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加起来260岁,十堰这4位老人干了件人人称赞的大事!

透过光影,皮影人物穿越时空“活”了过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蒋辉 通讯员 张云朝 报道:在竹山竹坪,有4位平均年龄60多岁的皮影戏老艺人,历经四代传承,仍然坚守着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结合,活跃在我省的竹山县、竹溪县,陕西省的旬阳县、白河县等地,为当地居民带来欢乐。

与时俱进 宣传扶贫政策

6月9日上午,竹山县竹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陈中祥等4人,在该乡店坪村塘湾王耀强家中,用皮影戏高腔的唱法,演诵《十颗星》,传承非遗文化,引领文明乡风。

甲曰:“今日来到王府第,给大家来一段《十颗星》。这十星是每个农户人人都要争创的。那我们就唱起来呀!”甲唱:“今日里,来贵地,心中高兴。唱一段,十颗星,提提精神。党领国家快发展,国富民强天下安。爱国先爱村集体,参会参军走在前。”乙曰:“你这唱的是哪颗星啦?”甲曰:“爱党爱国星。”乙曰:“那诚实守信星呢?”甲曰:“你听!”甲唱:“反对坑蒙和拐骗,借物贷款按时还。与人相交诚相待,一旦失信寸步难。”……

《十颗星》是皮影戏非遗传承人李远德组织编写的,分为“爱党爱国星”、“诚实守信星”、“孝老敬贤星”、“生态建设星”、“环境卫生星”、“勤劳致富星”、“团结友善星”、“遵规守法星”、“移风易俗星”、“科教文体星”。

他们每到一处演皮影戏,除了演唱传统的戏本以外,都要演唱《十颗星》、《清风颂》、《送扶贫》等自己编写的戏本,目的就是与时俱进,将现代文明、政策法规等融入传统的艺术技巧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和谐向善,争做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四代传承 保护非遗文化

他们正在为村民表演皮影戏。

周承志是竹山县竹坪乡皮影戏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今年51岁,从小生长于唱皮影戏的家庭里,父亲周衍云是竹坪乡兴茶村的老皮影戏艺人。

在周承志的记忆中,父亲对皮影艺术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深情。小时候,周承志经常看到父亲挑着一副担子出门,回来时总会给他带回一把乡亲们送的板栗、花生,有时还有鸡蛋。父亲在家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封神榜》、《罗通扫北》、《薛刚反唐》等皮影戏经典曲目,那时的父亲,总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仿佛自己就是皮影中的人物,正在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

考虑到皮影戏需要传承人,周衍云要成年的儿子周承志跟着学。年轻气盛的周承志认为,看皮影戏的人一天天减少,学皮影戏今后没啥前途。而且从小听着父亲的皮影戏长大,父亲那套早都学会了,就算父子打擂台,也不一定会输。

老爷子一气之下就请来戏班子里的拦门(耍影子的主演)师傅李远德、伴奏师傅陈中祥、乐器师傅周承华上门摆起擂台,父子俩“当面锣对面鼓”地比试起来。一场对垒下来,周承志毕竟年轻气壮,嗓门洪亮,再加上脑子灵活,把父亲周衍云比下去了,戏班里的师傅们也都夸周承志唱得好,今后一定能担当传承竹坪乡皮影艺术的重任。

今年77岁的陈中祥告诉记者,竹山县竹坪乡皮影戏能够传承下来十分不易。竹坪是皮影戏之乡,过去几乎每个村庄就有一个皮影队,传承历史文化。上世纪六七年代,皮影戏被认为是“四旧”之一,道具、箱子、戏本被烧掉不少。有人知道陈中祥还保存着皮影戏的道具和戏本,就要督促他烧掉。陈中祥将所有的道具、戏本装进袋子里,放入粮柜中,然后把家里的一个破箱子拿到外面当着众人面烧掉了,这才躲过一劫。此后二十多年,他又想办法从外地买来了锣鼓、二胡等,等到1980年左右,改革开放时,皮影戏又开始在乡村活跃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竹坪皮影戏经过了四代人的接力传承。从解放初期到1962年,有一个叫沈永发的人当拦门;1980年,王成富当拦门;从1982年开始,周衍云(周承志、周承华的父亲)开始学习拦门;2010年至今,就是李远德和周承志等负责拦门,陈中祥和周承华打下手(配合打击乐器、帮腔等)。

困难重重 学皮影非一朝之功

竹坪皮影戏唱法主要是高腔,还有西皮、粤调、下山吼、喊调、吆号子、苦贫(哀调)等,使用的乐器有鼓、锣、钯、镲、边鼓、二胡、京胡、四弦、喇叭、快板等,还有令牌,调子有官调、哀调、骡马溜等。

谈及皮影戏的传承,李远德忧虑重重:“没有扩音设备,光靠嗓子唱和喊,音高,很费力,时间一长,我们几个年纪大的受不了;再加上收入低,现在没人学,也不愿意干。”

在竹坪乡的皮影戏团队中,陈中祥77岁,李远德68岁,周承华63岁,周承志51岁,平均年龄60多岁。前几年,有一个人学习了好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收入连唱孝歌的人都比不上,便放弃了。

“学皮影戏非一朝之功。皮影戏拦门主要是唱、念、做、打、舞,二把手主要是吹、打、拉、唱、耍,要记住戏本的故事情节,及时变换表演手法。其他打下手的人,根据拦门的唱腔选择配音,主要是丝、竹、管、弦、鼓,要相互配合默契,否则唱不成。”李远德说,一聊到这些,年轻人都直摇头。

对于今后的路怎么走,陈中祥说:“我们几个人再艰难,也会坚持到底,不能让皮影戏在我们手里失传。”

据了解,今年竹山县文化艺术团正在给竹坪皮影团队办理营业执照,这样他们就可以出省表演。

省文艺团专家赞赏竹坪皮影戏高腔

村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皮影戏。

陈中祥介绍,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十堰市共有7个皮影队,唯独竹坪是正宗的高腔。近期,湖北省文化艺术团的专家,来到竹山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竹坪皮影戏高腔赞赏有加,高腔已经被竹山县文化艺术团定为竹坪皮影戏主要发展方向。

据了解,2006年,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坪皮影戏高腔音乐的外部形式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字:帮、打、唱。帮,指后台帮腔。打,指打击乐伴奏。唱,指除帮腔之外的角色之唱。高腔善于抒发多种感情,如喜、怒、思、悲、恐、惊等,舒缓时如行云流水,激情时又紧张激烈,故又有“喜高腔”、“悲高腔”、“快高腔”、“慢高腔”等多种区别。男腔粗犷豪放,女腔婉转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处理较为灵活,可塑性也很强,演员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灵活安排。演员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皮影戏高腔,演诵过程采用甲乙对白和唱答的方式,配合皮影的姿态动作和乐声,既传神又妙趣横生,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享受。

在竹山县竹坪乡,老年人有请皮影戏艺人唱戏还愿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由于当地的皮影戏音调高,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妙趣横生,深受群众喜爱。

今年92岁的退休老干部李大文说:“像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看,可惜很少能看得到。要不是陈中祥他们这几个人的坚持与创新,我们想看也看不成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