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郝用威证实 稀世宝玉和氏璧产自房县九道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实习生 高远 报道: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个“璧”指的是稀世珍宝和氏璧。它产自哪里,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止。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历30年心血考察,证实稀世珍宝和氏壁原产于板仓坪、阴峪河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房县九道梁一带。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和氏璧的美丽故事。

和氏璧产自房县九道,故事千年相传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据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玉璞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璞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成为楚国的传世之宝。又因为产自荆山,所以也被称为荆玉、荆虹、荆璧。

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令尹昭阳。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但和氏璧自此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公元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君臣商议过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两次试探秦王,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和氏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

被王侯将相视为至宝的和氏之璧,产自哪里呢?《韩非子》、《新序》等书已明确记载是在荆山。那么,荆山在哪?房县文化学者余策星说,荆山即景山,在房县西南二百多里,俗名马鞍山(现神农架板仓坪一带),板仓坪紧邻房县九道梁的阴峪河。

余策星说,他在《房县民间故事集》的采风中,在房县九道梁一带采集到流传上千年卞和献玉的故事。在房县九道梁水田坪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讲一个故事:“当年从楚国出产的玉石,后来被秦始皇铸成传国玉玺的和氏璧,产地就在房县境内的九道梁。”

余策星说,民间故事来源于民间几千年的口头流传,在得不到科学证实的时候,它总是带着一定的神秘感。一旦得到证明,也不过落得一个“原来如此”的说法。

传和氏璧被雕琢成传国玉玺

神农架九道梁一带。

玺是中国古代封理帝王的宝印。而传国玉玺(秦始皇的玉玺)在所有的宝玺当中无疑是最为宝贵的,关于它的传说几千年来一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不少文献资料记载,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琢的。

五代杜光庭《录异记》曰:“荆山玉,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没想到,秦国在秦二世手里就亡国了。

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玉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传国玉玺,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后来虽然用黄金镶补,但自此留下瑕痕。

传国玉玺再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玉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玉玺已经不见了。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在洛阳城南找到了这枚传国玉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玉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传国玉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人见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地质学家证实 和氏璧产自板仓坪一带

和氏璧究竟是怎样一块“石头”?史书记载,和氏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白,正而视之色碧”,“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古代史家多方考证认为,和氏璧为绿松石,也有人认为是软玉(蓝田玉和白玉总称)。

原湖北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郝用威,从1958年起先后三次进入神农架工作,他将地质专业工作与和氏璧的探查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对比研究,排除了和氏璧是绿松石、和氏璧是软玉之说,认定和氏璧为月光石的集合体。

西周时,楚原居淮水下游,受周人压迫南下,为大江所阻,沿江西上,开拓了长江中游大片土地,迅速壮大,并灭了附近的庸、濮等部落。由此,楚国北逾汉水,雄踞江汉,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秭归东南)。东汉蔡邕《琴操》:“卞和者,楚野人,常居山耕种,因得玉璞,以献于怀王,王以为欺漫(欺骗),斩其足。和作歌曰:悠悠沂水,经荆山兮,精神郁浃,谷岩岩兮,中有神宝,灼灼明兮,穴山采玉,难为劝兮。”

因此,卞和常年居山耕作于古荆山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采璞是可能的。自陆路穿神农架南下,背负玉璞到丹阳献宝是能够做到的。公元前689年,自丹阳徒郢(今江陵纪南城),卞和在失去两足的情况下,行动诸多不便,不得不抱玉璞哭于荆山下……

郝用威根据历代古籍记载及清同治年间《房县志》(1866年版)所附古县图所标位置,认定当年卞和抱璞于荆山的地点正好在今天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

1984年,郝用威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宣布了这一发现。他在科研报告《和氏璧探源》中断言: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西部沮水之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

1986年12月16日,中国新闻社首先对外披露这一消息,海外一些华文报刊纷纷报道。两个月后的1987年2月28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电讯稿:郝用威历30年心血考察出和氏璧产地。

余策星介绍,房县古有“千里房陵”之说,与房县九道相邻的神农架,历史上属于房县管辖。因此,郝用威先生的考证,为和氏璧产自房县九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直到现在每逢大洪水,在九道的阴峪河中还可以拣到精美的玉石,像玛瑙、鸡血玉石等奇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