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十堰多措并举重拳治污保水质,确保了一库清水北送。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徐正国 通讯员 李文财 图/记者 张建波
12月12日,是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3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十堰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水井”。一库清水惠及京津冀豫沿线5300多万人民。
3年间,中线工程不间断通水,已安全供水1096天。截至昨日8时,累计调入干渠114.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7.77亿立方米,相当于90个东湖的水量(东湖最大容量为1.2亿立方米)。
此间,作为北方人民的“守井人”,十堰人民为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北方大地受到南水滋润后,生态环境有哪些改善?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来一同回望十堰人民的使命、担当与奉献。
十堰之“最”成就核心水源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南水”是“汉水”,南水北调中线其实是“汉水”北调。详实的数据表明,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坝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地位突出,功能重要,贡献巨大。
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所辖四县一市五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为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8.1%。
水域范围最宽。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由450平方公里增至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水域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60%。
汇入水量最多。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十堰5个县市区,过境长度216公里,年均汇入水量350亿立方米,占年均汇入总量388亿立方米的90%。
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24.8公里,占库岸线总长的76.4%。
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十堰土地30万亩,占库区淹没总面积的60.6%;大坝加高蓄水再次淹没十堰土地25.2万亩,占总面积的54.6%。两次共淹没土地55.2万亩,占总淹没面积的57.7%。
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移民搬迁28.7万人,十堰移民占一期移民总数的58.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十堰再次搬迁18.2万人,占二期移民总数的58.4%。十堰两次移民4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
水质保护压力最大。根据规划要求,十堰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历史形成的纳污河在近期由劣Ⅴ类治理为Ⅲ类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升到一级A,达到地表水Ⅲ类或Ⅳ类水质标准。
关闭转产企业最多。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全市投入6.6亿元实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企业100家、实施清洁生产企业260家,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120个,涉及投资总额260亿元。全市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其中关停“十五小”企业329家,关闭黄姜加工企业106家,迁建企业125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
税源损失最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转为以蓄水为主,发电收入随之减少,每年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29亿元,每年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配套支出15亿元,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
3年百亿立方米清水润泽北方大地
3年来,汉江水源源不断润泽北方大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使得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新乡、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达5320万人。
来自市南调办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昨日,中线工程不间断通水,已安全供水1096天。截至昨日8时,累计调入干渠114.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7.77亿立方米,相当于11座黄龙水库的总库容。其中,北京市分水29.9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100万人;天津市分水23.5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910万人;河南省分水40.45亿立方米,受水县区36个,受益人口达到1800万人;河北省分水13.88亿立方米,受水县区37个。我省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向下游河道补水54.4亿立方米。
据了解,“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水每天向城市河湖补水17—26万立方米,增加水面面积约550公顷,城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随着南水北调水进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南水北调水试验性回补北京市密怀顺水源地,补水效果显著,应急水源地水位最大升幅达17.13米;用南水北调水置换自备井取水、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不再急剧下降,呈现小幅稳步回升态势,截至10月末,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0.25米;南水北调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城市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
截至今年11月19日,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0亿立方米。这是自2000年3月23日以来的首次突破。今年是密云水库的解渴年,5个月时间总共“喝”下了4亿立方米。这4亿立方米水中,有3.6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来水,其余则是上游来水和自然降雨,南水北调水立了头功。
同样受益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还有河南、天津和河北。其中,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工程沿线14座城市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全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升幅1.14米。
丹江口水库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保护一江清水,就是保护十堰人的命根子”,市委书记张维国反复强调,并为之身体力行,担任 “总河长”和“总井长”。
肩负着这种使命与担当,十堰人治污护水的决心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快。曾经的“黑臭河”,如今变成了白鹭的栖息地。
在2012年以前,十堰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虽然这5条河流的流量不到丹江口入库总径流量的1%,但为改善“黑、臭”面貌,十堰于2012年全面启动了 “五河”治理工程 ,共实施项目5大类、37个,总投资18亿元。
与此同时,十堰率先实行“河长制”,全面开展“清水行动”,大力实施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清理整治排污口590余个,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200多公里。通过治理,劣Ⅴ类的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官山河已稳定达到Ⅲ类水质目标、犟河也已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比“水十条”规定年限提前三年。神定河、泗河、剑河等三条河流已经达到“水十条”要求的阶段性水质目标。十堰在全国率先消灭了黑臭水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六部委给予充分肯定,业内专家称为奇迹,社会各界给予广泛赞誉,“五河”治理经验列为全国“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
这只是十堰重拳治污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一个缩影。
十堰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2000年就提出“生态立市”战略。从此,十堰通过持续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2月,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并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编制了《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规划》,构建“一环、三横、三纵、多点”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提供行动指南;2016年制订的《十堰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勾画出十堰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级核心水源地的宏伟蓝图。
为更好地保山护水,十堰在全省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生态补偿和环保目标责任第三方考核等制度; 2016年首部地方性法规《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堪称史上最严“护山符”;今年,《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又被列为年度地方立法,即将颁布实施。
近5年来,十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与裸露山体治理,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76.17万亩,年均完成人工造林39.4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多元,以整县推进方式,对全市1516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覆盖率达81.6%。通过努力,十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位居湖北省市州第二,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全省23个百分点。现有林地面积2896万亩、森林面积194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3项指标位居湖北省第一。全市累计创建生态乡镇90个,创建生态村1109个,生态乡镇比例达75.6%,生态村比例达59.7%。
通过持续不断地治理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请输入验证码