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一部发胖史就是一部吃肉史

原标题:悦读丨一部发胖史就是一部吃肉史

如今对胖子人人喊打,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女生嫁人唯胖可亲。

有趣的是,中国的女胖子(4640万)比男胖子(4320万)足足多出320万,但舆论上肥胖的老男人比女的要猥琐。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发胖这件事。

油腻对当今时代的中年男人已属暴击,愈发隆起的肚子又像是怀了娃。言语之间鄙视再加现实世界避之,使得他们当中不少人心怀忿怨:“哼!早生一百年,我可是被羡慕的。”

肥美曾是向往

这话着实不假。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到中国后,进京沿途看到的净是一群又一群的瘦子。此后一直到民国,中国人的肚子非但没有鼓起来,还得了一个“东亚病夫”的绰号。可想而知那时候大部分的中国人有多瘦,否则鲁迅先生一开始也不会想着学医来改变中国人的体质了。

向往胖,是民国时代人们在体质追求上的主旋律。现今到处都是减肥广告和减肥药,彼时的媒体上,却是增肥、进补广告的天下。

说浙江一个叫陈培德的中年男人,因为工作繁重劳累而致身体虚弱多病。自从服用韦廉士红色补丸后,不但身体强健,而且体重增加。

现在看来,那时候其实是肚子里没食儿。吃进嘴里的,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肉和蛋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句话,营养跟不上,吃再好的补药,体重也不会增加。所以,以胖为美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这脉络跟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并行一致。

如今对胖子人人喊打,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女生嫁人唯胖可亲。胖,说明有吃的,以此延伸开来即是,胖意味着富贵和健康。毕竟票证时代食物定量供应,吃饱算万幸,吃好吃多那是幻想。看来,个人体重从不是私事,跟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肚子的瘪和鼓,直接影响公众的行为和选择,进而左右社会的发展潮流。

(资料图)

何以解忧,唯有赘肉

数据显示,1961年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96.54%。当然,传统上我们也不像西方人那样是吃肉的国家,我们身体大部分所需的能量,都是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改善和食物供应种类的丰富,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比重亦在持续增长。1980年全年人均消费的各种肉类只有13.2公斤,到了2000年,肉类的消费量达到了人均37公斤。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据,不代表能平摊到每个国人的头上。但不难看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人处在一个拼命吃肉的过程中。彼时没有发胖的概念,只有增肥。平时能经常吃上肉的人,恨不能替所有国人,把过去一百多年来欠下的嘴账,都给吃回来。

于是,第一波有了啤酒肚的中年男人出现了。你可能还在想,这些发了胖的老男人们是哪个群体呢。很容易能想到,八十年代开启的下海潮,让一大批男人的腰包鼓起来了。乍富,一切都要显露在外,一个个像怀孕的肚子,成为了有钱人的象征——那时候不叫胖,叫发福。

客观上看,彼时的商人刚刚跟世界接触,各种理念尤其关于身体健康方面还是旧式的,加上商人应酬多,身体发胖成为必然。由于思想陈旧——还停留在胖是富贵的旧思维里,使得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胖会成为累赘和负担。而且,这些鼓着啤酒肚的中年男人,是全社会的崇拜对象。

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从2000年开始,肉也开始向其他阶层的人身上长了。最直观的例子是,我国城乡居民的脂肪摄入量在暴增。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的高脂肪膳食水平彼时还处于增长阶段。

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降低膳食脂肪,当时其脂肪供能比为36%~37%,但是经过近30年的时间到2000年这个比重只降低到了32.8%。而我国恰恰相反,城市居民用了10年时间就攀升,甚至超过了美国居民1971年的高脂肪膳食水平。换言之,胖子终于要遍地开花了。

美式肥胖法

在公众的直观感觉里,我们当下的胖子并不多,尤其和美国满大街的胖子比起来,中国人个个还是瘦子。但根据研究统计显示,在严重肥胖的人口中,我国从1975年男性和女性分列第60和第41位升至第二,仅次于美国。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我国的胖子虽然将近9000万位列世界第一,肥胖率只有美国的1/5。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早于我们吃了肉,但因为高脂肪的摄入过多,也先于我们体验了一把糖尿病、冠心病等胖子的专属疾病。

于是,美国社会开始提倡低脂肪膳食。当肥胖不再被社会所追捧,精英阶层首先开始改变,他们停止了食用高脂肪膳食,而且会抽出时间去健身。

对于相对贫穷的阶层而言,他们只能继续吃高热量的食品,因为这些要便宜很多;由于忙于生计,他们也不可能花费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去健身;还有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身体健康的管理视若无睹。

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肥胖,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贫穷病。不信你瞅一眼西方社会的精英名流,有哪个还是胖子呢?

拥抱肥胖和被动变胖

与发达国家越穷越胖的社会生态比起来,我国几乎是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有胖子。造成这种独特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还是“胖即富贵”的意识在延续。

虽然中国的精英们不再胖了,但整体而言,当下社会各个领域里的中坚阶层,对于胖的认识,还不是太敏感。

他们年龄在45岁以上,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使得他们对于吃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求——有钱人在花样翻新地吃,没钱人也尽可能低多吃。于是,有钱人里有不少胖子,没钱人里的胖子也不少。

有趣的是,中国的女胖子(4640万)比男胖子(4320万)足足多出320万,但舆论上肥胖的老男人比女的要猥琐。原因在于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性胖子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有些胖子会拼命减肥。但对男胖子而言,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相貌,从而使得他们会选择无视自己的身材。

英国最胖的男人CarlThompson日前猝死家中,终年33岁,体重800多斤。(视觉中国/图)

如果说一部分中老年男人是在主动拥抱肥胖,那么,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城市里,又活跃着两种胖子。一部分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因为生计缘故,不得已正在被动的变成胖子。

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熬夜过多和肥胖呈正相关。在大城市里,由于工作繁重和竞争激烈,熬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同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基本不做饭,平时都是以高油、高盐、少菜的快餐为主。加上久坐和缺乏锻炼,随着年龄增长,赘肉最终会找上门来。

过去物质匮乏,亏嘴的当属孩子。如今,看看经济发展高地区的教室,小胖墩越来越多。这是在城市阶层里,第二种被动发胖的群体。

少年儿童肥胖占比,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东部地区的小胖子比西部多,城市里的比农村多。和他们的爷爷辈们相比,儿童并不喜欢胖,也不存在物质匮乏引起的胖是富贵的意识,他们只是单纯的好吃。

无论是肯德基和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还是酱肘子牛羊肉等各类美食,通通来者不拒。再者,有些孩子的家长存在溺爱心理,对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重视不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不胖都难。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当下的中国人算是彻底跟一百年前的瘦子告别了。从东亚病夫变成东亚胖夫,从有钱人的专属到眼下谁都能吃饱,食物的播撒力度在各阶层显得越来越均衡。只要你想变胖,敞开吃就是了。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要升级换代。胖或瘦只是外显因素,本质上全社会的体质,维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平才是重点。

眼下虽然已开始出现了对肥胖的声讨,然而不管是减肥,还是有意识的控制食欲,仅还局限在年轻人领域。但可以相信,随着舆论有意识的引导,社会各阶层对胖的认识,会发生转变。

而对于那些还抱有旧意识的老男人,毕竟刚填饱肚子,猛一下再瘦回去,心理上不适应,身体上也做不到。有肉,夫复何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