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听我们说说新闻背后的故事

2011年6月14日,房县受连日降雨影响,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并形成堰塞湖,本报记者一行三人乘坐竹筏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访。图/记者 张启国

当你为一篇篇精彩的报道而感动时,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而赞叹时,你是否想了解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

今天是第十七个记者节,十堰晚报和秦楚网的记者们通过一则则采访手记,为你讲述那些鲜活的新闻故事。

因为做新闻,让我们收获了很多——见证历史的发生,推动事件的改变,挖掘鲜活的人物,反映市民的心声,赢得读者的信任和感动……

“担当责任,情系民生”,这是我们一直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十五年爱的坚守,温暖了一座城市

记者张贞林到贫困学子家庭了解情况,通过报道帮助他们圆大学梦。图/记者 张启国

每年的8月本应收获喜悦,但不少寒门学子却拿着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焦虑着,高额的学费成为阻挡他们振翅高飞的障碍。

从2002年起,十堰晚报向社会发出倡议,启动资助贫困大学生公益活动,联手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多渠道筹措资金。十五年爱的坚守,十堰这座有温度的城市让7000名贫困大学生不再暗自心伤,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爱心凝成一股股力量,为他们圆了大学梦。

“责任媒体,民生担当”,十五年来这爱心就像接力棒,一直在传递。2010年,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此后,每年的夏天,我都能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的真正职责——真实记录,客观报道,呼唤真情!当我们走进这些寒门学子的家,破旧的小屋里,一盏孤灯伴苦读;斑驳的墙壁上,贴满了张张奖状;考上大学,学费是家中的一头猪、一季粮食……听他们倾诉家庭的种种艰辛或变故,常常忍不住流下心酸的泪水。

通过我们的采访报道,这些贫困学生的事迹感动了一座城,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电话、微博、微信互动,一句句热心读者的鼓励与捐助,使我感受到社会各界无私的“暖流”。“老面孔”年年伸出援手,还发动亲朋好友献爱心;被誉为“十堰最美女孩”的娇娇多次深夜送来善款;盲人按摩师付华明拿出自己的积蓄,捐助贫困学生;一位男士捐20多万元资助5名大学生;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报人3次捐出退休金;一位患病10多年的白血病人捐出买药钱;一位年轻的父亲以自己一岁儿子的名义送来善款;一些在异乡工作的十堰人看到报道后,汇来善款……

“千万不要提我们的姓名,最好不要报道。”“不用跟他们见面,不用感谢,只要他们能学有所成,我的资助就值得了。”…… 十五年,无数爱心人士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为名利,慷慨解囊,用心中的善念传播爱的种子。

同样的感动也来自那些受到帮助的孩子。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收到这些报道过的学子发来的短信,除了节日祝福,还有不少如天冷加衣、感冒多喝水之类的关怀。虽然每年的工作都有着无法言说的辛苦,但因为这些爱心人士的倾情奉献,因为这些阳光学子的感恩回馈,还是一年一年坚持做了下来。

积小善,成大德。在助学这条路上,十五年,我们温暖坚守;十五年,点滴爱心汇成洪流,帮助到更多人。我总是在憧憬,再过几年,等到这些受助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有能力付出爱心、有能力给予其他人帮助的时候,又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毫无疑问,在爱心与奉献的阵地上,是始终会有人坚守的。(记者 张贞林)

我们的心同四条生命在洪峰上激荡

时间虽已过去6年,但那一刻消防官兵在洪峰上结“绳桥”救人的场面,仍让参与采访的我们历历在目,仿佛我们的心同四条生命在洪峰上激荡。

2010年7月15日夜间起,十堰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全市防汛形势严峻,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于7月18日21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7月19日凌晨2时许,市领导连夜率市民政、公路、国土、水利等部门负责人赶赴郧西指挥防汛抗灾工作。

此时,随同报道灾情的前方记者徐正国正在暴雨中赶路,无法写稿,而他的手机又快没电了,必须赶到住处后边充电边打电话告知前方新闻进展情况。凌晨4时许,安排在家的我接记者徐正国打来的新闻电话,然后整理成稿传给版面编辑。待稿件写好传给编辑,已是凌晨5时许。

刚躺下,就接到通知采访的安排——因汉江上游陕西安康水库大流量泄洪,两艘运沙船撞上在建的郧阳汉江大桥桥墩后,船上4人爬上桥墩被困。

接到新闻线索后,记者立即随同摄影记者张建波一同驱车取道高速公路前往事发现场。洪水不断上涨,水面漫过河滩,车辆无法通过,我们只好淌着洪水及泥泞的河滩赶到现场。待我们赶到时,只见事发现场位于正在建设的郧阳汉江大桥43号和44号桥墩之间。两男一女和一个小男孩站在被洪水围困的44号桥墩平台上显得十分恐惧。

目击者介绍,7月19日2时30分至50分,在建郧阳汉江大桥桥墩边拱支架开始垮塌。由于汉江洪峰不断上涨,约在4时30分先后有两艘船撞击桥柱旁边的边拱支架。其中一艘被撞在桥柱上,撞成两段,卡在桥柱上。7时18分,又有两艘船被冲撞到43号和44号桥墩间。在被卡的半小时里,两艘船上的两男一女和一个小孩共四人通过边拱支架爬上44号桥墩的平台上等待救援,而两艘运沙船随即被洪水冲走。

6时许接到报警后,郧阳区消防大队立即赶赴现场展开救援,同时向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请求支援。约8时,市消防支队领导率领张湾、茅箭、十堰经济开发区消防大队共计22名抗洪抢险队员赶至郧阳区救援。

通往现场的只有一条坝,两个桥墩之间被洪水阻隔,人员和船只根本无法到达被困地。经过现场地形勘察,现场指挥部决定在两个桥墩之间搭建“绳桥”实施救援。

10时许,一切准备就绪,消防官兵用抛绳器向被困群众抛出安全绳,被困群众抓住安全绳后,消防官兵又通过安全绳向被困群众传递了3根百米救生绳。10时40分,消防战士系好安全带后,通过攀援救生绳跨越汉江洪峰,接近被困群众。

消防战士先为小孩系好安全带,送上救生绳。极度恐惧的小孩攀上救生绳后,望着下面翻滚的浪涛吓得直哭。“把眼睛闭上!抓牢绳子!”消防官兵喊道。11时34分,最后一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

记者见证并采访了消防官兵在洪峰上结“绳桥”救人的动人场面,深受感动。待被困人员全部救出后,记者回到编辑部写稿。次日,本报头版及四版以《洪峰上结“绳桥”救下4条人命》为题刊发新闻报道,详细报道了消防官兵救人的全过程。(记者 冰客)

行走于田间,方能采到最鲜活的新闻

记者李寅与陈丽老师一同到大山深处走访贫困学生,秋雨绵绵,山路泥泞难行。 图/记者 刘成臣

不到一个月时间,8次驱车到偏远的革命老区南化塘镇,采写稿件十余篇,大部分或获A稿,或评为“周好(一周好新闻)”和“月好(一月好新闻)”。现如今给我最大的感悟是,只有行走于田间,双脚沾泥,方能获取最鲜活的新闻素材。

8月下旬,一位读者给我打电话称,她的同学陈丽在偏远的郧阳区南化塘镇当小学教师。她9岁的学生张奥,自小父母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之前还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寻亲。

得知情况后,我立即向值班总编和主任汇报。经批准,我随即与陈丽老师联系,并约好次日一同赶赴离城区近100公里远的南化塘镇玉皇山村采访。

前往当日,山路崎岖,秋雨绵绵,车辆行至半山腰无法前行。我和陈丽老师踩着泥巴路,步行十余里,来到张奥家中采访。当日下午,又赴村支部和学校详细了解情况。次日,以《爸妈你们在哪儿,我好想你们》为标题的一个整版新闻出炉。8月29日见报当天,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对小张奥无比同情,对其父母则表示深深谴责。不少爱心人士或驱车前往,或通过记者向张奥转交新衣服和爱心款,一时间爱心涌向小张奥。

十堰晚报和秦楚网连续刊发3篇稿件后,张奥的父亲在外地看到报道,内心深受谴责,随即和家人及陈丽联系,表示会尽快回家看望孩子,同时以后每月按时向家里寄生活费。

在采访途中,记者和陈丽老师聊天得知,陈老师10年来一直坚持做义工,通过走访和呼吁,为40多名贫困的山区孩子争取到爱心资助,帮他们走出大山。

教师节来临,如此有爱心的老师,不正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吗?随后,记者再次驱车来到南化塘,和陈丽一同到偏远的西河村走访贫困孩子,体验感受路途的辛酸。从西河村口到贫困学生徐玲、徐丽姐妹家有十多里山路,或为石子路,或为崎岖的台阶小道。走到徐玲家中,已是中午12时,与其家长交流、拍照。一个小时后,沿山路返回,到南化塘集镇已近下午3点。我们在小饭店简单吃口饭,陈丽又到玉皇山等村继续走访。晚上8时,陈丽拖着疲惫的身躯从集镇返回县城。

9月9日,以《我不在这儿了,谁把爱心传递下去》为题的新闻见报,文章鲜活生动地写出了陈丽走访的过程,以及记者跟随体验的感受。没多久,因记者及时披露陈丽的感人故事,她成功入选“第三季度十堰好人”。

通过与陈丽老师同行采访,记者从她或旁人口中,挖掘出多个新闻素材。记者随后多次赴南化塘,采写了《没能救活重伤战士成终身遗憾》、《郧阳区一家四代13人从教》、《坚强母亲风雨无阻背残疾女儿上学》等多篇有分量的稿件。

从8月底到9月下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8次赴南化塘镇,粗略计算,来回里程达1600多公里路,其中步行达百余里。然而,看到一篇篇鲜活的稿件出炉,内心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有6年采访生涯的老记者,我感悟到“行走”是记者整个新闻生命的“呼吸”与“阳光”。“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工作者需要走基层,与基层民众沟通,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不可能发掘鲜活的新闻素材。行走在广阔的乡村,让我们的新闻更多一丝泥土的芬芳!(记者 李寅)

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大进步

文明创建是什么?一条条道路宽敞整洁,一座座公园花团锦簇,一条条街巷干净美丽,一位位市民文明有礼,一张张笑脸映入眼帘……很有幸,我从记者的角度一点一滴感受着十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市民文明风貌的大幅度提升。

今年年初起,十堰晚报和秦楚网连续推出“文明出游”系列报道。每逢节假日,记者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亲历城市的变迁,体验生态的美好,感受人文之美,一点一滴凝聚笔端,奉献给读者。至今还记得,今年中秋小长假第二天,在四方山生态公园看到的一幕,一名两三岁的小女孩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纸屑扔向垃圾桶。至今还记得,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走出武当山机场后,看到十堰的环境竖起了大拇指:“了不起,十堰人民确实非常文明”,他的评价让我无比自豪。

采访中,市民们看到的是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品位的提升,而我亲眼目睹天还没亮,环卫工人就开始清扫和装扮城市,寒冬酷暑体验交警坚守在一线的艰辛,节假日看到志愿者忘我的奉献……他们为创建文明城市奉献着热情和力量,让昔日的脏、乱、差不复存在,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动。在采访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全民参与文明创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文明成果做到了人人共享,这才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真谛。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和小孩让位;超市、医院、车站,排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在景区,游客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文明已走进千家万户。如今,人人都是文明的践行者、维护者。

目前,十堰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社会风尚、市民素质、城市文化方面推进迅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它能让生活在车城的人们实实在在从中受益。(记者 谢媛媛)

成人之美,我为红娘这份工作而骄傲!

在很多人的眼里,记者的日常应该是跑新闻现场采访写稿,在《十堰晚报》,我有一群这样爱岗敬业的同事。不过,我这个记者和他们不同,他们传播的是新闻,而我传播的是爱情。没错,我就是《晚报红娘》栏目的记者周俐利,专门为十堰单身男女牵红线的义务红娘。

从2006年1月进入晚报工作,到现在快11个年头,从事红娘这份工作竟然近10年之久。为了帮助十堰单身朋友搭建正规交友平台,2006年底晚报创立《佳人有约》栏目,我有幸成为采写记者,2012年栏目改版为《晚报红娘》,我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娘。

记者当红娘,常常有人好奇地问,我每天在忙什么?读者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只是一篇2000字的文章,其实我背后的工作十分繁琐。首先需要收集报名者的相亲表,详细了解本人情况和择偶需求后在相亲资料库进行筛选,再与单身男女分别联系推荐,根据双方的时间约定相亲时间地点,然后陪同相亲,最后是写稿,和大家分享相亲故事及感悟。

粗略计算,这些年我见过的单身至少有1000人。很多人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红娘,到底撮合了多少对结婚?确切的数字没统计过,但最近这几年,我参加过不少婚礼,也知道有些人升级当父母了。而且,总会遇到一些单身告诉我,他们的朋友是通过晚报找到的另一半,所以他们也要报名。最近我收到相亲成功结婚的喜讯比较多,仅10月份就有3对结婚,分别是10月2日、10月12日、10月30日。

帮助报名者相亲成功是皆大欢喜,相亲失败,不仅报名的单身会失落,我这个红娘也很郁闷。其实我和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但我知道,他们都是鼓足勇气,满怀着对幸福的期盼报名《晚报红娘》栏目的,所以我格外珍惜和他们相遇的缘分。除了安慰、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再接再厉,我也会客观地帮他们分析失败原因,给出诚恳建议。

现在的我确实变得爱“说教”了。看到适婚年龄的单身就会苦口婆心地劝他们,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遇到挑剔的,会劝他们摆正心态,理性择偶。虽然不知道是否能影响到听者,但用自己微薄的努力去成就别人的幸福,这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成人之美,善莫大焉。成为晚报红娘,为单身朋友寻找爱情传递幸福,是我莫大的骄傲!(记者 周俐利)

春节前一个月,我到库区当“鱼贩”

2014年9月24日,本报记者在郧阳安阳镇采访拍摄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正是在采访移民搬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丹江口库区清理网箱养鱼,大批活鱼集中上岸,鱼价下跌,鲜鱼滞销的新闻。图/记者 朱江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两周年刚刚过去,我人生中的第九个记者节悄然而至,我想到了这个不曾跟万千读者见面的故事——我曾在春节前的一个月,深入丹江口库区当过临时“鱼贩”。

2014年9月18日清晨,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的一处江边,我被一台临江而立的大型挖掘机吸引了。因为这台挖掘机的挖掘对象,竟然是江面上一排排养鱼用的网箱。很快,我和蹲在江边的红衣男子聊了起来。这个36岁的男人叫张成,是凉水河镇的村民。而眼前正在被毁掉的网箱,几乎是张成的全部家当,加上网箱里的各种活鱼,价值100多万元。但为了配合南水北调,这些网箱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被清理上岸。

“可惜了这些鱼,怕是贱价都不好卖。”张成的原话,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之后他的一番分析,让我这个门外汉恍然大悟:因为按照要求,整个丹江口市境内的网箱养殖业,将在2015年年底之前全部清理上岸。按照统一规划,第一批将有300多万斤翘嘴鲌等高端鱼集中上岸。按照张成的分析,大批鱼集中上市,必然会导致鱼价大跌。

在之后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走访了丹江口市的均县、凉水河、习家店及郧阳区的安阳镇、武当山特区等地的网箱养殖重镇。所有采访到的渔民都有着跟张成一样的担忧和焦灼。

时间一晃到了2015年1月,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我突然得到消息,全市的鱼价跟往年相比,下滑了不少。3天后,一个帮库区渔民卖鱼的策划案顺利通过。1月17日,我和一名摄影同事再次进入丹江口市的凉水河、均县等以渔业为主的乡镇。

“接下来,你就把自己当成鱼贩,主要任务就是帮库区渔民卖鱼。”在听完我从一线反馈回来的库区鲜鱼滞销的情况后,报社主管领导下达了第一条简洁明了的指令。就这样,我从一名记者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临时“鱼贩”。

从2015年1月19日开始,本报相继推出丹江口爱心鱼的系列报道。报道不仅引起新华社湖北分社的关注,京津冀等地的媒体在得知丹江口市渔民所面临的困难后,也纷纷与我联系并主动加入报道行列,通过各自的渠道帮助售卖爱心鱼。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聚划算,中粮集团旗下的我买网等国内电商巨头,也纷纷加入丹江口爱心鱼的售卖大军。

到2月15日,丹江口市水产局做了一个官方统计:经过十堰晚报的率先报道,全国多家媒体的跟进大力呼吁,丹江口市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售出300多万斤爱心鱼。

如今,我早已从“鱼贩”回归到正常的记者生活,但当时的一幕依然不时浮现在眼前,“成就感”三个字油然而生。作为一名记者,没有什么比通过自己的报道帮助到别人、帮助到社会,更值得高兴,更有成就感。作为十堰晚报的一名记者,“担当责任,情系民生”这句话是我所有工作的中心思想。(记者 何利)

圆梦行动

今年7月底,我有幸被抽调到“十五助圆梦行动”采访组,负责对报名参加圆梦助学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入户调查和采访工作。对于我来说,参与这个活动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当我走进这些寒门学子的家,听他们倾诉家庭的种种艰辛或变故,常常忍不住流下泪水,而他们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奋发图强的精神,也同样带给我感动、激励我前行!

一个多月来,我们昼夜兼程,足迹遍及十堰各县市区。烈日骄阳下,任凭汗水浸湿衣襟;寂静的村道上,我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无怨无悔!话筒、摄像机、相机……装满了我们清晨出发的行囊;一双双敏锐的眼睛,一颗颗真诚的爱心,鼓舞着我们四处奔波;真实记录所见所闻、搜集素材、抓拍现场、剪辑制作……匆忙的脚步一刻也不敢停留。

还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上午,我和同事们从郧西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沿着坑洼泥泞的山路,一路颠簸着前往朱露露的家。后来,因为车子无法通行,我们步行继续爬山路10多分钟,最终在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找到了朱露露的家。那是一处破落不堪的土屋,进屋一股发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张烂木桌、黑黑的灶台是屋里所有的东西。一束阳光从瓦片的缝隙中透出,照在黑黑的灶台上,阴暗的屋子里那份凄凉,至今令我难忘。

去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朱露露的家烧得精光,一家五口一无所有。由于烧毁严重,重建又缺乏资金,院坝边上仍堆放着当时被烧焦的木条,朱露露一家只能暂时将原先的猪棚改造为房间,摆上两张简易床,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

朱露露的故事经报道后,在社会上激起了众多好心人的关注。来自湖南的唐先生表示愿意资助其四年学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老人,也将1000元善款交到了朱露露手中……在社会众多好心人的资助下,朱露露顺利走进了大学。离开那天,她哭了,我知道,那是感恩的泪水、希望的泪水!

总有一种信念支持着我们前行,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朱露露只是我们报道过的贫困学子中的一员,有些孩子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在他们身上,让我感受到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坚韧和顽强。这种强大的力量也在时刻感染着我,为自己的新闻理想而执着地奋斗,尽媒体人的职责和义务,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圆梦。(记者 李蕊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