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承祚:“我给毛主席周总理做翻译”

人物介绍:范承祚,大使、诗人、教授、资深翻译家。1931年4月生于江苏宝应。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著有长卷诗集《万里千诗》、《乡情诗》、《“山鹰之国”纪念诗文集》和作为主要执笔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

秦楚网讯 文/记者 罗毅 图/记者 张启国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本月21日起,由俊发置业金港商谷冠名的第22届中国“恩来杯”中老年篮球联谊赛在十堰举行,这也是该项赛事首次走进湖北。

87岁高龄的范承祚接受采访。

为庆祝这项赛事的举办,20日上午,一位特别的嘉宾赶到十堰,他就是87岁高龄的范承祚。范老曾在毛主席、周总理身边工作了近20年,做过100多场翻译,担任过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20日上午,提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身边工作时的情景,范老依然记忆尤新。

有幸成为我国派往阿尔巴尼亚的第一批留学生

20日上午,刚刚抵达十堰不久的范老得知秦楚网记者前来采访,老人非常愉悦地答应了。在范老下榻的希尔顿酒店,老人见到本报记者,便笑着说:“我们还是同行呢,我也从事过新闻工作。”原来,范老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1954年的春天曾到人民日报实习,在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邓拓手下工作过。

87岁高龄的范承祚接受秦楚网记者采访。

范承祚1931年出生在苏北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员,死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之下。范承祚先后就读宝应中学和扬州中学,1953年,他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我想去北京上大学,主要是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我想见到毛主席。”果然,在读北大第二年,即1954年的“五一”节,在节日游行队伍里的他,范承祚还真的见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欢呼的群众挥手。

能在天安门广场上仰望到毛主席,范承祚就感到心满意足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以后竟能在毛主席身边多次作翻译。在北京大学学习两个学期后,范承祚得到了外交部公派去阿尔巴尼亚留学的机会。当年,我国派往阿尔巴尼亚的第一批留学生共6人,均为男生。出国前,相关领导勉励范承祚等人要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准备,学好阿尔巴尼亚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并重,这是当好外事翻译的先决条件。

到达阿尔巴尼亚后,范承祚等人在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学习,阿语课程由阿国专职教师从字母发音教起,每个留学生配备一两名阿国学生作为辅导员。“当时有‘两不准’:中国学生相互间不准讲中文,课堂笔记不准用中文记。”范承祚回忆。阿语语言结构与中文差别较大,语法复杂,有大舌音,因此较为难学,但范承祚的阿语水平提升很快。过了“语言关”之后,又开始学习地理、历史、经济等课程。

在阿尔巴尼亚学习两年零八个月后,经过综合考核,范承祚从首批留阿学生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学成回国,于1957年5月随访华的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由地拉那飞往北京。这次机遇,开创了阿语在我国重要外交场合成为正式翻译用语的先河。

“首次给毛主席当翻译,主席的关心让我的紧张一扫而空”

“我第一次给毛主席做翻译,是在1957年5月11日。”范承祚还记得,在接到任务的那个晚上,他心潮澎湃,同时又很紧张。

当天,范承祚走进中南海丰泽园时,这里的朴素陈设给了他深刻印象:中间摆着一张长条桌,两边是两排椅子。毛主席请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客人坐上首,而自己连同中方陪见人员坐下首。范承祚被安排在主席右侧。

1959年5月13日,毛主席在会见阿劳动党代表团后,送别卡博团长等人。范承祚(左二)担任翻译。

毛主席不时注视着身边这位陌生的年轻译员。在范承祚向客人翻译主席的欢迎后,突然,毛主席转过头来问他:“你说的是什么外国话呀?”听惯了英语、俄语、法语的毛主席对这种新外语产生了兴趣。范承祚报告毛主席:我讲的是阿尔巴尼亚语。毛主席好奇地问他在哪儿学的。范承祚告诉主席,是在阿尔巴尼亚学的。毛主席听后显得很高兴,郑重地对坐在他对面的马尔科议长说:“谢谢你们为我们培养了人才。”毛主席对于一个百余万人口小国阿尔巴尼亚的尊重,对于一个初出校门的小语种译员的关心,给在座的中阿人士,特别给范承祚留下了深刻记忆。“刚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比较紧张,毛主席的关心让我越来越放松,一点都不紧张了。”范承祚说。

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成员之一、作家穆萨莱在他回国后发表的系列访华文章中,有一篇写到:“年轻的中国阿语译员在给毛主席作翻译时,没有拘束感。”

1960年,范承祚(左二)在为毛主席翻译。

两年后的1959年5月,当时在驻阿尔巴尼亚使馆工作的范承祚,奉命陪阿劳动党代表团访华。这次仍然是他,在毛泽东会见客人时直接用阿语翻译。会见后有一个细节令范承祚深感亲切:毛主席领着客人,走出客厅,直到小院外的大门口才停步。毛主席在同来访的每一位客人握手送别的同时,也没忘了为自己作翻译的范承祚,微笑着主动同他握手,并说:“也谢谢你。”一股暖流顿时流遍了范承祚的全身,他为能同毛主席握手倍感荣幸。

范承祚说,给毛主席做翻译,也有紧张的时候。有一次在接见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时,毛主席说道:“殖民地人民要敢于打倒新、老殖民主义,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不在乎玉皇大帝。”对于这句话,范承祚犯难了,因为他知道,在阿尔巴尼亚的语言里,找不到和“孙悟空”类似的词,他一时不知该如何翻译。毛泽东微笑着说:“你就说孙悟空是中国神话里的猴王。他足智多谋,力大无比,玉帝及其派去镇压的天兵天将对他亦无可奈何。”范承祚心领神会,顺利完成了翻译。

“周总理的批评和鼓励让我终身受益”

1957年春,范承祚第一次给周总理当阿尔巴尼亚语翻译。当周总理听到范承祚带有苏北口音的普通话时,就问范承祚是哪里人。范承祚告诉总理,他祖籍淮阴,出生在宝应。从此,总理多次亲切地叫他“老乡”或“小老乡”。

1960年国庆期间,在招待来访的阿中友协代表团时,周恩来即席致词,范承祚现场翻译。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总理访问亚非欧14个国家。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天,一直忙到1964年1月1日凌晨4点。然而早上6点半,总理就起床到宾馆大厅,向宾馆服务人员祝贺“元旦快乐”。周总理同大家一一握手,祝他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这个画面也深深地刻在了范承祚心里。

周总理对外事翻译提出的“三化标准”对范承祚影响甚深。“三化标准”即思想革命化、语言规范化、知识加文化,强调翻译员不仅要学好中外文表达的技巧,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要熟悉外国文化,更要了解中国。范承祚一直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给周总理做翻译,也有挨批评的时候。”范承祚说。有一次,中方为阿尔巴尼亚国庆举行庆祝活动,出席活动的周恩来在与访华的阿国代表团交谈时,谈及中国自然气候每年有“两股风”:冬春季来自戈壁的西北风和夏秋季的台风。说到这里,周恩来转头问身旁的范承祚:“小范,台风来自哪里?”范承祚不假思索地答道:“台风来自台湾海峡。”

周恩来把脸一沉,对在座的中外人士说:“我们外交部的翻译啊,一不学历史,二不学地理。哪里有台风来自台湾海峡的呢?它是来自南海的深海区域嘛!”范承祚面红耳赤,依然将谈话内容逐字逐句翻译给外宾。周恩来转而对范承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这次语重心长的批评在范承祚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不断学习的动力。“周总理表扬我的时候会说:‘你是我的老乡!’批评我的时候,他会毫不留情地说:‘你可是我的老乡!’”

范承祚还讲了一个让他倍感温暖的故事。1969年“五·一”之夜,北京数十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而在城楼上,毛泽东和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以空前的最高礼遇,接见阿尔巴尼亚新任驻华大使罗博和夫人。范承祚担当翻译。合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宾主一字排开站好后,范承祚照例就闪开了。此刻,毛主席突然向范承祚使个眼色,“我心里明白毛主席的眼神是什么意思,可我不敢去啊。”毛主席见范承祚没有动,又轻轻招手让他进入照相行列。范承祚深悉礼宾做法,他站在灯光下不知所措。目睹此景的周总理赶忙对范说:“小范,主席要你站进来。”范承祚只好遵从,站在右侧最边上。闪光灯亮了几下,新华社记者完成了这帧珍贵的合影。

周总理回到中南海西花厅自己的办公室后,亲自拿起电话,接通外交部办公厅值班室:“明天的《人民日报》将刊出一张主席和在京的政治局常委会见阿新大使夫妇的照片,范承祚也在其中。是主席和我要他参加照的。见报后,如果有人非议此事,可照此解释。”范承祚说,通过此事,足以说明周总理对他的关怀备至,也说明总理事无巨细。

和十堰走出的外交家张幼云做过邻居

今年是周总理诞辰120周年。今年以来,范老参加过多次活动,给人们讲他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身边工作的经历,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伟人的风范和人格魅力。

这也是范老第一次到十堰来。此前,他到过武汉和襄阳。不过,范老和十堰的渊源,似乎早已经埋下。得知曾经给周总理、邓小平等领导人担任过翻译的张幼云是郧阳人,范老显得很高兴。“我和她还做过邻居呢。”范老说,由于他和张幼云翻译的语种不同,两人在工作上的交往不多。

范老说,这一次的十堰之行,让他既满足也不满足。满足的是,他终于来了十堰。在到达十堰住进酒店之后,范老还抽空站在窗口,俯视十堰这个年轻的城市。不满足的是,由于家里有事,范老不能在十堰呆多久,很快就要返回北京。“不过这也为以后留下了伏笔,我还会再来十堰的。”范老说,他还专门为十堰构思了一首诗,以后写出来。范老还特意写下“弘扬周恩来精神 建设新时代十堰”,祝愿十堰越来越美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