120多家农家乐,2017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人均纯收入提升到9000多元。
王阿姨在村口卖菜,都是自家种的,施的农家肥,许多游客们临走时都会买一些,“以前咱村又偏又破,吸引不来人,如今环境好了,不请人自来,菜也好卖了。”
近年来,十堰以武当山为龙头,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2017年,该市共接待游客55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8%和20%。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综合收入130亿元,超过10万贫困户靠旅游或相关产业脱贫,占总脱贫人口两成。
“绿色产业才是可持续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委书记张维国表示,十堰将构建绿色经济空间布局体系、绿色经济产业体系和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崛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