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频现“十堰蓝”,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云上十堰讯 文/记者 蒋辉 实习生 朱南南 图/记者 张建波 报道: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深刻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改革开放40年来,十堰市始终秉承“内修生态、外修人文”的城市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实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不断探索创新。
加快荒山披绿 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四方山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前后,十堰正举全市之力建设二汽,城区面积很小,主干道只有一条人民路和现在朝阳路的一部分,沟沟岔岔都因厂房建设被挖得千疮百孔,车一过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作为二汽老职工,童志康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上海来到十堰,彼时的十堰于他而言就是一个大山沟,居住环境极差。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2000年,我市就提出“生态立市”战略,2013年2月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战略。
2013年12月,十堰在湖北省率先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编制了《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规划》,构建“一环、三横、三纵、多点”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提供行动指南;2016年制定的《十堰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勾画出十堰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级核心水源地的宏伟蓝图。
为更好地保山护水,十堰在全省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生态补偿和环保目标责任第三方考核等制度;成立高规格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6年首部地方性法规《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实施,堪称史上最严“护山符”;2017年《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又颁发实施。
“我已连续十年参加植树活动,一家三口植几棵树,既亲近自然,又有益于环境。”在今年的植树节现场,市民林先生说,此外,他还定期去牛头山、四方山捡垃圾。如今,像林先生这样热衷环保的市民越来越多。
以林业部门为主导,围绕道路、城镇、水体等重点区域的宜林荒山、裸露山体、石漠化地块,不断创新苗林一体化、招投标造林、公司化造林等新模式,开展高质量造林绿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66.63万亩。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2896万亩,森林面积达1948万亩,均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蓄积量达6528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十堰将通过实施九大重点工程,最终形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生态宜居新十堰。
近5年来,十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与裸露山体治理,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76.17万亩,年均完成人工造林39.4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多元,对全市1516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覆盖率达81.6%。
加快河道治理 建成临水生态游乐场所
治理后的马家河风景宜人。
“竹山县城这两年的变化真大啊,以前河道两边的放牛场,现在都建成了景观长廊。”前不久,在澳大利亚工作8年的王先生回到老家竹山,被眼前美景深深震撼。近年来,竹山县大力治理城关镇霍河河道和堵河河道,因地制宜建设沿河景观长廊,绿柳成荫、鲜花簇拥、燕雀啁啾……如今的竹山县城和几年前相比日新月异,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更是判若云泥。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各县市区一直十分重视区域内河流流域的河道治理,疏浚河道、建设堤岸、铺设游步道、栽种绿植,河道两旁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而城区的四条河流也得到有效治理。汉江路街办北村居民司大华对神定河的美好记忆仍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河水清澈,河里有尺把长的鲤鱼。那时候两岸居民还比较少,很多孩子晚上在河里洗澡。后来河水渐渐不干净了。”
“这里以前还是一条臭水沟,河道中淤泥堆积如山,河床上污水横流,河道两旁乱搭滥建、垃圾乱倒的乱象比比皆是。”家住张湾区夏家店附近的王太学指着神定河说,现在通过治理,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近10年来,十堰大力实施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通过清淤泥、整理河床断面、开挖衬砌中心河槽、种植青草树木、修建橡皮坝等工作,治理神定河5.8公里、马家河3公里、红卫河3.7公里、张湾河4.7公里。建设排污口590个、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200多公里,并将全市153条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丹江口水库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水质。
神定河与红卫河的两岸边滩植种青草,恢复原生态地貌,将沙土河滩建成绿色草地;张湾河的河床铺砌植生块,保持生态性;马家河则护坡植生块2万余平方米。河道的治理,不仅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改变了中心城区河道脏乱差状况,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同时,我市继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抢抓春季造林黄金季节,突出汉江、堵河、天河、滔河、盘峪河、竹溪河以及贯穿各县市区城区、重点乡镇的河流绿化建设工作,并在中心城区、县市区城区和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河流水系实现应绿尽绿。
布局休闲公园 满足市民健康生活需求
武当山剑河美景吸引许多游客。
“一条路就是一座城”,每条路都有一个名字,每条路都见证了十堰的时代变迁和发展历程。20年之前,北京路可谓是人烟罕至的荒芜之地;2005年前,市政府决定在与人民路平行的位置修建全长8.7公里的北京路。2004年交付使用的北京路目前又迎来改造工程。
在这次改造中,除了扩宽北京路宽度,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沿线居民日益迫切的休闲生活需求。整合沿线绿地及周边山地游园,打造一个以文化展示为主题的休闲公园,遵循市博物馆前广场后花园的基本格局,前广场以“山、水、车”为文化展示,保留大面积花岗岩铺装活动场地,适当在广场两侧及路边增加树阵林荫空间,并整治建筑周边的绿地空间。
重塑绿地空间,将十堰各县市区的特色文化布置其间,引入休闲绿道并连接山地游园;构筑公共厕所、环卫休息、休闲驿站及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按服务半径设置垃圾箱、户外饮水台等卫生设施;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统一照明设施;设置艺术景观设施等。
“现在改造效果已初步凸显,随着整个工程彻底完工,这将成为北京路沿线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北京路示范段景观综合改造工程技术负责人徐晗说,未来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升和市民生活的需要,城区将会有更多镶嵌于各个角落的生态休闲场所。
目前,十堰正大力实施城市建筑、立交桥立体绿化以及停车场绿化,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和工业新区绿化将进一步加强;四方山、牛头山森林公园档次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主要干道沿线乡镇所在地均建设一处以上小公园或游园。
而改革开放40年以来,十堰以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依托,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安全,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
“十堰城区从改革开放初期一条土路穿全城、游玩只能去人民公园的城市环境中完成了升华,真正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小区有绿化、出门有公园的生态格局,各个县市区的县城已基本被打造为山水相依、山清水秀的居住环境。”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关停污染企业 让“十堰蓝”永不褪色
我市大力治理山体。
良好的城市环境,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干净清新。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尤其重视对空气污染的管控和治理。关停污染企业、建设节能环保热电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保证“十堰蓝”永不褪色的重要手段。
截至2017年底,十堰市近年来耗资100多亿元,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全市燃煤小锅炉淘汰完毕,累计淘汰392台1218.78蒸吨,其中中心城区淘汰158台696.86蒸吨燃煤小锅炉,各县(市、区)淘汰234台521.92蒸吨燃煤小锅炉。
2017年8月,东风雷诺日产联盟新能源汽车落户十堰,产能12万辆,预计2019年投产。10月,由沃特玛主导的十堰至呼和浩特干线充电线路建成,成为国内最长的新能源物流走廊。目前,十堰已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7家,产能达30万辆,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雏形。
除此之外,十堰大力实施道路喷雾降尘、工地“湿法作业”、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对4家水泥厂与2家热电厂实施脱硫脱硝改造;中心城区全力禁鞭;建立机动车环检制度,公交车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淘汰燃煤小锅炉淘汰,对加油站、油库、油罐车实施油气回收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等,一系列“组合拳”使十堰空气达标率逐年提高,空气优良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
“我们这条路上,以前只要热电厂开始作业,粉尘就像雾气一样笼罩着我们,绿化带、房屋、街道全是灰,现在情况已经好了很多,接下来随着京能热电厂的投入使用,这里的环境会更好。”家住南岳路的李女士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