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爱菊夫妇在家访。
文/图记者兰璐 通讯员曹君华
初冬的早晨,郧县区刘洞镇鹁鸽村教学点传出了阵阵读书声,孩子们正在一首接一首诵读唐诗……稚嫩而充满朝气的声音让这所偏僻的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机。
鹁鸽村教学点位于鄂豫交界处,从外面看去像是一个农家小院,有一个近20平方米的场地,旁边是一排平房,共4间屋。这里共有17名学生,最小的4岁半,最大的10岁。
走进教学点,记者见到了一群孩子,还有两位教师——田爱菊和他的丈夫周勋。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田爱菊和周勋是郧阳区实验中学教师,2016年秋来到鹁鸽村教学点支教。
初到教学点,艰苦的教学环境让夫妻俩很不适应,过去一直带初中生的两人一直在思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教才好呢?
教学点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常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贫困。爷爷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能力管他们的一日三餐,学习辅导基本为零。初到这里,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让夫妻俩难忘。
“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爱,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田老师说,自己惟一的儿子在上海读研究生,她和丈夫一起离开城市来到这里,看见这群孩子,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教学点厨房里,周勋正在为孩子们热奶。他将一大壶开水倒进盆子里,然后把盒装学生奶放进去。“一到冬天,自己孩子在家喝牛奶要用开水烫热了喝,所以到这里后也就这样做了。”周勋说。
除了热牛奶,夫妻俩还为孩子们备了一些常用药品,经常为孩子们剪指甲、洗头发,与他们谈心,无微不至地照料每一个孩子。
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学习
在鹁鸽村教学点,有一个孩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身上穿着“茅箭小学”的校服。田老师说,他叫尹嘉宁,是去年秋从茅箭区茅箭小学转回来的。尹嘉宁的父母在十堰城区打工,将孩子带在身边,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教学点来了两名不一样的老师,不仅对孩子照顾周到,书也教得好,就将孩子转回了鹁鸽村教学点。
“我很喜欢田老师,她对我们很好,给我热牛奶,还给我剪指甲,课也教得好,在这里学习我觉得进步挺大的。”说起田老师,尹嘉宁言语里充满了喜爱之情。
在教学点,田老师负责语文和英语教学,周老师负责教数学。田老师还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开设了音乐课,经常教孩子们唱歌。
“他们很聪明,一学就会,有的学生从这里毕业时,古诗词能背七八十首,字也写得规范端正,还会基本的英语单词,为高年级学习打下了好基础。”田老师对教学点的孩子们赞不绝口。
“别看是教学点的孩子,可是享受的待遇非常高。”田老师自豪地说:“我们对他们的辅导都是一对一的,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的作业都在学校完成,我和周老师当场对孩子们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导。”
支教期满选择继续留校
放学了,田老师和周老师担心离校远的孩子安全,亲自护送他们回家。每到一家,遇见孩子的家人,就会跟他们聊聊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问问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尚君研家离学校最远,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去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 “田老师真是好人,对孩子也好,就跟孩子亲父母一样。”田老师和周老师的关爱,让年近七旬的老人非常感激。
去年11月,田老师夫妻俩支教期满,按照规定,他们可以调回自己原来的学校。村民们知道田老师夫妻要离开的消息后万分焦急,自发组织起来,将一面感谢锦旗和一封联名信送到区教育局,希望他们留下来。
“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总要有人选择扎根深山,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我和丈夫愿意留在这里,奉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面对乡亲们的盛情,田老师夫妻俩决定留下,继续陪伴这里的孩子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