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晚报电子版截图。
十堰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努力打造沿江绿色保护带。
云上十堰讯 文/记者 徐正国 吴忠斌 图/记者 张建波 报道: 全长1577公里的汉江贯穿十堰全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日前,国务院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堰作为汉江流域重点城市,被全境纳入《规划》。《规划》提出,将致力打造“美丽汉江”、构建“畅通汉江”、培育“创新汉江”、创建“幸福汉江”、发展“开放汉江”、建设“活力汉江”。
十堰地处我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横贯全境的汉江在十堰境内流程达216公里 。十堰如何抢抓这一重大机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2月11日,市委书记张维国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奋力建设美丽十堰、畅通十堰、创新十堰、幸福十堰、开放十堰、活力十堰。
十堰全境纳入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南阳市全境及洛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的部分地区,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全境及随州市、孝感市、武汉市的部分地区,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全境,共84个县(市、区),规划面积19.16万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为: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和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
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化,丹江口水库水质优于Ⅱ类标准,汉江干流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支流及重要湖库水质满足水功能区管理目标;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文化软实力增强,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宜居宜业的生态经济带全面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富裕,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打造“美丽十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走廊
《规划》从构筑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保护一江清水、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土壤修复、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六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汉江”,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走廊。
记者发现,这六个方面与“生态十堰”建设密切相关。
其中,在打造沿江绿色保护带上,以沿汉江干流堤岸最高洪水水位线为界,向陆地延伸30米为河流保护区,禁止布局非水利建设项目;向外延伸300米(城区100米)为岸线保护区。丹江口库区等地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在加强湖库与湿地生态修复上,将丹江口库区等湖泊湿地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实施退耕还湖(湿)、滨河(湖)生态建设等工程。加强汉江流域河岸带和丹江口库区库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持河流、湖泊、水库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恢复以鱼类资源为重点的水生生物多样性。
在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上,在秦巴山等适宜地区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等。加强汉江干支流两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积极开展森林公园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对丹江口库区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其他地区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在加强水源地保护上,到2020年,丹江口水库和汉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上,实现汉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统筹协调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引江济汉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引江补汉工程前期研究等。
市发改委主任欧阳立表示: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十堰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纳入全国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郧阳经济开发区、竹山经济开发区、竹溪工业园纳入省级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郧阳区纳入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建设试点城市。
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说:十堰将结合《规划》,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好五河治理、水源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蓝天保卫战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 ,守住生态底线,补齐生态短板,全面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设美丽十堰。
构建“畅通十堰”: 形成“一主一辅多支点”枢纽城市体系
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示意图。
《规划》从提升汉江水运功能、加快铁路和公路建设、提升民用航空运输和服务能力、建设体系完善的物流网四个方面提出,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畅通汉江”,着力打造内外通畅、网络完善、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增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规划》提出,在加快汉江航道整治上,实现丹江口以下达到III级航道标准、安康至丹江口库区达到IV级航道标准。积极推进堵河等支线的疏浚及复航工程。加快推进夹河、孤山等枢纽工程,加快水电站枢纽过船设施建设,提升丹江口过船设施等级标准,消除汉江通航瓶颈。
在加强港口建设上,积极发展丹江口等多个港口建设。鼓励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与联合经营;推进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铁水、公水多式联运发展。
在加快公路建设上,建设丹江口水库环库生态通道。
在提升民用航空运输和服务能力方面,加快十堰机场等改扩建,提高区域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新增和加密十堰机场、神农架机场等航线航班,提升旅游机场运送能力。
在建设体系完善的物流网方面,发挥汉中、安康、商洛、十堰、荆门、孝感、邓州等交通枢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物流企业跨区域整合,建立物流联盟。
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十堰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目前,十堰正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补齐交通短板,提升交通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初步形成三个“两小时交通圈”“两纵两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和“一主一辅多支点”枢纽城市体系,为十堰市建设“三国两区一基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创新十堰”: 将汉江流域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新增长极
《规划》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五个方面提出,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创新汉江”。其核心要义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体系,把汉江流域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新增长极。
培育“创新汉江 ”,十堰的发力点在哪里?《规划》从多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支持十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等。
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上,加强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南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加速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在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上,支持襄阳、十堰、荆门、南阳、汉中等老工业城市加快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
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上,支持十堰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中药材基地、林果基地、优质茶叶基地等。
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支持汉中、南阳、十堰、荆门、仙桃、潜江、武汉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
在创新发展全域旅游上,打造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湖北武当太极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加强武当山、丹江口水库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控等。
在加强文化传承与传播上,对丹江口库区淹没区濒危文物实施抢救保护;开展汉文化、道家文化、汉水文化等汉江特色文化研究;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等。
市发改委主任欧阳立介绍:“创新汉江”为十堰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期间,十堰制定实施《十堰市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十堰旅游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十堰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有力助推了传统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踏上了第二次跨越发展的征程。十堰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工作曾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彰。下一步,将以《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十堰市贯彻落实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工作方案》,努力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充满活力、富有潜力、极具魅力的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
创建“幸福十堰”: 由传统山城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
《规划》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五个方面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消除贫困,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建“幸福汉江”。
《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十堰打造商用汽车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由传统山城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
在优化城市绿色空间上,推进丹江口等国家园林城市建设。
在创新城镇规划管理上,在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内严禁房地产开发。推进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优化村落布局,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在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进力度,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重点工程。加强区域扶贫协作,继续推进对口协作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工作。大力推广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新模式,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完善丹江口库区移民后续工作上,积极筹划移民发展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在生产生活上加强后续帮扶。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和提高移民群众的就业能力,多渠道帮扶库区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制定移民新村生产发展规划,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移民增收。
《十堰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构建以中心城区(含郧阳区)为核心,丹江口市和房县为副中心,其他县域城关镇为支撑,中心镇(重点镇)为节点,一般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生态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三个1/3”人口承载格局。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农村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发展“开放十堰”:打造京津冀对口协作示范区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十堰是丝绸之路的东大门。自古以来,十堰就与陕西尤其是陕南地区交往密切,是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节点。“一带一路”的推进,对十堰向西拓展市场,加强区域间合作意义重大。十堰生产制造的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轮胎、食用菌、茶叶等商品通过“一带一路”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乘“一带一路”东风,十堰正从汉江出发,走向大海,融入全球。
《规划》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内区域合作三个方面提出,紧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全方位开放,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记者注意到,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规划》提出,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工业合作、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经贸交流等方面,与京津冀地区开展经常性协作与交流。加强与南水北调受益地区的沟通协调,巩固和拓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常态化工作机制,扩大对口协作产业发展基金规模,打造南水北调京津冀对口协作示范区。
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上,《规划》提出,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完善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
市发改委主任欧阳立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供水172.81亿立方米,北京受水39.24亿立方米,汉江水已占首都城市供水的71.3%。5年来,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实施包括水质保护、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合作交流等各类对口协作项目近400个,投入协作资金11.25亿元;北京市在库区落地产业合作项目40多个,总投资300余亿元;京堰互派挂职干部117人,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3500余人,实现了水通、心通、商通的“三通”目标。下一步,十堰将进一步加大与京津冀地区的协作,广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规划》,积极实施破零攻坚行动、市场开拓行动、出口回归行动、扶优壮强行动、精准服务行动五大外贸出口行动,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引导企业尽早开展外贸“第一单”,鼓励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壮大十堰出口规模,促进十堰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建设“活力十堰”: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规划》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活力汉江”。此举旨在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上。《规划》提出,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设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的河段、区域,编制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切实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合作开展环境保护督察,严格环境保护执法,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实行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支持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在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上,开展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研究制定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办法。鼓励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支援生态补偿试点。
此外,《规划》还就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产业统筹协调、推进教育卫生资源共享、促进社会保障对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表示:多年来,十堰在“活力汉江”建设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十堰在全省率先出台《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等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被全省学习、借鉴、推广。下一步,该局将认真梳理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为活力十堰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