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鉴宝节目后 十堰退休教师义捐出清同治年间的这件宝物

退休教师李会仙手拿捐赠荣誉证书,十分高兴。

云上十堰讯 (十堰晚报)文、图/见习记者 朱晓琳 报道:“这套清同治版的《郧县志》是国家的宝贝,是我丈夫当年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一直藏在家里。现在,十堰博物馆收藏了它,我心里就踏实了。”近日,77岁的退休教师李会仙手拿捐赠荣誉证书,高兴地跟记者说。

退休教师捐152年前郧县古志书

今年10月16日,十堰人民小学退休教师李会仙,向十堰博物馆捐赠了一套清同治版《郧县志》。

这版《郧县志》共10卷8本,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成书,是继康熙版《郧县志》后的第二部县志。全书设序·图、天文卷一、舆地卷二、学校卷三、赋役营建卷四、职官卷五、选举卷六、军政卷七、人物卷八、古迹卷九、艺文卷十,涵盖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内容。

十堰博物馆专家称,这套清同治版《郧县志》距今152年,填补了馆内收藏纸质文物的一项空白,对于研究十堰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清同治版《郧县志》保存基本完好。

55年前,丈夫在大火中抢救出古志书

1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柳林路的李会仙老人家中。得知来意后,她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记者。

“您为什么要向十堰博物馆捐书?这套清同治版的《郧县志》怎么到了您的家中?……”面对记者的提问,李会仙的思绪回到了55年前。

那是1963年的一个春天,在郧县(今郧阳区)城关,李会仙的丈夫姚天福发现有人正在烧毁一批字画,他从中发现了一套封面泛黄的厚厚书籍。翻开一看,“同治、郧县志”等字样跃入眼帘,“这可是记载咱们老郧阳的古志书啊!”姚天福心中一惊,可不能将这个古代宝贝付之一炬!随后,他悄悄藏在怀里带回了家。

姚天福将抢救古志书《郧县志》的经过告诉了妻子李会仙。于是,夫妇俩决定将这套古志书保护起来!

从最开始的牛皮纸保存,到换成报纸保存,再到最后塑料袋保存……这套同治版《郧阳志》共有8本。每一本,夫妇俩都精心包裹好,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衣柜里。

搬家八次,《郧县志》形影不离

随后的55年,李会仙一家从郧县老城搬到新城,再搬到十堰,先后搬了八次家!每次搬家,很多东西都没有带走,唯有这套珍贵的《郧县志》跟着一家人辗转各地,一直搬到十堰。

李会仙激动地说:“这不是我家的东西,只是帮国家保存。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来还给国家。老伴是2012年走的,我现在也77岁了,我一定要圆了老伴的心愿,将宝贝归还国家。”

“我和丈夫都是知识分子,父亲也读过北京大学,因此,我们知道这套书的价值重要。”李会仙说。

看鉴宝节目,萌发捐献念头

“我经常看鉴定节目,于是萌生了将这套《郧县志》送到博物馆,供专家研究的想法。”今年国庆长假过后,李会仙找到十堰博物馆,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很快,十堰博物馆派出工作人员,到她家取书。

“博物馆收下这套《郧县志》,我心里就踏实了。我终于完成了任务,因为它又回归了国家。后来,十堰博物馆还给我送来了荣誉证书!”李会仙拿出证书,开心地说。

十堰博物馆保管科收到李会仙捐赠的清同治版《郧县志》后,第一时间做了相关检查。近日,十堰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胡春雨告诉记者:“这套文物被李会仙保存得很好,基本不需要过多地采用防腐、除湿等技术手段。现在,我们已登记入库,专门存进纸质文物的专用柜里。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古志书的开发利用,充分用好这个重要资源。”

胡春雨表示,李会仙捐献古志书的行为,是爱护文物、尊重文物的一种生动表现。同时,十堰博物馆长期开展文物征集,欢迎市民踊跃捐赠!十堰博物馆保管部电话:0719-8494510。

征稿启事

说到传家宝,人们可能习惯性地想到“价值连城”,其实不然,它可以是一把木梳,也可以是一件衣服,甚至是一种精神。在代代传承之中,它珍藏了一段段温暖感人的故事,传递了一个个独特的家训家风,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家族精神。近期,本报《收藏》版将开设《传家宝》栏目,欢迎大家积极来电来稿,讲述传家宝背后的故事,和我们分享难忘的人生经历。讲述热线:8205690,投稿邮箱534381901@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