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侮辱性绰号,属校园欺凌!十堰人,别再给别人起绰号了

云上十堰讯 记者 张贞林:起绰号,被叫绰号,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最近,广东省教育厅出台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其中规定“给别人起侮辱性的绰号”属于校园欺凌。新规一出,立即刷爆朋友圈。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在学校里给同学起绰号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如果你家的孩子,被同学们起了侮辱性的绰号,该怎么办?如果家里有个爱起绰号的熊孩子,家长又该怎么做才好呢?

市民吐槽

我小时候也有绰号

起绰号,被叫绰号,相信多数人的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家住六堰的刘先生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的绰号故事,记忆犹新。

“上小学时,班上有个同学姓李,走路有点瘸。有一天,不知道是谁无意中喊了他一句‘铁拐李’,同学们觉得这样喊好玩,就一直喊他的绰号。”刘先生说,当时,他读小学时,班上一半学生都有绰号。

“我个子矮,同学们就给我起了个绰号‘根号二’。”市民彭女士回忆说,“我当时很郁闷,这个绰号比直接叫我矮子更伤人。可是同学们都这样叫,我也就不吱声了,但我的心里总是不好受。”随着时间流逝,同学们联系减少,慢慢地也就没人知道彭女士当年的绰号,“现在回忆起来,多数同学那么叫没有恶意,只是觉得好玩。当时都很年幼,没考虑到这样会给我带来伤害。”

除了给同学起绰号,刘先生回忆说,同学们私底下还给老师起绰号。当年,有个老师说话爱带一个“嗫”,学生们背后就喊他叫“镊子”。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名80后市民,他们在学生时期,都有给别人起绰号的经历,自己也有多个绰号。

汉江师范学院优秀辅导员苗纯骄介绍,绰号又有“别号”、“诨号”、“外号”之称,通常根据人的特征、特点等,在本名以外给其另起一个非正式的名字。例如,“诗仙”是李白的别号,“花和尚”是鲁智深的别号。

别号、绰号在现实中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被他人起过绰号,只不过一般来说,多数绰号都是亲朋好友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一般没什么恶意,充其量也只是开个玩笑罢了,不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和不适。

侮辱性绰号则不然,最明显的一种情况,是针对他人生理缺陷而起的绰号。对于当事人而言,由于生理缺陷已有自卑情绪,容易敏感,如果再被人拿来说事,纵使背后没有那么大的恶意,也无异于揭伤疤,是一种赤裸裸的语言暴力,会给当事人带来难以抚慰的心灵创伤。

记者调查

给同学起绰号较普遍,有些具有侮辱性

近日,记者随机在部分学校门口走访了一些学生,听听他们对给同学起绰号的理解。

“我们班上有‘鸭子’,还有‘熊大’。”在人民路一小学上二年级的乐乐告诉记者,班上有同学爱帮人取绰号。“‘熊大’是班上个头最大的同学,很壮,走路像动画片里的狗熊。叫‘鸭子’的同学说话声音很怪,像鸭子叫。”

记者问乐乐:“你觉得这样叫同学好吗?他们有没有给你起绰号?”乐乐愣了几秒钟,不好意思地说:“也有,只是我不让他们叫,谁叫我跟谁急,背后叫没叫,就不知道了。”

记者发现,学校里总有一些同学,由于某种原因,被人起绰号。小学阶段,同学们大多凭外貌起绰号,比平均值胖一点的、瘦一点的,甚至特别白、特别黑的外貌特征,都会被拿来起绰号。另外,大家还喜欢用动物名起绰号,比如猪、熊猫、猴子,都是比较“热门”的。低年级的同学可能感触不深,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内心越来越敏感,伤害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城区一公办小学的胡老师,负责学校的政教工作。他曾处理过一件事,当时有一个四年级的男生,性格比较温和,被同学叫成“娘娘腔” 。有一天,这个男生忍无可忍,对着喊他绰号的同学拳脚相加,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打架事件。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因起绰号引发的校园欺凌。

上学期,他在一个年级80名学生中,针对起绰号的问题做了调查。胡老师统计发现,约有一半的孩子被起过绰号。其中,13个孩子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绰号,对别人给自己起的绰号表示困扰的,有五六个人。

胡老师说,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恶意的绰号受到伤害,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情况不愿说,但是把这根刺深埋在心里,有时候甚至偷偷躲起来哭;第二种情况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大多出现在男生身上。

老师直言

爱起绰号不能当小事,应尽早掐掉苗头

茅箭区一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张老师告诉记者,她很重视孩子们起绰号的事。“孩子相当于被贴标签了,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尤其是从外形上否定别人的绰号,比如胖、黑等。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有这种行为,也应该第一时间去制止。孩子遭受这种嘲讽会很无奈,时间久了,性格可能会压抑。”

张老师直言,在自己的任教经历中,孩子互起绰号的现象挺普遍。她解释说,一般孩子越大越喜欢起绰号。“一、二年级孩子会比较听话,到了三、四年级,可能就管不住了。因此,这个情况刚开始出现,就一定要把苗头掐掉。”

张老师说,发现这样的情况,她会先跟起绰号的孩子沟通,然后再跟他的家长沟通。“随后还会开一个班会,让大家引起重视。”张老师表示,如果这样都改不掉的话,她便会稍微强势一些,“让班级所有同学都做好监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立即汇报,我会和全班同学一起来监督。”

采访中,不少班主任老师表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制止,要抓住教育时机,否则起绰号的同学是不会认识到错误的。

太和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艾春启提醒,恶意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容易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让被起绰号的孩子出现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真如别人眼中那么差劲,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开展社交。

确定孩子在校园被欺凌后,家长的反应也很重要。艾春启说,家长切莫掉入下列几个反应误区:一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介入,用成年人的方式替自家孩子“出气”,这是不利于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反而会导致问题扩大化,也会让孩子解决冲突时更手足无措;二是斥责孩子“无用”,这是非常错误的情绪反应,会导致孩子不敢再跟家长倾诉,从而选择压抑自己;三是鼓励孩子“以暴制暴”回击报复,报复行为会让孩子再一次体验欺凌,加深心理创伤,我们的目标不是报复,而是防止欺凌事件再次发生。

部门举措

整治校园欺凌,十堰多部门联合行动

近期,广东省明确规定“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将社会共识上升为法律意志,有助于提高家长、老师、学校和政府部门对于校园语言和心理暴力的重视。

今年9月,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出台《十堰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学生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市教育局安全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广东省相比,我省、十堰的《方案》虽然没有明确将“侮辱性的绰号”列为校园欺凌行为中的一项,但根据“校园欺凌”的界定,给别的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语言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这就属于校园欺凌。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