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朝十堰行一生荆楚情 ——三名北京干部车城挂职的故事
湖北日报2018年11月7日14版报道。点击进查看原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王申:给库区送来五朵“云”
“这两天要发5000斤蜂蜜到北京,大伙加把劲。”10月30日,丹江口市蒿坪镇黑垭村中华蜂基地里,十多名蜂农正在割蜜,空气中满是甜蜜的味道,公司负责人庞财峰擦了把汗:“今年生意好,多亏‘云’帮忙。”
这朵云叫“美丽乡村云”,是丹江口与北京市海淀区合作开发的定向电商服务平台,为贫困户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通过云产业扶贫模块,畅通农特产销售渠道,帮扶农户脱贫增收、发展特色产业。”北京挂职干部、丹江口市副市长王申说。
黑垭村山地面积5万亩,近年来大力发展党参、天麻等中药材种植,为蜜蜂提供了丰富蜜源。然而,受困于销路单一,蜂农收益一般。今年3月,在王申等对口协作干部的协调下,丹江口开始搭建“美丽乡村云”。8月,云平台建成。黑垭村的蜂蜜刚上线,就成为市场“爆品”。“北京西苑中医院一次订了1000斤,说咱的蜂蜜天然、含糖量低,糖尿病人也能用。”庞财峰介绍,公司有蜂箱1.3万箱,年产蜜8-10万斤,“在‘云’上签好合同了,我们产多少北京要多少,每斤120元。”
除了美丽乡村云,丹江口还建设交通物流云、环保监测云、人才创新云和健康医疗云。“海淀区的中关村聚集大量互联网、IT企业,高科技产业优势明显。丹江口环保压力大,工业农业发展受限。希望通过五朵‘云’的建设,推动丹江口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王申说。
中关村互联网产业联盟在丹江口成立1亿元规模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互联网产业和电商平台落户库区。该联盟还将绿色大数据中心放在丹江口大坝之下。“中心机房里装有大量服务器,需要散热。大坝底部水温常年恒定在10.4℃,将水流引到机房周边,利用自然水降温,节能环保。”王申介绍,这个项目建成后,丹江口将与海淀高科技企业接轨,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提前布局,抢占市场。
王申是2016年底到的丹江口,计划挂职一年。2017年11月,正值丹江口与中关村互联网产业联盟谈判关键时期,他主动要求留下。现在,任期又将满,王申仍然舍不得,“听从组织安排,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再干一年!”
李国志:为竹溪旅游寻找“爆点”
竹溪县泉溪镇有一个秀美的小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床是整块的石板。河名石板河,村叫石板河村。2016年,该村成功创建3A级景区,年客流量在10万人次左右,可村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停车拍照,上车走人,游客留不下来,没有消费。”村委会主任代立军说。
2018年年初,北京挂职干部、竹溪县副县长李国志来到村里。第一次,看着石板河啧啧称奇;第二次,对着山间的几幢老房子若有所思;第三次,交给代立军一份完备的乡村旅游发展方案。“方案很具体,包括吸引市场主体投资、改造民居销售农特产、将老土坯房打造成精品民宿等。”代立军说,现在,村里已有2家电商、5家农家乐,规划建设“南山里”乡村民宿,老百姓终于尝到甜头,“一个竹子编的小板凳,能卖三四十元,还抢手得很。”
蒋家堰镇敖家坝村看得“眼红”,也找上门来。李国志到村里考察,发现敖家坝村的自然条件和北京密云区古北口镇很相似,后者建设了一个“水镇”,他建议敖家坝村前去学习,同时帮忙联系北京联合大学一位教授做规划。“敖家坝村现在是一张白纸,不能着急,第一步一定要踏准。”李国志说。
来十堰挂职前,他是密云区司马台国际休闲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搞旅游是老本行。“到竹溪以后我才发现,这儿的旅游资源太好了。”2018年元旦,李国志没回家,全县各乡镇跑了一圈,沿途所见令他惊喜中也有遗憾,“宣传推介还要下功夫,景区需要差异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爆点’,激活全局。”
李国志觉得,鸡心岭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三省交界,邻近十八里长峡等风景区。他说:“以鸡心岭为中心,打造一条精品自驾游线路,串起各景点,沿途建设纪念品售卖点、民宿,配合电子地图、自媒体宣传。”
挂职一年来,除了主管的对口协作、招商引资工作,李国志做得最多的就是牵线搭桥,把北京旅游企业请来竹溪考察,选派竹溪干部进京学习。“旅游是富民产业,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我会一直关注竹溪旅游,争取把更多资源引进大山,把竹溪美景推介出去。”
曲书才:骑着单车进村种香菇
时间过去了3个多月,郧阳区安阳镇大柏树村村支书韩士忠仍对那一幕记忆犹新。
那是8月26日,周日。正午时分,韩士忠在村头休息,远远看到一个人影推着自行车,在山路上慢慢走来。定睛一看,是北京挂职干部、郧阳区副区长曲书才。“骑了一半,前胎被扎破了。”曲书才不好意思地笑笑。
他是早上8点从城区出发的,30公里路连骑带推,下午1点才到大柏树村,路上喝光了三大瓶矿泉水。“我不会开车。今天周末,所以借了一辆自行车。”两人边走边聊,来到村里的香菇大棚。“村里壮劳力不多,就20多个妇女、老人,时间太紧了。”韩士忠在路上叫苦。曲书才没做声。到了大棚,正好运来一批菌棒。曲书才袖子一挽,上前就搬。“还有啥好说的?区长都亲自上阵了,咱好意思偷懒?”贫困户刘连芬说。
这天,菌棒搬得格外快。下午5点,5000多只菌棒全部入棚上架。曲书才搭顺风车赶回城区,一周后,收到韩士忠发来的短信:全村发展菌棒6万9千只,长势良好。曲书才回道:感谢你们的付出,我请大家吃饭!
这顿饭,到现在还欠着。不是曲书才赖账,实在是太忙。他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是在10月29日,刚从黄冈参加一个全省农口会议回来,第二天又要到北京,协调郧阳农产品进京展销会。翻开工作日志,这样的连轴转几乎持续了一年:2018年3月,他奔走协调多次,北京尤迈医院与郧阳区人民医院签订帮扶协议,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远程会诊17例;4月,东城区援建郧阳城关三小电脑室和图书馆;6月,他忙于扶贫和香菇产业发展,一直待在郧阳,错过了女儿中考。“来郧阳快一年,我掉了4次眼泪。第一次,是读描写郧阳移民的书《挥别故园》,后面三次都是在贫困户家里。郧阳、十堰人民为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牺牲,我觉得必须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曲书才初来郧阳时体重84公斤,现在78公斤。“能为库区人民做点事,掉再多肉都值。”曲书才说,这段经历,将是他永远铭记的宝贵财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