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左副都御史、荆襄巡抚原杰《南平佳地》诗考辨

□ 王学范

【内容摘要】

近年来,十堰市部分文史研究者和地名工作者往往引明代左副都御史、荆襄巡抚原杰的《南平佳地》诗为证,说明原杰这首诗是歌咏明代之 “南坪”、今日之十堰的诗作,并且断定今日之十堰就是明代的“南坪”。本文从历史文献考证和原杰《南平佳地》诗解读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原杰的《南平佳地》诗是歌咏郧西之作,与明代“南坪”无关,也与今日之十堰无关。“南平”与“南坪”是十堰境内的两个古地名。“南平”即郧西“南平川”,即今日郧西县城关镇以南到石门湾一带。而“南坪”则是与“十堰”同时存在的古地名,同在郧县南乡,大致在今十堰城区十堰到红卫一带。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用“南坪”称代十堰。

对原杰《南平佳地》诗的误读

近年来,我市一些文史研究者和地名工作者在研究十堰地名由来时,多引用明代左副都御史、荆襄巡抚原杰的《南平佳地》诗为证,称十堰原名“南坪”,有的则称“南平”。例如,邢方贵先生在2010年3月20日《十堰周刊》发表的《十堰,历史上的“特区”》一文中说:“五百年前设置郧阳府的明代右佥都御史原杰先生,曾踏遍郧阳的山山水水,却对十堰(现城区,旧称南坪)情有独钟,满含深情地赞誉‘南坪佳地’为‘平田沃地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狄敏舨先生于2011年5月5日 《十堰民政论坛》发表的 《十堰市改名的探讨》一文称: “原杰巡抚治理郧阳,作 《南平佳地》诗: ‘平地沃壤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泄两峰间。无徵旧县基犹在,有益新城筑弗悭;敷政更需贤令尹,成周教化可追攀。’彼时还无十堰地名,今十堰城区叫南平。”茅箭史志网在2015年7月31日发表论证区名由来时称:“明朝成化十三年,茅箭是郧县管辖的南平之地。原杰赋《南平佳地》诗:‘平地沃壤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泄两峰间’,形象地描绘了茅箭的地理地貌。”等等。从以上所引论述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论者均以原杰《南平佳地》(或作《南坪佳地》)诗为证,说明十堰原名“南坪”或“南平”,茅箭史志网则更说是“描绘了茅箭的地理地貌”了。殊不知这些论者均陷入了一个对原杰诗认识的误区。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原杰的《南平佳地》诗作一番考证和解读。

原杰《南平佳地》诗考证

首先我们来考证一下有关历史文献对原杰 《南平佳地》诗的记载。明薛纲纂修、吴廷举续修成书于明嘉靖时期的《郧阳府志·卷之九·诗类》在郧西县下所录第一首诗即原杰《南门山》诗:“平田沃衍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泻两峰间。无徵旧县基犹在,有益新城筑弗悭。敷政更需贤令尹,成周教化可追攀。”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该诗的最早记载,诗题并不是 《南平佳地》,而是 《南门山》,文字也与前文所提及的几位论者所引诗略有出入。成书于明嘉靖时期的 《郧阳府志》实际上是 《湖广通志》的一部分,我市的文史工作者把这一部分抽出来,称作明嘉靖 《郧阳府志》。该志成书于明成化二十年 (公元1484年),由湖广提学副使薛纲纂修,明正德十四年 (公元1519年)副都御史吴廷举续修,明嘉靖元年 (公元1522年)春刻版付梓。而原杰的这首诗是他在明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年)抚治荆襄时所作,也就是说,薛纲纂修 《郧阳府志》时距离原杰作这首诗的时间仅仅只有八年之差,人们对原杰的诗创作原委、内容所指还记忆犹新,耳熟能详,他在该志中录入原杰的 《南门山》诗,并列入郧西县下,应该是这首诗最早、最真实的反映和记录,很可能这首诗的原标题就是《南门山》。

那么,南门山是什么地方呢?明徐学谟、周绍禝纂修的万历《郧阳府志·卷之六·山川》在郧西县下载:“南门山,县南五里,危峰允起,状如列戟,宛然天开画图也。”明徐学谟、周绍禝纂修万历《郧台志》也有类似记载。清程光第纂修同治《郧西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载:“南门山,县南五里,危峰突起,状如列嶂。”清王正常、谢攀云纂修的嘉庆《郧阳志·舆图》中绘制的郧西县图,更是清晰地标出南门山,其方位正当郧西县城南门数里。笔者请教郧西县有关地名工作者,他们介绍,南门山在今天郧西县城关镇境内石门湾,离县城五里,山势如门,旁有天河流过。清代郧西八景中的“激浪雷门”景点就在这里。从最早最原始的资料来看,原杰的这首诗歌咏的对象不是今日之十堰,而是明代成化年间的郧西了。

明徐学谟、周绍禝纂修的万历《郧台志》没有关于这首诗的记载。但在他们编纂的万历 《郧阳府志·卷之三十一·艺文》中收录了该诗,文字与嘉靖《郧阳府志》没有区别,标题却变成了《南平佳地》,并且在该诗最后一句加上了注释:“郧西,古南平。”这就更确切地指出该诗歌咏的对象是郧西了。

清代康熙十年 (公元1671年)任郧阳知府的刘作霖主持纂修了康熙 《郧阳府志》,在 《卷三十三·艺文中》录入了该诗,标题也是 《南平佳地》,文字与明代嘉靖《郧阳府志》没有区别。

原杰的这首诗,在郧阳历史文献中第四次出现,是在清代同治年间郧阳知府吴葆仪修、庆裕继修、王严恭纂的《郧阳志》中。该志成书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是古代郧阳府最后一次修的府志。在该志卷八从记中有:“前志:抚治原杰《南坪佳地》诗:‘平田沃壤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泻两峰间。无徵旧县基犹在,有益新城筑弗悭。敷政更需贤令尹,成周教化可追攀。’今郡城南七十里名南坪,《类编》以为郧西古名,未知孰是。”在这一段记载中,诗的文字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把标题改作了《南坪佳地》,并且说明“今郡城南七十里名南坪,《类编》以为郧西古名,未知孰是。”这里提出了关于“南坪”的争议,但并未确认该诗是歌咏何处之作。需要指出的是,志书编纂者有意无意地将“南平”改作“南坪”,这就给后人以致于今人对这首诗的误读埋下了伏笔,前文提及的诸论者,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而误认为该诗就是歌咏昔日南坪、今日十堰的诗了。

原杰《南平佳地》诗解读

如果说文献考证仅是一个方面的话,那么,诗的内容是确认歌咏对象最可靠的证据,我们不妨从原杰的《南平佳地》诗内容的解读方面来加以分析。

《南平佳地》即《南门山》诗的全文为:“平田沃壤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泻两峰间。无徵旧县基犹在,有益新城筑弗悭。敷政更需贤令尹,成周教化可追攀。”笔者试解读如下:

我们先来看看原杰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这首诗的。明代自正统至成化年间,荆襄地区的流民一直是令朝廷头痛的大问题,最多时达百万之多,朝廷曾多次镇压驱散,但去而复聚,始终不能彻底解决流民问题。成化元年 (公元1465年),河南西华人刘通与石龙发动流民起义,自称汉王,年号德胜。先后进攻襄阳、邓州,多次大败明军。兵部尚书白圭镇压,四路围攻。成化二年 (公元1466年)五月,刘通阵亡。石龙转战四川,不久亦失败。这时监察御史周洪谟著 《流民图说》,建议以附籍方式取代过去镇压驱散方式解决荆襄流民问题,被明廷采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于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年)五月,选派原杰以左副都御史抚治荆襄,以彻底解决荆襄流民问题。原杰,字子英,山西阳城人,明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进士,历任明朝南京、北京御史,江西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等职。所任皆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原杰到任后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宣布圣恩,安抚流民,并上 《处置流民疏》,建议割原襄阳府之郧县、上津、房县、竹山诸县设郧阳府,进而设置郧阳抚治,府治和抚治均在郧县。又析竹山县尹店新设竹溪县,析郧县武阳之五里,上津津阳之四里新设郧西县。朝廷允奏,原杰按计划建设郧西和竹溪两个新县治。郧西新县治建在何处?原杰《处置流民疏》一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竹山县地名尹店、郧县南门堡、洵阳县白石河、商县丰阳镇、南阳南召保、唐县桐柏镇、房县马良坪、宜阳县穆册赵保村、汝阳县杨埠俱合添置县治并巡检司等。”这就是说郧西新县治建在原郧县的“南门堡”。这与清程光第纂修同治《郧西县志》的记载是相一致的。清同治《郧西县志·卷二·舆地志·城池》载:“郧西为后设县,治昔为南门堡,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杰檄藩司杨琚费臻周谟,同襄阳通判郑理、知县侯爵创筑。”原杰的《南门山》诗,正是在新郧西县治刚刚建成,他莅临郧西视察,登南门山远望新城,有感而发的抒怀之作。

这首诗的首联是从整体上着笔,状写新的郧西县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登上位于县治南五里的南门山远眺,中间是数十里平川沃壤,四周是高耸的群山,形成了典型的小盆地地形,具有“聚气藏风”的特征。颔联远近结合,先荡开一笔,写四周山峦由千里外的秦岭逶迤而来,绵延不绝;后状南门山眼前情景,清澈的天河水流经数十里平川,从南门山旁穿过,向汉江滚滚流去。颈联则把回顾历史和感慨现实融为一体,通过新旧对比,表明新县城建设的不可或缺和来之不易。“无徵旧县基犹在”一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依据的。清程光第纂修同治《郧西县志·卷四·舆地志·古迹》载:“黄土城,在县东六十里。隋唐《地理志》:‘魏置济阳郡,后周置县曰长冈。后郡省置县曰黄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郧西境内曾设置过“济阳郡”、“长冈县”、“黄土县”。另据有关史料记载,西汉时,今天的郧西境内曾设“长利县”,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郧西县观音镇;东汉建武六年,长利县并入钖县。诗中所说“无徵旧县基犹在”正是针对这些“旧县”而言的。“无徵”意在说明“旧县”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有益新城筑弗悭”,是针对新建的郧西县城而言,指出新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安抚流民、使国家长治久安之举。如果像前文提及的诸论者所说,这首诗是歌咏明代“南坪”、今日十堰的诗,那么就无法解读颈联这两句诗,因为十堰历史上既没有设置过郡县,当时也没有建设新城,这两句诗就是空穴来风,痴人说梦了。而笔者认为这首诗是歌咏郧西的诗恰恰与历史事实相符,使诗句所咏有历史事实相支撑。尾联以对未来的憧憬收束全篇,诗人希望新建的郧西县有勤政为民、贤能有为的县令主持县政,创造出当年周公辅佐成王那样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祥和安定的太平盛世。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把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与对历史的追寻、对现实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融为一体,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远大的理想抱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堪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原杰创作的这首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多和作出现。时任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分巡下荆南道的杨琚,当时正在郧西主持建设新城工作,他立即和了一首 《次前韵》。该诗收录在明徐学谟、周绍禝纂修万历 《郧阳府志·卷之三十一·艺文》中: “新邑初成喜看山,山中无事戍楼闲。晚晴云敛峰峦外,春煖人耕陇亩间。二水环流添野色,重鶠高拥破天悭。苍生自此安如堵,都宪功勋孰可攀。”时任郧阳府训导的陈益也和了一首 《次原都宪韵》: “回顾南门总是山,山中编户尽清闲。泉甘土沃诸村里,路转峰回百里间。稻熟农家秋有望,租完官府岁无悭。幸逢原相开新邑,比屋尧封俗可攀。”时任郧西县儒学教谕的洪文翼也和了一首 《南平佳地》: “南门城外面青山,络绎轮蹄昼不闲。田叟乐耕肥壤处,人家嘉住翠微间。天开新邑民咸遂,地重明时景弗悭。元相经营千古业,奇功盖世孰能攀。”后两首诗都收录在薛纲纂修《郧阳府志·卷之九·诗类》中。在这三首诗里同样都用了 “新邑初成”、“幸逢原相开新邑”、“天开新邑民咸遂”、“元相经营千古业”这样的字句,可徵原杰的《南门山》诗和这几首和诗都是歌咏新建的郧西县的诗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薛纲纂修的《郧阳府志·卷之九·诗类》中,将洪文翼《南平佳地》诗列为郧西八景之首,后面还录入了他创作的《古堰清流》、《转精奇石》、《张相灵池》、《天河雪浪》、《火池霞峰》、《马鞍叠翠》、《鸡岭排青》七首诗。由此可见,在郧西于明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年)初设新县之际,便形成了县八景,而 《南平佳地》是八景之首。这大概就是明徐学谟、周绍禝纂修万历 《郧阳府志·卷之三十一·艺文》中将原杰的 《南门山》诗标题改作 《南平佳地》的原因吧。一个新建县的八景之首,自然要有一首与之相配的名诗,既然郧西县由这位身为左副都御史、荆襄巡抚原杰倡议新建,他又有一首歌咏郧西 《南门山》的诗作,中又有 “平田沃壤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这样优美并且与 “南平”景色相一致的的诗句,何不把标题稍作改动,作为歌咏郧西八景之首《南平佳地》的诗呢?这样既具有纪念倡建郧西县之人原杰的意义,又借原杰这位朝廷重臣的大名以提高郧西的知名度,何乐不为呢?于是,原杰的那首 《南门山》诗的标题从此就变成了 《南平佳地》载入郧阳历史文献。

“南平”在郧西城关,“南坪”在十堰城区

还有一点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洪文翼 《南平佳地》诗中传递的关于“南平”地名的信息。他在诗中咏道:“南门城外面青山,络绎轮蹄昼不闲。”歌咏“南平佳地”,他指向的地点是 “南门城外”,这说明所谓郧西八景之首的“南平佳地”就是指郧西新县城南门外景色,这也正是原杰登南门山北望所见到的“平田沃壤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泻两峰间”的优美景色。读了洪文翼的这首诗,“南平”这个古地名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它就是指明代成化年间郧西县城以南到南门山一带。

如果说仅从对洪文翼诗《南平佳地》诗的解读来确认“南平”这个地名的确切地点还不足以让人信服的话,那么,历史文献的记载则是最有说服力的确证。为此笔者对郧阳历史文献又进行了一番翻检,终于在薛纲纂修的《郧阳府志·卷之九·山川》郧西县下发现了这样一条记载:“南平川,在县南,一望五里。”明徐学谟、周绍禝纂修的万历《郧阳府志·卷之六·山川》在郧西县下载:“南平川,县南一里,五里俱田。”两部志书都白纸黑字,记得明明白白。至此,我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说,明代郧西县城以南的地名叫作“南平川”,郧西八景之首的“南平佳地”就是指“南平川”的景色。原杰的《南平佳地》诗,歌咏的是郧西之“南平”,而非是昔日“南坪”、今日之“十堰”了。由此我们还可断定清代同治年间吴葆仪等纂修的《郧阳志》所谓“今郡城南七十里名南坪,《类编》以为郧西古名,未知孰是”之论,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占有史料,根本没有考证“南平”的来历而提出的荒谬之论罢了,是不足为训的。而把“南平”改为“南坪”,更是轻率之举,一字之改,导致了后世许多人的误读。

至于“南坪”这个地名,笔者对郧阳历史文献再次进行了翻检,发现有两处关于“南坪”的记载。其一为清王正常、谢攀云纂修的嘉庆《郧阳志·建置·卷二·市集》中载:“南乡曰万家坪,曰十堰店,曰后川店,曰白浪店,曰南坪,曰鲍家店。”其二即吴葆仪等纂修同治《郧阳志》所谓“今郡城南七十里名南坪,《类编》以为郧西古名,未知孰是。”明代纂修的《郧台志》、《郧阳府志》以及清康熙《郧阳府志》、同治《郧县志》均不见记载。清王正常、谢攀云纂修的嘉庆《郧阳志·建置·卷二·市集》中记载的“南坪”是作为市集出现的,并且与“十堰店”并列。这说明,“南坪”与“十堰”当时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地名,并且都在当时的郧县南乡。而在该志《建置·卷二·里社》中记载:“郧县十九里,分为一百零九保……十堰保,十甲……”这说明,当时的“十堰”不仅作为市集列为志中,同时也是一级乡村组织,地位高于“南坪”。如果“南坪”就是“十堰”,志书是不可能把它们同时作为市集列入其中的。这是修志起码的常识,想必王正常、谢攀云他们也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吧。其实早在清康熙年间,“十堰”已列入“保”的范畴,刘作霖纂修康熙《郧阳府志·卷之三·城池·乡保》“南乡”下就载有:“十堰保”。至于这个“南坪”在什么地方,根据笔者现在所掌握的资料,一时尚难下结论。吴葆仪等纂修同治《郧阳志》指出“今郡城南七十里名南坪”,多数郧阳历史文献都记载“十堰,南六十里”。而定熙纂修同治《郧县志·舆地·卷二·里社》载:“十堰保,城南七十里,十甲。”该志还在《卷四·寺观》中载:“五堰庙,南七十里。”根据这些文献的记载,笔者推测,“南坪”应在今十堰城区十堰到红卫一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对文献的考证,还是对诗歌内容的解读,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原杰的《南平佳地》诗是歌咏郧西的诗作,而与历史上的“南坪”无关,也与今日之“十堰”无关。“南平”是郧西古地名,即“南平川”,也就是今日郧西县城关镇以南到石门湾一带。而“南坪”则是清代与“十堰”同时存在的古地名,同在当时的郧县南乡,大致在今十堰城区十堰到红卫一带。“十堰”是一级乡村组织,地位高于“南坪”,因此以“南坪”指代十堰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也是不妥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